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大撒把,“媳妇”争出阁

——辽宁千五国企赴深招商

本刊记者 黄河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婆婆”,对企业实行“包办”的话,那么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企业要求自主经营,“自由恋爱”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近日辽宁省在深圳举行的大型招商活动显示出,这个沉寂了许久的老牌工业基地这次是下了决心要“动真格儿的了”。

4月21日,辽宁省放开中小企业招商会在深圳国展中心拉开了帏幕。此次招商会以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和富于吸引力的招商项目在深圳掀起了一波小小的热潮,并迅速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

展示形象、表明态度

在招商会的开幕式上,辽宁省常务副省长郭廷标回顾了辽宁省的发展历史:辽宁作为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基地,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拥有4000多家国有工业企业和5000多亿元的国有存量资产。同时,郭副市长也坦率地承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辽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中的机制性矛盾、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此,辽宁省制订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总的思路是:除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的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外,将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大型企业和少数中型企业改制为混和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开放活。这次在深圳举行的放开中小企业招商会就是其中一个重大的实施步骤。

据悉,深圳是辽宁此次全国性巡回招商的最后一站。此前,3月21日于沈阳工业展览馆举办的招商会一炮打响,并在省内各市代表的要求下,于4月中旬在厦门、南京摆开了“拍卖台”。以1500家企业的详细资料和各市的优惠政策“招徕买家”,把企业作为“产品”摆上拍卖台,这不但在辽宁省,就是在中国都是第一次。据辽宁省体改委办公室主任马洪君介绍,辽宁目前有92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除保留100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对国有经济具控制力的企业外,凡是竞争性企业都将推向市场。

在这次招商会上,辽宁省共推出1500户企业,主要分布在石化、机械、冶金、电子、建材、轻工、纺织、医药等十几个行业。这些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又有集体企业;既有众多的国有小型企业,也有一定比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招商方式既可以是合资,又可以是产权全部或部分转让,也可以是参资入股,实行股份制;既可以是资产租赁,也可以是承包、托管。招商方式灵活多样,与此同时,各市还相应地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记者招待会上,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时承诺:各市都会积极在人和债务两个关键问题上创造宽松环境,政府拟拿出大笔资金和采取灵活的政府安置下岗职工、处理债务,不把包袱扔给购买者。

政府期盼殷切,买家态度审慎

辽宁省对此次招商会抱着较高的期望,正如郭副省长在招上会上所说,这是一个“重大具体实施步骤”。招商的成功,不仅关系着省内一千多家企业的转制,更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影响到辽宁随后一系列改革的成败,影响到辽宁在今后几年中“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的实施。从这个角度上,政府盼望着每一个招商企业都能早日找个好“婆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企业家们在这次招商会上所表示的态度大都显得审慎而低调。据报道,在沈阳的招商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然而就在同一篇报道中也提到了“这种毫无先例的交易会在起初并没有出现火爆场面,各市的报名情况却稀稀落落。”为此,辽宁省政府接连召开全省主管市长、经委主任、体改委主任会议,通过会议的强调和各市政府的工作,报名企业一下突破了原定的500家,达到1500多家。

随后,4月14日在厦门富山展览城一楼的招商会上,也是“观者踊跃、成交者稀”。据报道当天吸引了400家企业前来接触、洽谈,但最后签订了意向书的只有4家企业。在深圳展场内,一位不愿公布身份的企业代表说:“这里边确实有很多机会,也有对我们很有吸引力的企业。但光是在展场里转一圈,交谈几句,再看这么几本企业名录是远远不够的,收购企业是件大事,谁都不敢这么轻率就作出决定。”

这也是参加招商会企业家们的一个普遍认识。一位策划公司的总经理这样对记者说:“你想要在这里看到什么‘火爆’的场面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每一个成熟的企业都会有它们预定的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不会轻易对这种机会作出决定。就算是有计划要兼并和收购企业的公司,它们对自己的‘猎物’也要有一个长期的考查和研究过程,不会冒冒失失就接手一家自己不知根底的企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招商会顶多算个‘序幕’,真正的收购行动要到半年或一年以后才能展开……”

据主办者介绍,在辽宁省推出的这批企业中,经营状况较好、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占50%以上;具有辽宁原材料、机械设备待产业优势的企业占35%左右。还有部份因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市场等原因生产状况欠佳的企业,由于厂区占地位置较好,具有发展第三产业或其他产业的基础条件,同样有较好的招商条件。在这次招商会上,辽宁还提出了一个颇可玩味的口号,叫做“先嫁靓女”,意即把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和商业优势的企业先推出去,由此也可见政府的决心与态度。但倘若与此相应的“买家”们反应平淡的话,也很难说省政府的这一片苦心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政府拍卖引出的话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辽宁省的这一举措可以当之无愧地称得上“中国第一”了。在此之前,也有大型国企被收购或政府拍卖企业的消息传出,如深圳前不久就曾拍卖了22家企业。但若要论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都无法跟辽宁此举相比。或许因为所有的“第一”都包含着某种程度上的风险的缘故,辽宁省的这一举措也引来了不同的意见与讨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的这一举措,出发点是好的,然而,政府为了达到这一良好意愿所采取的行为,恰恰又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政府行为”,一千多家企业,别说省政府,就是各地市的政府部门恐怕也无法对这些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如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上市场,无论对被拍卖的企业还是前来洽谈的客商来说,都带着点儿“碰运气”的色彩。

由于招商者和投资者双方都缺乏深入的了解,无形之中市场的风险率就被提高了。一家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如果被一家缺乏经验、甚至就是为了投机而来的商家买走,那么它自己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某企业收购了另一家企业,最终却发现那家企业的状况与当初资料显示和自己的评估差距很大,恐怕对收购者来说,这也算不上一次满意的收购。

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作为国有企业要进入市场,企业拍卖这一步是必然要走的。既然无法避免,那么长痛不如短痛,政府在一次性的“政府行为”中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既能在短期内把精力调整过来,放到更具市场性的规划和引导工作中去,又能获得必要的资金,对余下的国企进行改造和提高。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但无论讨论的结果如何,辽宁省的此举必然对本省的经济发展,乃至对整个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那位策划人所说,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的故事还在后面呢。

1998年4月22日星期三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