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弘法寺举行三坛传戒法会
本刊记者 黄河
佛门大开广结善缘
1998年5月10日(阴历4月15),距离佛教传统中最大的节日──佛诞日(阴历四月八日)恰好一周,也是佛教的另一项重要仪式,“安居”(又名“结夏”,自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的三个月内,僧人应定居在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往)的开始之日。这一天对于深圳的弘法寺来说,更有着一层重要的特殊意义──从这一天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三坛传戒法会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10日早晨,记者来到了位于仙湖之畔的弘法寺。在清晨的阳光下,庄严的寺院似乎也笼罩着一层吉祥的喜气。因为是星期日,前来烧香还愿的游客络绎不绝,许多人不知道弘法寺今日举行盛大的法会,仍象往日一般购买了大批香烛。到了寺院大门后均被规劝留下,每人只被允许带三枝香入内,以免燃烧香烛太多引致意外。
进入寺内,游客们仍象过去那样,逢殿拜佛,见堂烧香。与记者想象中的大批信徒齐聚诵经行礼的情形大不相同,打听之下,才知道他们都是普通游客。记者向一对牵着小孩的夫妇问道:“你们知道弘法寺今天举行大法会吗?”
“不知道。”这时那位先生从旁补充到,“我们刚刚看到庙门口的横幅才知道的。”
“那你们知道这个传戒法会是什么意思吗?”
“那就真不知道了,可能是超渡亡灵什么的吧。”
交谈之下,记者了解到他们是从内地来深圳打工的,虽然来深圳时间不算长(两年多),仙湖倒是来了不少次,当记者问起他们为什么喜欢来这里时,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这里环境好,气氛好。加上地方大,可玩的地方也多,所以变成了这个小家庭的出游首选之地。
另一位来自香港的游客则表示,他只要有时间,都会抽空来弘法寺上上香,“菩萨保佑啦”,香港游客说在香港信佛的人很多,他们那里的寺庙香火也都很旺,象他经常到东南亚的泰国、缅甸等地旅游或办事,每到一地也都要到当地的寺庙去拜拜。当记者问他知不知道弘法寺从今天开始举行传戒法会时,他表示不知道,接着怪有趣地补了一句,“我现在想去受戒,不知道可不可以?”
记者来到大雄宝殿,在这里,弘法寺的主持本焕大师正在接受信徒们的礼拜和问候。虔诚的信徒把大殿的门口挤得水泄不通,急切地等待着知客僧引导他们前去叩拜大师,拜完后又心满意足地从人群中挤出来。记者从知客僧口里得知,前来受戒的人们此刻正在客堂学习,不久就会到大雄宝殿来。记者回头转到前边,正好赶上受戒的僧众从侧殿绕到山门,沿着寺庙绕了一个大圈,慢慢向大雄宝殿走去。沿途梵唱不绝,走在队列前面的引礼师并以杨枝沾上清水洒向围观的人群。
不久,队列进入大雄宝殿,开始做每天的日常课诵。一时间,鼓乐齐奏,数百名僧众齐声唱诵,清音入耳令人顿息尘念。
普传三戒,宏扬佛种
在弘法寺的客堂里,记者见到了负责此次传戒大会接待与宣传工作的香耀法师,并就此次传戒大会的情况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能不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次法会的情况以及它的意义?
