“一圆两点六缠丝”理论在陈氏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深圳天才天极院 朱保林  黄河

太极拳与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家沟地处黄河与洛水交汇之处,传说伏羲在此看到黄河与洛水交汇而领悟了阴阳生克之理,成为此后数千年中国阴阳文化的源头。诞生于此的太极拳,也正是中国古老阴阳文化的一种延续与发展。因此亦有“天下太极出河洛”之说,此说既是指太极拳的诞生地,也指出了太极拳的文化传承。

明末清初,陈氏九氏祖陈王廷综合百家拳术之长,并结合易学阴阳五行思想、中医导引吐纳及经络学说,创立陈氏太极拳。此后经数代名师钻研发展,至十四氏陈长兴时定型为完善的套路体系,并开始向外界传播。

此后陈氏太极拳通过杨露禅、吴全佑、武禹襄、孙禄堂等各代名师的改编与传播,最终形成了陈、杨、吴、武、孙等风格各异、流派众多的中华太极拳大家族。

随着太极拳体系的传承流变,对于太极拳的理论精髓与技术核心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关于太极拳缠丝劲的讨论就是太极拳理论研讨的一个高峰。在此次各派名家共同参与的讨论中,不仅形成了“缠丝劲是太极拳运动的共性与核心”的共识,而且正如太极拳名家顾留馨所言,这种“极为高级、极为细致”的缠丝劲锻炼模式,更是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运动方式”。

对于缠丝劲的这一定义,不仅标明了缠丝劲在太极拳体系中的技术核心地位,而且使以缠丝劲为核心的太极拳运动体系,得以卓立于世界体育运动之林,成为独具中华特色的拳术体系代表。

作为中华太极拳体系源头的陈氏太极拳,始终将缠丝劲视为拳术体系的基础与核心。《陈氏太极拳图说》作者陈鑫明确指出:“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不明此,即不明拳。”由此可见缠丝劲锻炼在陈氏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地垃。

对于缠丝劲的特征,朱天才大师曾有如下论述:“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以腰为主宰,催动肢体做螺旋缠丝、屈伸开合、进退收放的特有的弹簧劲。”

从技击角度而言,这种螺旋型的弹簧劲以快速直线发出,就是太极拳的发劲;而在缓慢柔和的推手练习中,则可体现为掤、捋、挤、按等各种圆弧形的劲力变化。

从健康方面来讲,太极拳的缠丝劲不仅使外部肢体得到均匀的锻炼,而且通过“以外形引内劲”的练习,还可以对体内脏腑乃至骨骼关节,形成一种独特的“体内按摩”,促进血气运行、增加全身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祛病提神的保健功效。

尽管缠丝劲在陈氏太极拳练习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是由于其“一动全动”和“积柔成刚”的运动模式,与人体习惯的用力方式大不相同,初学者在理解和领悟这种运动方式上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紧张节奏,许多陈氏太极拳练习者仅以初步保健为目的,对于有着相当难度的缠丝劲练习,缺乏足够的时间与耐心去体悟和掌握;再加上部份教学者自身不具备缠丝劲的练习和教导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流传甚广的“没有缠丝劲的陈氏太极拳”或“太极操”。

这种失去缠丝劲锻炼的“太极操”,虽然也能强身健体,但是却缺乏陈氏太极拳所独有的“内外结合”锻炼功效,远不能达到陈氏太极拳本应具备的高级保健功能。

同时习拳者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无法体会到缠丝劲锻炼层层深入,“练一层功夫有一层感悟”的研习乐趣,往往达到初步健身效果后便半途而废,难以长期坚持。

更不用说失去缠丝劲的“太极操”除了健身表演之外,已经几乎失去了技击功能,陈氏太极拳“体(健身)用(防身)合一”的拳术宗旨也因此而变质。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在作为集易经阴阳思想、中医经络学说和中华传统气功的导引吐纳于一身的陈氏太极拳中,缠丝劲练习正是对拳理中阴阳、内外、刚柔、吐纳等核心理念的实践与感受,故此陈鑫才会有“不明此(缠丝劲),即不明拳(理)”之说。

从这个意义而言,放弃缠丝劲的练习,就失去了陈氏太极拳中独具特色的、以“体悟”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正因为如此,在当代陈氏太极拳教学与传承中,不能够同于流俗,忽略甚至放弃缠丝劲的教学;而应该与时俱进,通过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提升与改造,来更有效地传播陈氏缠丝劲的练习方法和核心价值。

