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交易所“拉客”中国

 

黄河

在10月12日到17日于深圳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成果交易会上”,国内企业的海外上市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10月14日上午,伦敦证交所、东京证交所、纳斯达克、新加坡证交所、韩国证交所、澳大利亚证交所、加拿大多伦多证交所和深沪证交所的代表接在前一天下午记者招待会在接受了记者们的轮翻“轰炸”后,再次出现在五洲宾馆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论坛上,向所有与会者推介自己所在的交易所。

对于不熟悉海外证券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此次海外交易所的推介,既看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关注,也能从中分辨出各大交易所的特点。有与会者根据不同交易所自身的情况,将之戏称为“三大军团”。

第一军团:伦敦、纳斯达克与东京

语速极快的伦敦证交所的亚洲区总裁祝晓健女士已经是第三次在高交会上进行推介了,她此次带来的重要信息是:伦敦证券交易所为了吸引更多的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内地的企业到该所上市,和香港交易所合作推出了“一地申请、两地挂牌”的政策。伦敦证交所还正在着力培养内地的保荐人,并且已经物色好了两家。

祝晓健女士推介的重点是伦敦证券市场的高度国际化、完善的融资服务与成熟的投资者结构。在祝晓健女士带来的推介资料第一页上,醒目地写着“伦敦——外国公司上市的最佳首选”。

而对于纳斯达克中国业务拓展总监黄华国来说,他所要做的第一项重要工作是“澄清”,他要澄清的是作为一个全球电子交易系统,纳斯达克不同于传统交易所(如纽约交易所)之所在,而这一系统的概念也远远超出了传统“创业板”、“主板”的区别。

通过演讲听众能感觉到,在黄华国心目中,纳斯达克是“独一无二”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似乎“不屑于”跟众多的海外交易所竞争,而是致力于埋头打造自己的全球化“纳斯达克帝国”。

黄华国同时强调,在目前国际经济普遍不振的情况下,纳斯达克承担了全球风险资本退出的责任,按黄华国的说法,纳斯达克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风险资本最大甚至是唯一的退出通道。

东京交易所尽管在融资额上已经高居世界第三和亚洲第一,但对于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许多外国企业而言,它似乎仍然是个封闭的体系。东京交易所的上市部主任石井泰次在介绍了交易所为方便海外企业与高科技企业上市而推出的三板和四板市场外,还着重强调了两点:

一是日本投资者有钱,而且乐于投资证券,据统计日本家庭拥有1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仅次于美国,而其中的1.4万亿美元以证券形式存在,也仅次于美国;

二是海外企业在日本上市是其产品打入日本市场的重要一步,换句话说,东京交易所希望以日本庞大的消费市场来“引诱”致力于开拓海外业务的企业。

第二军团: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与“第一军团”雄厚的资本与国际化程度相比,屈居“第二军团”的证交所大多被看作地区性的证券市场(尽管其中有些国际化程度也非常高,如新加坡交易所)。

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总裁汪瑞典表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虽然规模较小,但具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严格的市场监管;语言、文化沟通的便利。在新加坡市场,18家中国公司市值增长名列前茅。

而在实际运作过程里,新加坡早已把香港交易所列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比照香港的条件向中国企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上市服务。由于两地在市场、文化结构方面的相似,使得许多原本为上香港创业板而准备的内地企业也更容易转而考虑在新加坡上市。

刚刚渡过金融危机的韩国证交所上市部副总裁赵在斗说,在该所的有关规则修改之后,中国内地企业自2000年起即可到该所直接上市。为达到吸引中国企业到该所上市的目的,该所将于明年在上海和深圳举行有关推介会。

在市场优势方面,赵在斗强调随着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力度的加大,不少合资企业未来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市时将会有着特殊的优势。

成立时间不长的澳大利亚交易所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经在市场规模上居于世界第九位,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监布兰顿·奥哈拉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参与到股票市场,主要原因是几年前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一条政策,强制澳大利亚公民应当为退休养老金进行准备,必须拿来工资的9%进行证券投资。这就为海外公司上市筹资提供了资金来源。

布兰顿说,中国企业去澳大利亚上市有两个优势,一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处于同一个时区,双方在市场投资与信息披露可以同步进行,使澳大利亚投资者不受损失。二是澳大利亚上市成本较低。澳大利亚监管比较透明、宽松、高效,无论初次上市还是再次募资,没有规定招股书必要披露什么特殊信息,对上市公司资产、利润、发展前景等问题,一切由公司自己决定。这样,监管少了复杂性,多了灵活性,上市公司则对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承担法律后果。

由于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副总裁罗伯特·帕提罗因为交易所自身的上市事宜提前返回加拿大,因此对加拿大证券市场的介绍主要由加拿大皇家证券有限公司总裁郭宁远完成。

或许是因为具体参与企业上市事宜的缘故,郭宁远除了介绍加拿大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与发展概况外,还就企业最关心的上市成本问题为与会者算了一笔账。

据郭宁远介绍,加拿大证券市场相当于亚太地区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三地证券市场总和。截至2001年底,企业从加拿大资本市场融资总共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股票1210亿元人民币,债券1790亿元人民币。加拿大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开放式基金、养老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相当于4.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养老基金有26813亿元人民币,开放式基金22000亿元人民币。基金公司67家,个人投资者超过1000万人。

关于上市成本方面,郭宁远说,加拿大上市费用比较低廉。以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为例,上市申请费为1.6万元人民币,最初上市费用为16.5万到66万元人民币。对一些财务状况较好、可以豁免的公司,费用仅为8.25万到11.25万元人民币。上市维持费用为4.3万到30万元人民币。

“本土军团”的回应及其它

与“缠斗不休”的海外证券交易所相比,国内的沪深两大交易所代表毫无疑问属于“本土军团”了,对于海外交易所所展示出的种种优势,深沪交易所的代表的回应是提醒那些准备上市的国内企业,对于海外上市的利弊要冷静权衡。

上交所的方星海称,支持中国企业成长的主要资本市场还是在国内,即使是超大型的企业去海外上市也不要忽视国内资本市场,而一般中小型企业市场基本在国内,到国外上市要面临上市成本高、文化差异、价值被低估、失去再融资能力等危险。深交所的张兆义也指出,与海外上市相比,国内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和吸引力。

两大交易所的代表所指出的种种海外上市阻碍,从最直接的影响上说,依然是一个上市成本的问题,对于国内上市的企业而言,上市成本主要是体现在财务数据上的显性成本;而对于一个海外上市的企业而言,象文化差异的调整、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价值的低估等等,最终仍然将成为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隐性成本”,由于国内企业对海外资本市场了解不多,对于这一“隐性成本”的评估可能出现较大的误差。

就这一点来说,国内交易所代表的提醒是对的。但与此同时,随着海外交易所的竞争与国际资本的关注,国内的证券市场和交易所同样面临着一个成本的竞争。

假如一家急需为发展而融资的民营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门前徘徊了几年,却由于种种行政限制依然无法上市融资,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成本远比海外市场的发行费用要高得多——因为企业付出了自己的时间、甚至最关键的发展机会。

而对于国内一向把握着“上市通道”这一垄断资源的管理层、交易所和券商来说,境外交易所的到来也应该重新意识到,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优质上市公司才是最大,也最根本的资源,假如不能及时培养和保留这些不可替代的资源,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国内证券市场还将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