香耀法师:弘法寺是深圳地区唯一的一座寺院。又是隶属于中国佛教协会直接管的一座寺院。这次我们这里传授三坛大戒,是出于我们老和尚(即方丈本焕大师)的意愿。因为我们老和尚已经90多岁了,而弘法寺从92年开光以来,到今天基建工程也已基本完成,有一定规模,也有一定实力了。在这种情况下,又恰逢九七香港回归这件全国的盛事,我们老和尚就发愿要在他的有生之年在弘法寺举行一次全戒法会。目的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系佛会命,兴隆佛种。意思就是把佛教这种代代相系的传统与文化传续下去,让佛教的精华来净化社会的心灵。
这次法会本来在九七年就已经筹备举行,也已得到中国佛教协会的批准。但因为香港回归时深圳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全戒法会的戒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法师)人数很多,影响又非常大,所以经过宗教部门与我们的协调之下,决定把法会时间往后推迟。结果因为此后这个机缘一直没有成熟,所以直到今天才得以正式举行(农历4月15到5月15一个月时间)。
在佛教里边,传戒法会是属于最神圣,也是最隆重的一个法会。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佛教的影响和传统能不能得以延续,法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谓“传戒法会”,它针对的目标主要是出家人,(这些受戒的出家人)在经过学规仪(学习佛教正式的仪表和规范),并经过德高望重的老法师的验正以后,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出家师傅”,否则就只能称之为“沙弥”。只有在经过法师验正之后,按佛教的说法,才能正式称之为“比丘”。
按照佛教的传统规矩来说,戒场的要求是非常多,而且非常严格的了。比如说,象这种传戒一般是不公开、不对外的。因为要保护一个良好的环境,受戒者才能真正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外人太多或者环境太杂的话,对受戒者的观念和思想都会有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对这种封闭式的受戒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去适应社会,所以这次法会也做出了相应的一些改变。比如说,虽然我们在一些地方设立了限制,不让游客随意进出,但在一些大场面上也实行了开放,让社会上的人们真正感受到出家人的生活。
如果你不经历这样的生活,你就不会知道出家人是什么生活的。象这次法会,受戒者从早上三点半就要开始仪式,直到晚上十点钟(按这种方式进行一个月)。这还是已经简化了的仪式,按照严格的传统规则,是要进行53天的,每天的内容都不一样。
所谓“三坛大戒”,是指三个层次上的受戒仪式。第一坛是“沙弥戒”,第二坛是“比丘戒”,第三坛是“菩萨戒”。每一个层次的程序都不一样,沙弥戒以修沙弥律为主,主要是作为沙弥所必须遵循的规范,行、住、坐、卧都有严格要求。以此使受戒者从内心里体现出佛陀的精神,按现代的话来说,也就是一种奉献精神。(通过这种集体的“强化训练”可以)让受戒者真正理解佛学的精华,因为很多人在入佛门的时候,既没有经历佛学院的理论培训,又没有得到真正的大德法师的深入指点,身上还带有很重的社会习气。经过这样一段有条理的集训之后,他们在层次上就能再上一个档次,有分别是非的能力。这种方式不是从表面、从标上在改变一个人,而是从根本上,从内心上来治理。
第二坛是“比丘戒”,比丘,是佛教最根本的“三宝”之一,佛教三宝指的是佛宝、法宝和僧宝。佛宝指的就是佛自身(如来佛在世时,以佛为中心,当佛灭度以后,就以佛像为佛宝);法宝就是指佛所说的一切教理教规,以及一些高僧大德所著的书籍和文章,在经过验证之后,分为“经”、“律”、“论”三藏,称之为法宝;而“僧宝”指的就是真正证受到比丘的出家人,僧宝的内涵很多,简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渡众生”。就是把真实不虚的佛法在学习和理解之后,再转授给众生,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里领悟到佛法的妙谛。
至于“菩萨戒”又不一样了,菩萨是梵文的音译,在中文里,它的意思是“利有情”,有情,就是指尘世里的芸芸众生,是与无生命的世界相对的。在佛教里来说,虽然出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但绝大部份受此戒的都是在家人(指未出家的普通人)。它没有任何限制,只要你发心做好事,都可以称之为菩萨。同时菩萨的境界又是很高的,它也不是什么人想做就能做到的,就象读书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之分,菩萨的在佛教的“四圣位”里位置还在比丘之上(意思是成就更大,果位更高)。在中国传统中的四大菩萨(观音、地藏、文殊、普贤)里,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人的相貌,其他都是在家人的装束。这说明“在家菩萨”的广泛性,就象现在的一些政府官员,只要他不怀私心,做的是利国利民的事,都可以称做大菩萨。
这三层戒是一层一层往上授的。具体的传戒过程包括几个步骤:首先是学戒,也就是学习每一种戒的仪轨、规范和要求,学习、练习和排练。到了学习结束,就可以准备受戒了,在受戒的前一天还需要经过忏悔,也就是回顾自己一生中所做过的不好的事,在佛面前讲出来,认真反省并发愿从此“诸恶不作”,不断地称呼释迦牟尼佛的称号来加持自己。这样就可以受沙弥戒了,受其他戒也是一样层层往上推。完成这项程序后,最后还有一关,那就是要经过所谓的“三师七证”,才可以发给证件。
三师中的第一师指得戒大和尚,戒就是防非止恶的意思,得戒就是指得到这种防非止恶的护法。另外两师一个是教授阿佘黎 ,一个是羯摩阿佘黎,他们都是教授规范和仪规的老师,这是上师。下面还有七个尊证,简称七证,就是证明受戒者可以得戒的法师。其他还有很多,如引礼师等等,当受戒者经过了三师七证这关以后,才可以正式得到戒碟。从此才有资格做师傅,称之为“人天师表”。在经过这种学习和验证之后,受戒者能够对佛教理解得更深。佛教的精神也就在这里,象赵朴老(指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赵朴初)所说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这种精神。