“天才教学法”的原理与应用

朱天才大师在四十余年的陈氏太极拳传播与教学中,总结出一套以缠丝劲锻炼为核心,以太极拳拳理为根本,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太极拳教学体系,称为“朱天才教学法”。
“朱天才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现代社会中太极拳习练者时间有限,追求高效学习的需求,与传统社会中“多年磨练、一朝贯通”的学习模式之间的矛盾。

教学法以简单的入门练习和明晰的拳理解说,让初学者尽快“入门”并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在初学者因习练之乐而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后,再层层深入,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单式和套路练习,让学习者初步掌握陈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的动作要领和劲力路线,为学习传统套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基础之上再进入陈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教学,不仅事半功倍,而且有了前期的缠丝练习和拳理基础,习练者能够更加容易、也更加主动地将缠丝劲融入套路练习之中。

朱天才大师长子朱保林在过去20多年担任父亲教学助手和独立教学期间,对于“天才教学法”的功效与应用也有一些个人体会和感受。

在此对“天才教学法”中的一句口诀“一圆两点六缠丝”的教学应用略作阐述,并就教于各界方家。

“一圆两点六缠丝”这句教学口诀中,包含了朱天才大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对缠丝劲理论的高度归纳与教学心得。

其中的“一圆”是指由由单手顺缠和逆缠共同构成的缠丝圈;“两点”是指在缠丝圈中以“上护头”和“下护裆”两大功能而形成的“定位点”,这两个定位点共同决定了缠丝圈的大小、远近等外部形态。

“六缠丝”则是指包括单手缠丝、双手缠丝、双捋缠丝、开合缠丝、进退缠丝和立圆缠丝在内的一整套缠丝劲锻炼功法。

传统太极拳界有句名言,叫“要想拳练好,圈先要练小”。这是指陈氏太极拳进入中、高级功夫阶段后,习拳者对缠丝劲的掌握从大圈、中圈进入小圈,乃至“有圈意而无圈形”的无圈境界。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缠丝劲的关键不在于“圈练小”而在于“圈划圆”。因为缠丝劲所划的圈是由足部劲力通过腰胯转换,再催动肩、肘、手而形成的全身运动,并非常人所习惯的“甩胳膊划圈”。

这种由缠丝劲所构成的圈,需要通过锻炼形成较强的腿部支撑力,同时在长期练习中将腰、胯、肩、肘、踝等关节部位节节松开,再加上反复习练体会,才能形成内劲节节贯穿、外形圆活松柔的缠丝圈。

因此朱天才大师针对初学者提出了另一句话,叫做“要想学好拳,先把圈划圆”。同时根据初学阶段“以外形引内劲”的学习特征,总结出了以口诀形式来表述的“朱天才圆定律”:

双手打开如弓架,拇指行于胸中间。

手到面前尺余远,下至裆部空一拳。

以手领肘大圈转,小圈催动在腰间。

脊椎为轴腰旋转,左右四十五度间。

这一口诀精辟地总结了练习缠丝劲的外形规范和动作原理,配合教练的讲解,可以让初学者快速理解并牢记缠丝劲练习的要点。

在对“圆定律”加以总结的基础上,朱天才大师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护头”和“护裆”的“两点论”,对传统缠丝劲练习经验进行了更深入的总结和提升。

在传统缠丝劲教学过程中,常常将顺缠转逆缠、逆缠转顺缠的两个转折点作为关注要点。但这种两点定位的方式,一方面无法准确规范缠丝圈的范围和大小,练习者容易划圈越界(超过左右半身的控制范围);另一方面过于关注转折之处,反而容易失去缠丝圈的圆弧之意,在转折处形成锐角来回的不规范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圈划瘪了”。

而朱天才大师提出的“护裆”和“护头”两点规范,一方面使练习者明确理解缠丝圈的技击功能,从而自觉遵守“手不逾界”的缠丝规范;另一方面不刻意强调顺逆缠丝的转折,使练习者更容易在放松心态下进行顺逆缠丝转换,将缠丝圈真正“划圆”。

在“一圆两点”的教学要领指导下,初学者能够较快掌握并初步划出侧立圆形态的单手缠丝圈。但此时由于腿部力量不足和腰胯等关节未拉开,还不能真正做到“以身带手,节节催动”的缠丝效果。

此时即可进入下一阶段教学,也就是通过“六缠丝”的基本功练习,为未来的太极拳套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缠丝劲练习与传统套路教学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被称为“功夫架”,是历代拳师终生习练的核心套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习拳者自幼便跟从师父反复练习老架一路,时间长达数年甚至十余年之久。直至青年时期拳架基础极为扎实,同时学习理解能力大幅提高之后,老师才会开始讲解招式用法,进一步引导习拳者进入第二阶段“懂劲”的训练。

