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数月自我感觉几无寸进的摸索后,终于出现新的突破。
前两周因为陪家人北京广州转了一圈,未能得空练习。回家后前天终于恢复日常晨练,奇怪的是,在停了一段时间后,拳一上手顿时感觉又不同了——以前掩手肱捶打出去时,要刻意把胳膊扭上一扭,以表示拳谱中所谓的“螺旋劲”,但这次无意中腰背一拧,右拳便象鞭子般“啪”地甩了出去。
开始还以为是姿态做对了,但越打感觉越不一样。以前在拳谱中看过去无法练习的一些细节,比如瓦楞掌(掌心内凹),比如手脚的内缠外缠,乃至沉腕、顿腕等等,虽然想起来时能做个姿势,但是实在不知道这些姿势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然而在这次练习中,随着拳脚的转换,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刻意注意的手形居然自然形成了瓦楞掌式,而到了承接转换之处,也开始出现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顿挫之力。
昨天去公园练习,虽然人多之处难有静时的体会,但跟拳友们一比依然感觉大有不同。看别人一路拳打下来“脸不变色气不喘”,汗都不出一滴;而自己虽然不喘却已大汗淋漓,明显用劲的程度不一样。
直到今早再次体会到“劲贯末梢”的感受时,才有几分把握地自我判断:肩胯之劲通了。通了的标志正在于腰劲可以上贯手指,下贯足稍。
有趣之处在于,此劲一通顿时便感觉到,拳谱中不厌其烦地描述的许多姿势细节,并非其在技击上有多大的意义,而在于衡量打拳时的劲力是否到位。
比如动作时劲到手背和指间,手形自然形成瓦楞;而在某些转腕的动作中,劲力从小指滚到食指,最终形成刁手定式时,食指自然会略为外翘。
而所谓沉腕、顿腕,则是指劲到掌根时便不再往末稍走,而是随着姿势变化或回或转,由此而形成类似书法笔划转折时的回锋顿锉。
在打了两遍老架一路,又比划了几下剑后,试着练了一下老架二路,顿时亦有新的感觉。
传统说法老架一路是练柔劲,练至深处“积柔成刚”;但单练一路仍有僵劲,因此在练到一定程度后要加入以发劲为主的二路练习,“以刚破僵”;如此才能把一路练至“刚柔相济”的境界。
这一说法口口相传以至于今,但对于什么是“柔”、什么是“刚”,什么是“僵劲”,别说初入门者一窍不通,就连修练有成者,也往往言不及义。
就在刚才的一轮试练里,俺的感受却有不同。肩背之劲一通,顿时感受一路的劲力走向是“发于腰腿、达于指掌”,走的是整劲、长劲;而二路发劲与一路相比,更着重练习的是肘、肩、腰、胯的“中节发劲”。
如此一来,对于所谓的“柔”、“刚”与“僵”劲,俺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一路之柔,在于劲力走的路线长(由腰胯到手脚末稍),在这么长的走劲路线中,任何一个部位的紧张和僵硬,都会走到末稍的劲力大幅衰减,因此练习时讲究“空灵”、“松活”、“用意不用力”,要义就是在于形成劲力传导的神经反射模式,最终目的则是要在“节节贯穿”的模式下,将腰腿之劲最大限度地传导到手足末稍。
但在形成了初步的神经反馈后,真正的实战博击依然是要用劲的,而一旦用劲,肩肘胯膝的紧张收缩势必导致劲力传导的大幅衰减,也就形成了“僵劲”——所谓“僵劲”,其实就是普通人用劲时的自然模式,比如出拳时肩部紧张,靠肩部的肌肉力量挥出拳头。
但在太极拳的力学模式里,是把人的全身看成一条鞭子,挥鞭时真正用劲的只是鞭杆(腰胯),而着力点则是在鞭稍(指掌),在这一力量的传导过程中,任何常规的用力模式都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但人的身体毕竟不能象鞭子一样“柔若无骨”,准确地说它更象一条“三节棍”(“三节”也是太极拳理中常用的概念),因此劲力的传导是先传到第一节(比如从腰到肩)、再传到第二节(肩到肘)、第三节(肘到手)。任何一节的力量传导受阻,必然影响到最终的发劲效果。
老架二路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一路练习建立起符合太极力学的力量传导框架后,再通过“中节发劲”的练习,来调整每一个局部的力量传导效率,最终形成陈小旺所谓的“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的太极运动体系。
假如俺的这一理解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在一路和二路的练习上显然会有不同的侧重:一路重在整体运动体系的建立,因此重在练习整体套路,套路练习中又应该关注各式动作的劲路到位、衔接转折以及整体重心的随遇平衡;
相比之下,二路作为局部提高的练习,倒是可以分拆成单式,根据各自的不足进行做重点练习。至于器械练习,现在陈氏四十九剑尚未学完,说老实话还没咂摸出什么滋味,且练上一段再说罢。
捎带说一嘴,前两天看一个叫《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的节目视频,号称中国最顶尖的体育研究机构揭示太极拳的真正奥秘,罗罗嗦嗦搞了三集,得出结论是被考察的太极拳大师在各方面的体力指标上均很一般,但是又搞不明白人家65岁的老头儿怎么就把三四十岁的棒小伙儿拧得满地打滚。
结果到了第三集结尾神头鬼脑的说了几句,意思是太极拳的划圈圈是如何如何符合力学原理的高级博击技巧——看到这儿俺真想“划个圈圈”诅咒丫的。
太极拳几百年的基本原理摆在那儿视而不见,搞一堆仪器去测人家太极拳老师的臂力、腕力平衡力什么的,您丫就不能先用你们的现代体育理论解释一下,“力发于腰、形于手指”是否可能?在现代人体结构理论里,肌肉群的活动跟力量的传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如果太极运动体系符合现代人体理论,那么这个力是怎么传上来的?如果不符合,那么太极拳师们搞的是什么“鬼画符”?
基本原理都没有梳理清楚,就把太极拳师当成刘翔去测手测脚,测你个大头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