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7 11:49:22)
不知不觉间学习太极拳已有一年多了,其间许多新鲜的感受与体悟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淡,乃至遗忘。虽说生命本就是在发现和遗忘之间的轮回,但仍然免不了我执之念,希望留下一丝半点踪迹,以供异日追寻,姑且略记之。
学拳的缘起在于2010年4月时的一次体检,因为赶不上报社的常规体检,干脆自己到医院做了个体检套餐。
结果发现一堆平日自己都没注意到的“都市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血粘度过高、肾结石、窦性心动过速、中度脂肪肝等等。
医生的一句话深深刺激了俺,“你不到四十岁的人,整个体质倒象是七十岁的老头。”突然醒悟如此下去恐怕命不久矣,乃决定学学养生之道,比如太极拳。
最早学太极也没什么人教,就到网上下了一堆李德印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视频,自己关在屋里瞎练。练了几天后无聊之感顿生,于是改为早上到公园里跟一群老头老太太比划。
老人家们打的不只二十四式,而是跟着音乐从二十四到三十二、四十二、四十八式一溜打下来,此后两个月内便每天早上去比划,白天再跟着视频学新的套路和招式,如此倒也玩得不亦乐乎。
虽然两个多月后,几路拳的姿式基本学会,但仍然不能叫打拳,只能叫比划。
奇怪的是,就在这短短两个月内,俺的体重居然从85公斤迅速降到了80,一时令俺对太极拳之“奇效”大为振奋,以为照此以往,一年半载后俺还不得回复当年大学时清瘦少年的模样呀:)
但此后虽然学拳日益正规,体重却依然维持在80公斤上下。现在想来应该是自己多年不锻炼导致体内郁积了大量痰湿,一旦进入有规律的运动后,痰湿之质迅速消除所致,倒不一定是俺那三脚猫式的“太极功夫”之效。
此时学拳带来的另一个效果也日益体现,那就是精神和气质的变化:以前整天昏昏欲睡的感觉,在学拳一段时间后竟然不药而愈,变成了倒头就能睡,醒来就精神的感受;
另一种气质的变化则更加微妙:当时俺正处于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大槛,一篇自视甚高的报道被无故撤稿,大怒之余俺决定辞职。后在多位朋友劝阻下决定再等等看,结果等的期间一头扎进了太极拳里,每日练拳练得神清气爽,恍然觉得被撤个稿好象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一拖再拖之后终于也就“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了……要换以前,俺铁定已经卷好铺盖回家了。
而在两个月后,开始感觉跟老头老太太们玩太极操,已经不足以满足自己提高的欲望,乃决定正式找个老师正式学学拳。因为此前打的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为基础,所以想从杨式传统套路学起。
跑了几个公园,发现教陈式的多,但一看陈式那腾挪闪窜的架势,顿时觉得自己老胳膊老腿搞不了这套。跑了一圈后实在找不到杨式的老师,结果在荔枝公园遇到了一位老师,答应我在学陈式时,还可以顺便指点一下简化太极拳的架子。于是抱着“交陈式学费,学简化套路”的念头开始了拜师学艺之道。
一旦开始学习,才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口答应指点我简化太极拳——原来简化太极拳根本就是大家在正式练拳前的热身运动,热身之后的“主菜”依然是陈式老架。
正式开始学习后,才明白自己之前根本就是在“摸鱼”,腰也挺不直,胯也打不开,就凭两只爪子四处捞摸,还自以为得趣:)
最初的几个月虽说是在学招,但对我而言最要命的是基本功,一个简单的仆步,看人家轻轻松松就趟了出去,自己搞了半天还是蹲也蹲不下,起也起不来。两个膝盖头每天上下楼梯都要痛得嗷嗷叫,以致于俺一度怀疑是不是有哪块骨头长错位了。一直到大半年后,这种刺痛才渐渐变成正常的酸痛。
之所以能“痛并快乐着”地熬下这段初学时光,现在回头想来,除了老师的耐心和气、同学的相互激励外,还来自每熬过一个阶段,自己就能感受到的身体变化:有时打着打着,突然胳膊一轻,仿佛两只小臂内的骨头变成了空心铁管,甚至能感觉到有空气在里边流动;再打一段时间,又发现两条腿“漂”了起来,好象以前一直站在水里,一举一动都很费劲,而现在却站在了岸边,过去完成不了的一些动作轻易就能做到。
再打一段后,慢慢理解这些奇特的感受往往跟某个部位“气通了”有关系,如小臂的感受很快就消失了,但是此后再打拳时,就能感觉到两股淡淡的暖流随着手的动作一下流到掌根,一下又流回手肘,颇为有趣。
另一种“气通”的感觉就是骨节响,膝盖气通时,有近二十天稍一蹲腿就听到骨节叭叭乱响,响上一段后渐渐消失,原来刺痛不已的膝盖也恢复了正常感觉,而且可以轻易地趟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仆步来拉:)
就在三个月前,因为手指受伤不能练拳,正好看了南怀瑾的禅七讲座视频,于是开始试着打坐。静坐中的种种感受且不论,有意思的是在一次打坐中,突然感觉“背直了”,整个人从一种蜷缩着的坐姿突然伸展开来,颇有些“顶天立地”的味道。
近日开始试着重新练拳时,发现这种“背直了”的感觉居然同样在练拳过程中体会到了,并于刹那间明白了当年杨露蝉的老师,陈式太极始祖之一的陈长兴为什么会被尊称为“牌位陈”——盖因其行拳乃至日常举措中,个背都直得象“牌位”一样呀!
