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狼真的来的?
7月11日以来,”号称中国的AOL网站倒闭”的消息以超越比特的速度在互联网上传递,一时间业界震动。虽然这个名为中国国情网的网站尚未正式开通,却仍被人们视为网站倒闭潮的最新佐证。继今年3月曾在香港创下企业上市认购倍数新纪录的TOM.COM网站裁员80人的风潮后,又有香港Amazon之称的网上书店“博学堂”8月1日突然宣布自动清盘,成为香港首间倒闭的大型网站。
关于网站大部分将在年内倒闭的传闻很盛,而关于亿唐倒闭的传闻就更盛。
关于亿唐的传言起因于6月底媒体传出的亿唐”深圳办事处集体辞职事件”,随后关于亿唐资金不足,随时都可能倒闭,其北京分公司搬出嘉里中心的传言也不胫而走。但是亿唐方面发表郑重声明称:1、撤消亿唐深圳办事处是公司正常的商业行为,不是员工集体辞职;2、亿唐有很多钱;3、北京办事处没有搬家;4、业务开展很顺利。总之一句话,”我没有倒闭也不可能倒闭”。
某媒体记者从一著名网络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接收了一些来自多家倒闭网络公司的员工,资料都在人事经理手中。人事经理却很是干脆:”是的,是有,但我不告诉你。””第一,他们的资料公司有义务保密;第二,我不相信媒体,不愿意和媒体打交道!”
记者向工商局有关人士询问在工商局注销网站的情况,这位人士告诉记者,登记网站工作刚开始两个多月,来此注册登记有400多家,目前还没有网站注销方面的资料。
自新浪总裁王志东去年宣称“50%的网站要倒闭或被并购”以来,直至近日搜狐、网易在纳斯达克的“走麦城”,“网站倒闭潮”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流行的概念。据说台湾网站的死亡率在85%,很多人预测说中国网站死亡率将高达80%左右,如果以中国现有2万家网站来计算,中国网站将来躺在死亡名单上的将有16000家。
然而在北京青年报的一次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却是“尚无倒闭潮迹象,只有严冬寒气逼人”。文中写道:“网站也是企业,它像新经济以外的其它企业一样,也有生生灭灭。生生灭灭本是很正常的事,优胜劣汰,薪火相传构成一个新的经济时代,这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倒几个企业算什么呢?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一两个刚开通的小网站甚至未开通的小网站的危机或倒闭由于网站倒闭潮一浪高过一浪而成为支持网站倒闭潮的佐证。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在谈论这些网站的危机或倒闭时,一再出现‘谁是中国第一个倒闭的网站’之类的说法,一些人甚至煞费苦心去寻找‘中国第一个倒闭者’,仿佛找到了这第一,年内网站倒闭潮之说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成立,以至于个别小网站一夜间名噪天下:我是中国第一!在极讲究注意力的互联网时代,一个小网站突然获得如此注意力,一些人甚至怀疑这是一种策划出来的东西。”
“网站倒闭潮”是一个即将来临的现实,还是媒体关于互联网又一轮新的“炒作”?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下所谓“网站倒闭”的来龙去脉。
不能上市,网站怎么办?
无可置疑的是相当一批网站和风险资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上市。这就是为什么在纳斯达克市场上搜狐与网易股票大跌的消息传来后,一直只见著于报端的“网站倒闭潮”会突然显得如此现实,如此接近的缘故。我们的网站在纳斯达克怎么了?这恐怕是很多关心互联网发展的人第一个提出的问题。
据财经杂志分析报道,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股已经小有气候。有新浪(SINA)、网易(NTES)、搜狐(SOHU)、中华网(CHINA)、亚信(ASIA)、斯达康(UTSI)等六家公司。先有中华网占尽先机,在华尔街一鸣惊人;接着新浪在纳斯达克的惊涛骇浪中逆市走强;后有网易首日跌破发行价,被舆论称为“流血上市”;搜狐上市首日虽然没有重蹈网易的覆辙,但随后还是跌破了13美元的发行价。
盈利状况较差是这六家中国概念股的共同点。六家中有五家1999年度出现经营亏损。斯达康虽然经营项目上有些盈馀,但如果考虑无形资产的摊提及与发行股票相关的股本损失认列等非现金费用,其1999年每股亏损仍达1.9美元。这样,从每股收益上看,六家中国概念股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而财经的结论则是:这六家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过得尚好。纳斯达克庞大的资金规模、先进的信息披露制度、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丰富的信息,将使这五家网络公司得到比国内同行更优越的发展环境,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问题在于,随着几大网站相继上市后,后起的网站倘若没有足够的特色与优势,上市的希望已经显得日趋渺茫。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何以自处?
