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石茹 2017-12-03 (发表稿)
2017年11月29日上午,第五届中国境外投资大会暨2017中国(深圳)——英国经贸合作投资大会在深圳举行。
就在2017年1月,第一趟货运列车经过长达18天的运行,从中国义乌抵达英国伦敦,开启了“新丝绸之路”中的最新节点。作为国际金融和创新中心的伦敦,也日渐显示出它在中国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价值。
过去10年中,中国对伦敦投资增长了10倍,从早期的IT电信领域,扩展到能源、金融与生命科技等领域;10月份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结算金额突破1万亿元,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日益重要的市场枢纽;与此同时,包括华为、腾讯与比亚迪在内的一大批深圳企业,已经在伦敦展开大规模的投资与合作。
在进驻伦敦的350多家中国企业中,有近300家是在伦敦发展促进署的联络安排下“落户”伦敦的。
这家直属于伦敦市长办公室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推广机构,过去多年中一直致力于向全球推荐伦敦的商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投资环境与项目,身为亚太区总裁的曹杰也在这一过程中与中国政商各界有着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在投资大会期间,南方周末记者就伦敦投资环境与“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等问题,对曹杰进行了专访。
南方周末:去年年中英国全民公投退出欧盟,曾引发全球对英国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但我们发现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国投资者在伦敦的投资规模却创下了历史新高,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曹杰:海外投资本质上是一个商业驱动的企业行为。投资者在进行海外投资决策时,一方面会考虑经济基本面,另一方面也会关注投资安全保障,也就是你说的不确定性问题。
从这个意义而言不确定性就是一个成本,而这个成本在英国脱欧公投那天已经在资本市场(英镑下跌)中体现出来了。
而在脱欧之后,你会看到基本面上的东西并没有变,比如它的区位优势、法律体系以及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等基础因素都没变。同时在脱离了欧盟体制约束后,英国正在迈向“全球化英国”,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
这时敏锐的投资者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投资窗口”。去年香港许多投资者在伦敦展开大规模房地产投资,就是利用了这一不确定性带来汇率与资产价格下跌的机会。实际上过去一年中伦敦的房地产市场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海外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有利的投资“窗口期”。
另外一个投资迅速增长的领域是在科技领域,因为英国尤其是伦敦在2008年之后,在产业结构上有一个很大的调整,因为我们也不希望伦敦对于金融业过度依赖,所以我们从2010年开始推出了一系列科技产业政策。今天全球在伦敦投资的44%,都集中在科技领域。
伦敦的科技投资在2012、2013年期间,经历了一段“跳空高开”式的高速增长阶段,实际上这也是全球投资趋势变化的一个侧面。今天的全球经济都是联动的,发生在伦敦的事(科技投资高速增长)也会在深圳和中国经济内反映出来,相信你们在这里也会有所体会。
南方周末:自2016年以来,伦敦已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能否介绍一下伦敦人民币离岸市场目前的运作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曹杰:据今天论坛上伦敦金融城亚洲事务大使马雪莉女士介绍,上个月伦敦市场的人民币结算额达到了1万亿元。现在人民币是世界上第五大贸易货币,但按上个月结算额来算,在全球货币结算比例中还仅占1.69%,所以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
在我个人看来,伦敦市场未来的人民币交易和结算规模会超过香港,因为它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全球三分之一的外汇交易都是在伦敦市场完成的。
伦敦金融市场最大的优势是它的集中性,比如美国有很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但是它的商业银行分散在全国几个主要城市内;而在伦敦的美资银行(分行)数量,比美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多。同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伦敦对于欧洲的重要性不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代替的,因为它代表着全球化资本流动的“一级入口”。
回到人民币离岸市场上来,伦敦最大的优势是它的金融创新能力。
这跟英国本身所拥有的强大原创性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伦敦是全世界人均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例最高的城市。比如当我们说到AI(人工智能)的时候,会知道它的两大核心竞争力是“数据”和“算法”,而英国的AI企业和研究机构,正是在“算法”领域全球领先的。
这种原创式创新能力反映在金融领域,就会在人民币外汇交易产品设计和创新上不断突破,实际上能够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
南方周末:有研究报告指出,英国拥有欧洲最好的人工智能(AI)生态系统,而创造了AlphaGo 的DeepMind等优秀公司及创新产业生态环境也给业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否介绍一下伦敦创新产业的发展历程?
