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平
还记得黄河给南周的“见面礼”,是那篇关于顾雏军的文章。写这篇文章时,正是去年的五一黄金周。当时他跟我回潮州乡下渡假,我回到家乡忙着会亲友、游旧地,黄河却是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稿。我爸妈说:“不是放假吗?怎么黄河还要写稿?”我知道他是乐在其中,故也为他在爸妈面前说好话:“做记者就是这样的,任务一来,没有节假日,也没有白天黑夜。”爸妈听后,倒没说什么,只是接下来的几天,饭菜愈发丰盛了。假期临近结束,那天傍晚,黄河走到厅里兴奋地对我们说:“我这个稿子将会引起轰动。”我虽然还没读到他的稿子,但深信他的判断力,因此也十分为他高兴。
好事多磨。黄河之前在另一本财经类杂志上养成的文风,却并不是南周所需要的。因此在发表之前,稿子一改再改。黄河甚至抱怨说:“有点面目全非了。”不过,他也理解,南周作为一份面向大众的报纸,与专业的财经杂志风格自然不同。这一点,直到今天,他还经常跟他以前的同事或朋友们谈起。
关于“面向大众”和“专业”的讨论,黄河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作为房地产市场研究人员,也经常面临着一个难题:专业性很强的报告,普通大众往往很难看得懂。如何才能写出又专业又通俗易懂的研究报告呢?在跟黄河的讨论中,我获益良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写研究报告的风格,并受到公司同事及业界的好评。
当然,作为南周记者的家属,总免不了有点怨言。他们的工作压力大,很难不影响到生活。每当稿子遇到障碍或瓶颈时,黄河就会变得一言不发,与他平时多话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我如果不识趣地逗他说话,他就会冷冷地给我一句:“老婆,我在想稿子耶。”我自己在公司忙了一整天,看老板甚至还要看下属的脸色,回到家里,自然想轻轻松松地跟他说说笑。但碰上他这种状态,也只能自己闷闷地看电视了。若是恰逢周末,就更郁闷了……不过,这属于“黎明前的黑暗”,一旦他的稿子写出来了,他就会兴高采烈地说:“老婆,我稿子写完了,我们庆祝一下吧。”于是我们就会出门去找间好餐馆,点上几个想吃的好菜,他往往还要叫上一两瓶啤酒。两杯酒下肚,点上一根烟,他就开始谈他的人生理想了:“我就是要做这个行当里的第一流……”
黄河进入南周工作快一年了,这一年里,我可以说重新认识了记者这个职业。说实话,在认识黄河之前,我对记者的印象并不好,认为他们浮躁、自我、势利。认识了黄河后,发现这社会上还存在着负责任、有理想的记者,但也一直认为这种记者凤毛麟角。黄河进入南周后,接触了一些他的同事,发现原来这种负责任、有理想的记者并不少,至少,在南周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