此前翻书时看见有太极高手教弟子曰:打拳时要象坐在小板凳上一样。当时看了一晃而过,什么小板凳,不就是说要半蹲着嘛,搞得那么玄乎。
而一旦背直后,再往下一蹲,突然发现“哎哟额滴个神呀”!真的太象、太象、太象小板凳了,虽然功夫不到还坐不太稳,但俺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小板凳”拉:)))
也就是在这练拳的一年里,俺开始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基础理念的迷人之处。绍培兄曾在博客里提过中国哲学是一种“体悟模式”,俺对此深有同感。如果说西方哲学的“普遍概念”是一种对客体存在的高度归纳与演绎的话,那么“体悟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本体(我)与客体(物)之间的同构演化过程。其区别在于西哲理念中的“我”(本体)隐含的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原子化的、已完成的存在;而东方哲学里的“我”则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网络化的、演化中的存在。
在哲学老师面前,哲学废话就不要说了,还是说说“练拳”跟“做操”的区别吧。在俺看来这正是东西方的不同理念下,对“身体运营”的不同理解模式。
“做体操”是基于一套非常西方化(或者说现代文明?)的理念下所形成的锻炼模式。这一模式的要义在于,设计者对人体功能做了某种客体化的分析,从而得出人体的健康机能是基于某些肌肉与神经的组合而“制造”出来的。因此只要对这些组合中的肌肉神经分别进行“保养”,就能“人体机器”的高效运作。
因此“体操锻炼”的关键因素,一是动作设计是否全面合理;二是做操者是否“动作标准”。
从这个角度而言,简化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太极操”,是有相当道理的。因为6、70年代的简化太极拳设计者们,所接受的正是西化的体育理念,认为太极拳的运动不过是象做操一样,让肌肉和神经得到“保养”。
但是在过去一年多的练拳过程中,从简化太极拳过渡到传统套路的我,开始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感受极为丰富而复杂,且以一个最简单的比较开始,那就是我在打简化太极拳的几个月里,一直追求的是“动作标准”,虽然在教学视频里老师也会呱拉几句“劲往上走、气往下沉”什么的,但是你最后所能依赖的仍是外部动作的标准程度。
而在学传统套路的过程中,动作标准乃至基本功的锻炼当然是个绕不过的门槛,但是在跨入门槛之后,你真正的惊喜却是来自外部动作与身体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微妙“呼应”:仿佛你通过外部的套路练习,唤醒了身体内的另一个“自己”。而一旦感受到这种内外交融的愉悦时,你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传统武术都有同样的效果,但我相信在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种里,这种“内在超越”的体验应该是习拳者经常遭遇的感受。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的拳谱乃至拳论,也大多是有着深度体验的拳术大师们在难以言表之下,以种种形象乃至俗俚之语加以记述并传承的。
对于缺乏同类体验的人来说,这些拳论不知所云,犹如天书,乃变形为种种近乎“神迹”的传说。而一旦功夫练到,亲身体会到那种感觉时,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古人诚不我欺”也:)
也正因为如此,在学习传统太极套路时,明师的点拨尤其重要。明师之“明”,不在于教你打得如何标准,而在于能够准确地看出你的拳打到了哪个阶段,体内会发生哪些变化,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告诉你怎样突破一些关键的障碍。学传统太极明师难得,不同阶段要找不同的老师,这也是包括俺在内的现代都市生活者难遇的机缘。不过好在也没打算成为职业武术家,就靠眼下的几手混个强身健体应该足矣……
闲话少说,上周刚刚做完最新体检,且晒晒俺一年间的锻炼成果:体重降至78公斤,血压、血脂、血糖、血粘度均正常,肾结石消失,心动过速降为轻微早博,脂肪肝降为轻度。
体检报告拿回家,老爸细看了半天,感慨曰:这两年你最大的成就,就是打上了太极拳,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