名山净土,英贤毕至
此次法会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可称得上近年来中国佛教界的一件盛事。全国各地前来受戒的僧众近300人,因为举办部门有着严格的人数限制,所以能够参加这次受戒的戒者均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资格审查,可谓都是佛教界未来的精英。为了筹备这次法会,弘法寺已募集和投入的资金近百万元,前来参与传戒的三师七证也均为中国佛教界和国际佛教界的大德宗师。
弘法寺虽然建立时间不长,然而在中国佛教界里却有着很高的地位。它的主持本焕法师在佛教界里早已是众所周知的大德宗师。而弘法寺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唯一一所直接管辖的寺院,又地处深、港之交,不但在中国国内,就是在国际佛教界里,也起着一个重要的“窗口”作用,在促进海内外的佛教交流,传播佛学精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例如此次传戒法会上担任羯摩阿佘黎的法师就是来自美国,今年已90多岁高龄的佛教大德。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此次传戒不仅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件盛事,更是国际佛教交流里的一件大事。
对于改革开放中的深圳而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塑造并完善具有深圳特色的“特区城市文化”仍然不可忽略。弘法寺的这一场盛会,不但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国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传统的精美,更为这所朝气蓬勃的城市注入了一种真诚向善的精神品质。但愿它能在这里扎根成长、开花结果,成为我们城市文化中亮丽的一片风景……
附录:其他重要佛事
传戒法会主要针对的是佛教徒而言。除开这一法会外,寺院中还有许多社会性的大型佛教活动。其中以水陆法会为最大,以焰口施食最为经常,其次,斋天和放生也是常常举行的。
水陆法会: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水陆法会的创始,相传是梁武帝因梦中得到神僧的启示,醒后受宝志禅师的指教,亲自披阅藏经三年之久,方撰成此仪文。至宋代开始盛行。
瑜伽焰口: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佛事仪式,据云行之并诵佛所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即能免饿鬼苦,福寿增长。
斋天:是后起的一种仪式。据《续释氏稽古略》中说,元文宗时,天台宗的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忏,这便是斋天的源起。
放生:中国汉地放生的的习惯并不始于佛教。《列子·说符篇》中说:“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见节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佛教提倡放生首先出于《梵网经》中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性的佛事活动。
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自宋以后成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
附录二:佛教徒的日常行事
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外出乞食,就是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后期才出现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自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道安时,制订了僧尼规范三例:一是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是常日六时行道(日三时、夜三时)、饮食唱时之法;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其具体条文今已失传。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就是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早殿: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歌赞。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事忙时可以只念一堂。
晚殿有三堂功课,就是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放蒙山施食。晚殿的三堂功课,在一般寺院中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却是每日要举行的。
除了早晚二殿,僧众于每日早斋和午斋时(早餐和午餐),要依《二时临斋仪》以所食供养诸佛菩萨,为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然后方可进食。至于晚餐,因为佛原制定过午不得进食,现在虽因健康和习惯不得不吃,也就不须念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