朱天才大师在回顾自己的学拳经历时曾经解释,因为“小时思想单纯,拳没有练好,讲每招每势用法后,就会在练习时不自觉地想怎么用、怎么打……”这样反而忽视了练拳时松柔、圆活、弹抖等基本要领,但“气练不到体内、知道了用法也使不出来,等于白练”。只有等到功夫练上身以后,拳理和用法才能够“一点便通”。

这种练习方法基础扎实,但初学者需要有极大的毅力和耐心,才能够坚持度过漫长的“招熟”学习阶段。所以陈家沟有句老话,叫“练拳者千人万人,成功(手)者一人半人”。就是指这种教学模式下,习练者往往半途而废,能够坚持下来的很少。

在现代社会的都市生活环境下,一方面习拳者大多是在青、中年时期才开始接触陈氏太极拳,很难象过去那样自幼便打下坚实的“童子功”基础;另一方面则因工作和生活方式所限,每天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习练拳术,不可能象过去那样每天十多遍甚至数十遍地进行套路练习。

从学习者的目标和需求角度而言,习拳者也大多不是以技击实用为最终目标,而更侧重于身心健康,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正是针对这一新的时代变化和需求,“朱天才教学法”在传统的老架一路套路教学之前,设计了一整套由浅入深的“学前教育”体系,使初学者能够在传统套路学习前,便能够通过合乎拳理的缠丝基本功和单式练习,体会到陈氏太极拳独特的保健功效和精邃的思想内涵。从而在逐渐掌握套路练习基本要领的同时,培养出深入研习陈氏太极拳的兴趣与信心。

朱天大师在多年习练和教学过程中所归纳提炼的“六缠丝”功法理论,正是这一“学前教育”体系的核心。“六缠丝”功法不仅对于初学者而言,是跨入陈氏太极拳殿堂的极佳引导,而且对于掌握了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而言,也是一门值得长期练习,并能够从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与体悟的基本功法。

“六缠丝”功法是朱天才大师将陈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的各种缠丝劲变化,在反复提炼归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定步缠丝圈练习功法。

 全套功法共18式,内容包括:

1、单手正反缠丝(左、右手分别练习);2、双手正反缠丝;3、双脟正反缠丝;4、双开双合缠丝(正、反);5、单开单合缠丝(左开右合、右开左合);6、上步双脟缠丝(左、右;正、反);7、上步立圆缠丝(右正、左反)。

在学习者初步掌握了单手缠丝的基本要领后,即可进入“六缠丝”功法的教学阶段。全套功法以初学者刚刚学过的单手缠丝入手,通过不断增加缠丝形态变化以及动作要领要求,让学习者一步步理解缠丝形态如何从简单变得丰富;在形态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不断加入新的动作要领,让学习者从最初的挥手划圈逐渐过渡到全身配合的运动模式。

在初步了解“六缠丝”功法的练习方法后,为了提高学员的练习兴趣,即可加入较为简单的单式循环练习,也就是“天才教学法”中的“五行太极”套路练习。

五行太极套路除起式外共五式,包括:

1、 起式;2、金刚捣碓;3、懒扎衣;4、六封四闭;5、单鞭;6、转身金刚捣碓。

这也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前五式。在第五式打完后,身体转向左侧,接着从懒扎衣继续练习,如此循环,四遍打完后身体恢复面对前方。

在这个简单的套路循环中,经过教练的引导和讲解,学员即可很快体会到此前练习的缠丝功法,在套路招式中的具体运用。
例如金刚捣碓一式中,就包含了双捋缠丝、进步缠丝和立圆缠丝三种形态;其后的懒扎衣中的开合缠丝、单手缠丝,六封四闭中的双捋缠丝,单鞭中的单手缠丝等形态变化,均来自缠丝功练习中的相应功法。

而五行太极的练习,也意味着在前期的定步缠丝练习中加入了转身、活步等身法要素,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缠丝功在身体运动形态下,更丰富的变化及其相关的动作要领。

在五行太极练到一定程度后,学员自身对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即可进行陈氏太极十三势的教学练习。

十三势是从老架一路中抽出十三个有代表性的动作,形成一个三分钟循环不断的精练套路,学习者在对十三式的反复练习和体会过程中,即可基本掌握老架一路的运动模式及动作要领。此时再学老架一路乃至其他套路,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完成了老架一路等传统套路的学习之后,学员们依然可以在日常练习中通过六缠丝功法、五形十三势等基本功练习,不断加深自己对缠丝劲的领悟和体会,并将这些体会融入套路练习之中。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