第一个可能的选择是与国内传统企业和上市公司相结合,如海虹控股与上海梅林的合并、苏常柴入主伽玛医生等。这一选择实质上是借用上市公司的“壳”进入国内股市,并与高科技的概念提升传统企业的品牌价值。然而这一选择在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已渐渐式微。因为其中有着不少新经济企业与传统体制、传统企业的难以相融之处。
第二个可能是被收购与兼并,也就是王志东所说的50%之列,并购与倒闭不同,网络公司实际上是被折换成有效价值并入了另一支更庞大的“联合舰队”里。在适宜的条件下,很多并购可以达到了一种“双赢”的局面,原有网站的特色和优势由于得到了兼并方强大的资金与管理支持,可以充分发挥出来;而兼并方获得了新的用户资源与技术,增强了自身在更大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对于很多内容重复、缺乏特色的网站来说,这种“双赢”将很难到来。由于网站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优势与内容特点,对于收购方来说缺乏吸引力。这一类网站将面临最大的倒闭可能性。
第三个可能是自己赚钱。对这一点,许多网站并没有足够的信心。以门户网站为例,根据观察,当前国内的门户网站主要收入来源是网络广告和电子商务,其中尤以前者为主要。
根据www.consult.com在2000年4月的预测,亚太地区的网络广告市场将由1999年的5千3百万美元大幅增加到2000年的2亿2千3百万美元。据估计,香港地区的市场增长率将接近三倍,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增长率更高达四倍。到2003年,网络广告市场将会达到13亿美元,比现在高出二十多倍。
广告总量尽管增长迅速,但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家位居前列的门户网站里,其它数以百计的中小型门户难以获得足以支撑自身运获的广告利润。
电子商务热潮不断,对门户网站业者而言是个有待开发的新大陆。现今的门户网站业者几乎都成立了电子商务部门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规划与经营,有的公司更明确制订电子商务的营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但是从事电子商务除了要解决信息流的问题之外,还有钱流与物流的难题。此外,还要面临顾客购物习惯改变及对网络购物安全性和客户隐私权不信任的问题。在近期内仍难看到赢利可能。同时传统企业的介入将大大改变整个电子商务的格局。正如人们常挂在口中的那句名言:“五年内将不再有互联网企业,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将变成互联网企业。”
管理与人才,倒网潮下的隐忧
6月底,上任仅3个月的网猎CEO(首席执行官)辞去职务,将于近日返回美国。其实,不只是海外留学人员,有一批来自国内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也悄悄地回到了以前的岗位上。半年来一直以优厚的待遇从传统企业大挖人才的网络公司,正在褪去头上那圈诱人的“光环”,要么在罗致人才时显得疲弱乏力,要么难以留住网罗到的人才。专家认为,这是互联网人才流动开始回归理性的迹象。
据羊城晚报报道,供职广州某报社的王先生,今年初,深圳一家网络公司向他抛出“绣球”,许诺一到任就能给他至少6000元的月薪并加股权,当时王十分犹豫,希望能找一家薪水更高的,没想到现在另一家网络公司想挖他时,却只能开出不到4000元的月薪,王当即表示“免谈”。
在互联网公司,现在普遍是留住人才比招聘人才更难。有专家指出,对未来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是造成网络业人才流动频繁的原因。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主任、美国纽约夫坦莫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壮认为,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上的落后是中国网络公司迅速成长壮大的巨大障碍。公司本身就是短期行为、金融炒作,你怎么可能期盼他有时间去创建好的企业文化?
