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网站里,关于肥胖的定义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的状态称为肥胖。那么什么是标准体重呢?标准体重也叫理想体重,是依大多数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而制定的。不同种族、地区的标准体重也不尽相同。如日本人的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在大面积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中国人实际的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
南方人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50)×0.6+48
北方人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50)×0.6+50
同一份资料里还介绍道,据统计,因病而死亡的患者中有15~20%合并有肥胖症。肥胖症是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发作原因。许多高血压的病人同时又是肥胖症患者。肥胖症患者血浆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粒子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粒子浓度低下,当其体重恢复正常水平以后,血浆中甘油三脂及脂蛋白的浓度又恢复正常水平。糖尿病特别是晚发性糖尿病与肥胖症有直接关系,肥胖症患者血液内胰岛素浓度比正常人高。
此外,肥胖症者动作迟缓,工作疲劳,常有腰、背、腿疼,不能耐受高温,影响体型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统计在发达国家肥胖症占成年人口的35%。
按照这个说法,肥胖所带来的损害主要是健康方面。奇怪(或许并不奇怪)的是,在我们所接触到的种种减肥广告里,健康的理由却似乎是最微不足道的,它更多地与另一个概念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美丽。
据一项调查表明,在热衷于减肥的人群中,80.7%的被访问者使用减肥产品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较好的体形,只有24.3%的人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而在减肥的过程中,多数人认为减肥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事,做不到,就放弃。调查数据显示,95%的被调查者曾经使用过减肥保健品,18%左右的人曾使用过减肥药物。他们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是频繁地更换减肥产品。51.8%的人使用某一产品的时间少于两个月。许多人减肥都希望在一两个月内立即见效,如果减不掉多少,就立即放弃这种产品,更换其他产品。有31%的被访问者希望迅速减掉10公斤以上体重,有45%的减肥者不考虑用锻炼的方式和控制饮食的方式来辅助减肥。
在这种心态下,按照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的市场规律,各类减肥产品的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了。据本刊记者调查,在深圳已经掀起的“减肥旋风”中,无论是减肥药品、器械,还是减肥门诊等等,五花八门,而且各大商家也在削尖脑门出台各种减肥产品的促销广告和活动,其疗效的真真假假也着实让人不安。
在此我们无意一一描述种种减肥措施的疗效,而判断某种产品的真假也更应该由质量监督部门而非媒体来承担,我们只想通过记者的观察与采访,尝试进入“减肥族”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她)们的种种期望、焦虑、幻想与不安。
无庸讳言,在一个以男性视角为主体的社会里,肥胖对于男人和女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当“燕瘦环肥、天下齐美”己成为远古的童话时,在种种时尚杂志的引领下,“骨感”似乎变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审美标准——国外的一份心理报告指出:时尚杂志对青少年的审美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调查发现41%的少女说她们的节食想法是来源于时尚刊物,甚至连明星们也概莫能外。美国著名歌星玛丽亚·凯瑞就曾说过,她希望自己能像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人一样瘦。
而对于一位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女性来说,她们因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承受的种种心理压力也远比传统社会中复杂和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某种方式或幻想来逃避压力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一旦对某种态度或方式形成心理依赖后,却很可能把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统统归结于同一个理由,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学上所谓的“刻板效应”。
在我们看来,某些“减肥爱好者”的心态实际上已经落入这种“刻板效应”之中了:找不到好工作?减肥。男朋友要分手?减肥。跟同事关系处理不好?减肥。生活失去了目标和乐趣?还是减肥……
在这种情况下,种种宣传“轻松减肥”、“快速减肥”的商业广告自然如鱼得水,而这种频繁的媒介刺激反过来又加强了减肥爱好者们的心理定势:只要减肥成功,就能过上广告里所宣传的“幸福生活”。这时候的减肥,已经不再是为了健康甚至美丽,而“反因为果”地变成终极理想和目的了——媒体上频频可见此类牺牲者,为了苗条而节食,并逐渐发展到厌食,最终落得个形销骨立,全身衰竭而踏上不归之路,死亡时甚至“瘦得连听诊器都没地方放了”,正可谓“生命诚可贵,美丽价更高,若为减肥故,二者皆可抛”。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减肥的两大心理误区,首先是“减肥为了美丽”,在这方面,西方社会已经开始了反思。英国妇女部长泰莎·米威尔认为:政府必须出面制止这种以瘦为美的行为,否则,越来越多的女孩儿会被体形所累,自暴自弃和厌食症会吞噬她们的健康甚至生命。据悉,英国医药协会最近通过了一项决议,抗议时尚界继续使用体重过轻、瘦骨嶙峋的模特。鉴于目前这种以瘦为美的潮流已对国民的健康造成相当的危害,英国政府正在考虑是否把这一决议通过议会批准列入法律。
其次是通过减肥来缓解或逃避种种心理和社会压力,在这方面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有关研究也还未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日渐深入,这类心理障碍甚至疾病正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对此,我们不能仅仅责怪媒体的误导或商家的“无良”,而应从更广泛的角度上建立起社会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否则,在一个“减肥热”的后面,很难说会不会继续出现其他种种“热”,便宜了商家自己,却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多难以弥补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