曹杰: 英国的科技产业经历了一个非常长期的发展历程,但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离不开两点,第一个是我们的人才。在全球排名前八的大学中,英国有三所,同时许多欧洲知名大学也在英国。这些来自国际顶尖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给了原创性研究支撑和国际化的人才储备
第二个是多种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伦敦拥有成熟的营商环境,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大量的投资机构获得资金;找到大量的专业服务机构,包括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公关公司,获得专业的服务;也可以找到大量的B端和C端的用户,从而获得市场。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而言,现在全球有三个国家正式发布它们的AI战略,其中,英国是将AI作为工业战略的一部分, 另外两个国家则制定了AI战略白皮书。在这周一英国刚刚发布的“工业战略”(industrial strategy)中,就专门设置了人工智能的章节。因为人工智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所以政府肯定会有长期的投入和支持。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你会看到包括DeepMind在内的几家全球最优秀的AI公司都在伦敦,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伦敦发展的公司往往是全球性的,可以享受全球性的资源,比如谷歌很早就收购了DeepMind,苹果收购了VocalIQ,日本软银也收购了伦敦的芯片制造企业等等。由此可见,伦敦在商业方面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总之,伦敦是一座非常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城市,这实际上本身就构成了你所说的生态体系,因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环境,所以创新企业在这里能够能好地发挥潜能和创造力。
南方周末:包括华为和比亚迪在内的一批深圳优秀企业,多年以前便在伦敦投资和运营,能否介绍一下它们在英国投资和运营的情况?这些企业到伦敦投资时,主要看中的是哪些投资机会与合作空间?
曹杰:我任职的机构伦敦发展促进署,正好负责这方面的业务。我们负责的领域包括进出口贸易与投资,高等教育投资合作,以及旅游、文体活动与城市更新等对外合作项目。
我们跟华为有着很多的交流与沟通,比如华为跟电子工程方面的世界顶尖学院伦敦大学学院UCL在大数据方面有着深度合作。这一合作也是由我们伦敦发展促进署促成的。
我一直说华为是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的“旗帜”之一,它现在是在英国投资规模最大的中资企业,投资超过13亿英镑,现有1500名员工,其中许多员工都在伦敦工作和生活。
比亚迪代表的是另一个领域,那就是环保科技。伦敦正在致力于成为全球的一个“绿色枢纽”,也就是全球绿色产业中的核心城市之一。那么在环保科技这一块,伦敦实际上是非常领先的。
在新能源汽车刚刚兴起的阶段,伦敦一度拥有的充电桩数量超过全中国的总量,当然现在已经不是了,但这说明伦敦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是全球最早的一个“实验场”,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各种新能源汽车,都在伦敦测试他们的最新车型。
这也是比亚迪选择在伦敦设立海外基地的原因,实际上像比亚迪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尤其需要像伦敦市场这样的“海外舞台”,因为在这里他们所做的事情可以很快传遍全世界。现在比亚迪在伦敦有电动出租车,还有电动大巴,其中一条大巴线路就通过我家门口。
还有很多优秀的深圳企业也已经在伦敦投资设立基地,比如像腾讯,中国第一个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的公司。我还没有看到有另一家公司拥有比腾讯更多的大数据资源,那么像腾讯这样的中国企业“有数据”,伦敦的AI企业与研究机构“有算法”,如果两者把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就会形成许多原创性的“颠覆性技术”,并通过伦敦这个“世界舞台”迅速传遍全球。
在我看来,这是深圳与伦敦企业合作中最好的“优势互补”机制之一。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目前在伦敦投资的增长情况如何?主要包括哪些投资方向?你对中国企业或投资者在伦敦投资时有哪些建议?