美亚在线信息中心总监认为,人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因为只要有了人,技术可以开发,商业模型可以修改,制度可以组建,机制可以设立。然而,网络公司所面临的大量管理风格、管理制度、员工激励、企业文化问题使得网络公司留不住人才。许多网络公司里的人才流动率每年高达50%以上。相当一部分高科技人员在不同的网络企业中跳来跳去,对原公司的长远战略规划的执行很不利。一些大的网络公司现在已经在开展大的人事调整,引入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互联网人才流动已出现理性回归迹象。那些短期行为、鼠目寸光并着重炒作包装的网络公司,将会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被无情地淘汰。
与国外著名的网络公司相比,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企业经营决策机制、成本控制体系、企业文化及管理风格问题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先进的技术本身如果没有现代管理体系的支持和管理制度的扶植,不会创造出超高的市场价值。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中国互联网公司很难加快速度扩大规模,在市场上与国际互联网公司竞争。杨壮教授认为,现在正是对中国网络公司的管理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一番认真客观反思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
明天会怎样?
风险投资商的投资理念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国际数字集团(IDG)“掌门人”麦戈文在其演讲中列出的五大投资标准中,我们或许可窥出些端倪。
这五大标准:一是高成长性。即公司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一定规模,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不低于30%—40%。二是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公司在行业中处于数一数二的位置,特别是要拥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销售渠道。三是拥有一个有能力和创造力的管理团队。公司有一套较好的机制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公司管理层有开放的思维,能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四是可观的回报。种子阶段,回报率不低于50%;成长阶段,回报率在35%—45%之间;上市阶段,回报率不低于25%。五是良好的退出渠道。在中国尚未建立二板市场的情况下,风险资金主要的退出渠道是到海外上市。
美林国际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何宁说,在第一轮网络热潮中,许多ICP“吃进”了大量的风险资金,撑起了规模。这批公司中目前能形成品牌效应且拥有较高访问率的,将会继续得到风险资金的“关照”。但后来者却没这么幸运,纯内容服务的网站今后将很难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因为网络经济中永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他认为,思科公司的良好示范效应,将会使更多的风险资金流入那些能够解决频宽问题的网络基础设施公司,从“务虚”走向“务实”。
高盛中国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张红力则表示,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国内掀起的家电企业“触网”热正好顺应了这一潮流,发展前景看好。他认为,中国的家电企业拥有较好IT基础设施和知名的品牌,加上过去10多年来所受的保护较少,市场竞争和生存能力较强,“触网”后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对风险投资商来说,极具诱惑力。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判断一家网络公司是否能躲过“倒闭风”,主要有两个评判标准:一是前期是否“烧钱”过度;二是在纳期达克指数大震荡后,是否还能融到资金。而后者是致命的,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风险投资商开始对纯网络公司失去信心,转而将目光移向有传统行业背景的公司。咨询和市场调查公司GartnerGroupInc.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在2003年前,亚洲大概只有15%左右的网络公司得以生存,这些公司要么已经发展良好;要么有多重收入来源。
新经济月色撩人。可叹的是,撩人的月光投下的,却将是死亡的阴影。
长长的白色死亡名单上写着:没有大略的企业家的网站会倒闭、不会玩新经济深水的网站会倒闭、没有规模的网站会倒闭、不能走在第一位的网站会倒闭、没有特色的网站会倒闭、服务不好的网站会倒闭、不懂创新的网站会倒闭、远离传统企业的网站会倒闭、远离消费者的网站会倒闭、没有像样人才的网站会倒闭、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网站会倒闭、没有效益的网站会倒闭、没有好管理的网站会倒闭......
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决定木桶能盛多少水的不在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