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第一财经日报/ 2004 年/ 12 月/ 02 日/ 第C02 版/
本报记者黄河
企业盲目追求设备投资
在11 月26 日至28 日举行的首届亚洲企业领袖东莞年会主题论坛上, 日本奥泰克(OTEC) 集团董事长吴宫仁镐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高度关注。吴宫仁镐表示,据他的观察,中国制造业企业目前正陷入某种“过剩的设备竞争”当中。
吴宫仁镐认为,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三大“发展陷阱”,一是陷入过剩的设备竞争;二是企业陷入低水准的价格竞争;三是许多企业不能满足较高的国际质量要求。在这三个问题中,他觉得第一个是“最大的问题”。
他认为,从日本制造业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国际化的金融改革过程中,政府对地方企业的融资过于轻率,加上会计制度上对折旧处理观点与日本不同,许多企业都购置了让日本企业感到吃惊的瑞士或者德国等国的机器。
“在中国的地方企业之间正在展开一场设备大竞争。所有的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扩大规模,就连那些一无业绩二无经验的企业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
吴宫仁镐表示,从日本制造业的经验来看,模具厂家超过一定的规模实际上很难再继续发展,但在中国却可以看到让人瞠目结舌的模具厂家。上百台放电加工机、上百台多程序数控机床、上百台切削机??“也许有一部分企业能在竞争中生存,不过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可以使每一家企业都能生存的工作量。”
他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在1980 年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时候,全世界消费市场能力与设备生产能力的比例为1 :0. 9 ,生产能力略低于消费能力。而在上世纪80 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国家的崛起,使这个数字从1 :0. 9 转为1 :1. 2 ,到80 年代末,由于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个比例上升到1 :1. 5 。而90 年代尤其是后期,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这个数字预测已经达到1 :2 。
“在这样供求比例失调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一味追求扩大规模、设备投资,是否真的正确我感到非常有疑问。”
加工模式要向研发模式转型
有着多年制造业生产和设计经验的吴宫仁镐说,在他看来,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设备之类“物”的规模,而在于人的优势。
“我真正大吃一惊的是看到中国拥有博士学位的技术员在一线操纵机器。而且他们大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东京大阪地区有能力的二十多岁的技术员恐怕在车间里是难以找到的。”
吴宫仁镐说,在他与中国客户接触的过程中,令他最感到惊讶的是,“他们都比日方设计人员的知识水平要高。中国已经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像这样既年轻又优秀的人才日本几乎没有,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吴宫仁镐认为中国在制造业发展上的第二个优势是有着13 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有人说选择中国是因为在中国的劳动力和材料便宜,但是这只不过是一时的。”他认为国外,包括日本企业之所以选择在中国生产,更多的还是遵循“应该在消费地的附近从事制造”这一企业发展的规律。
吴宫仁镐坦率地承认,在未来的全球制造业发展中,日本整体,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中心的东大阪一带,90 %的模具生产企业可能消失。但如果中国在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完成从单纯加工模式向研发模式的转型,他对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前途依然不乐观。
他建议,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中国政府和企业家应注重三种转型:一是从单纯加工型转换为研究开发型;二是从国内竞争转向全球竞争;三是从大量设备投资转换成高度人才投资。
相关链接 奥泰克(OTEC) 集团
日本OTEC 集团成立于1995 年,从最初的模具生产发展成为一家以产品设计和研发以及网络生产为主体的大型企业,目前企业主要从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工业产品设计;二是产品和设备的研发工作;三是通过协作供应商的合作进行全球网络生产;四是B2B 服务。
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索尼、松下这样具有品牌效应的大型企业,两个工业界B2B 网站上,主要以亚洲企业为主,大约有15 万家企业登陆,每个月提供约3 亿元人民币的采购和制造信息。
OTEC 集团今年在中国江苏省成立设计开发公司,在中国定位于研究开发等高端领域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