曹杰:近年中国企业对伦敦投资确实非常热,今年上半个财政年度(4月1日至9月30日)中国企业在伦敦的投资总额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现在无论在投资存量还是增量上,中国都已经是全球在伦敦的第二大投资人了。
从投资领域来说,除了传统的能源、金融和电信领域外,创意产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投资方向,英国的创意产业下面有13个子产业,跟中国市场和企业有很多合作机会;同时在生命科技方面也是中国企业的另一个投资方向。
去年在房地产领域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现在当然有所放缓;我们觉得下一个阶段应该是跟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人民币离岸业务有关的投资会有长足的增长。
目前在英国投资的中资机构大约有500多家,其中差不多三分之二在伦敦,而在进驻伦敦的350多家企业中,又有近300家是通过我们进入伦敦的。
对于希望进入伦敦的企业和投资机构,当然一方面可以直接进驻,也可以先通过一些中间服务机构或载体,比如把孵化器或实验室设在伦敦,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商业机会、投资项目与科技进展等情况。
同时有几个英国机构可以更好地利用起来,比如英国国际贸易部(DIT)有五个派驻机构;我们(伦敦发展促进署)也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代表处,马上要在深圳设立第三个代表处;
同时像英中贸易协会(CBBC)在中国内地和香港设立了十多个代表处,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机构更多地了解相关投资环境和政策信息。
另外在每年六月份左右会举办一个伦敦科技周,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我们希望把伦敦科技周打造成伦敦时装周这样全球认可的城市品牌,去年开始广东省也派出代表团参加活动。在科技周期间企业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高科技行业代表,并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南方周末:随着中国投资规模的迅速提升,英国媒体和舆论中也出现一些有关“中国投资威胁论”之类的说法,你认为这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未来的投资形象?
曹杰:随着中国投资的快速增长,社会上出现的“舆论反弹”,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任何事情如果不经历挫折,未来一旦遇到真正的“黑天鹅事件”,整个系统反而会不知该如何应对;同时英国媒体从社会监督的角色来说,它的关注点跟企业投资角度不太一样,这也是正常的。
从更长时间段来看,这种反复只是中英合作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波浪,并不会影响未来双方合作的趋势。同时据我所知,在某些具体投资项目上,可能部份民众受媒体影响会有些争议与疑虑,但从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在英国社会公众心目中,还是非常正面的。
当然在具体投资过程中,中资企业在与英国本土文化与社会融合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企业万里迢迢到英国去投资,当然首先是要“国际化”,但是更大的挑战实际上来自如何融入投资国的“本土化”。
在这方面不能说很多企业都做得很好,而华为做得非常好。无论是在企业社会责任,还是在社区融合方面,华为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比如它有一个文化交流项目,每年会送上百名英国中学生到深圳参加暑期夏令营,让英国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庭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境外,包括伦敦投资时,要有一个长期发展和扎根本土的愿景,不要给当地社会民众留下“外来者”的印象,好像只想在这里干两年,赚笔快钱就离开。这方面许多中国企业比较喜欢埋头干事,而忽略了与本地社区的沟通与交流。
南方周末:英国与中国之间有着诸多战略合作与优势互补的契机,这可能带来哪些新的投资与合作机会?
曹杰:我恰好是英国一个工作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个小组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保证英国在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规划中,展开全方位的介入与合作。
在这方面双方各自有着不同的优势,比如说伦敦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市场定价以及许多专业领域服务方面是全球领先的,而中国现在有着非常充裕的资金,在制造业上非常强,同时在非洲等新兴市场和包括英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中,也在树立和推广自己的一些企业和产品品牌,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展开深度合作。
在“一带一路”上现在至少涉及65个国家,而这些国家中很多实际是英联邦国家,比如像马来西亚,所以双方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合作基础,也有很强的合作愿望。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典范。当中国提出创建亚投行的方案时,英国是西方国家里第一个表示支持,同时也是第一个参加的。除了亚投行之外,我们未来跟中国还可以在绿色金融与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展开合作,包括开发融资合作,以及与第三方国家之间的合作等等,我们有非常非常多可以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双方互利的合作,对于英国而言,它意味着每年18亿英镑的经济收益。对于中英两国企业而言,其中当然包含着大量的商业投资机会。不仅是对大企业而言,对中小企业来说,在相关产业供应链各个环节内,也会有许多参与的机会。
12月中旬第九届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即将召开,“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会是其中的主要议题之一,我们现在也在为此进行很多准备工作。因为现在对话会议还没有召开,所以我们现在进行的很多工作还不方便透露。但是一个月后你再来看,就会注意到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这些举措就是为了跟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面达成更加广泛的合作,希望到那时我能再跟你们分享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