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将我困在网中央……”
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名就叫做“情网”,虽然我从来没有唱全过,大概还是知道写的是某个家伙迷上的他或她的亲密爱人,身陷情网而不能自拨的故事。
但正如那句重复了一千遍,已经或即将成为真理的老话,“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今天能够将我们困在网中央的已经不再是什么“情”,而干脆就是网本身了。
假如以概念而论的话,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大概经过了见花落泪、遇月伤心的“情诗时代”与鸿雁往返、签短意长的“情书”时代,而到了今天,我们终于昂首跨入了“情网时代”——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三个时代的变更似乎恰巧暗合了马克思他老人家关于工具在大大提高人类生存能力的同时,也带来某种生存意义上的“异化”的理论。
在我看来,网恋大概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文化之一,且不说那些见光死的“青蛙”与“恐龙”们的肥皂剧,也不说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色情交友网站,就看看一个人在网恋时的心态变化,也实在是件有趣的事。
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开始网恋呢?大抵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无聊,二是心理需要。
关于无聊,虽不必多做解释,但恐怕有必要正一正名——一个时代无聊的人和无聊的时间越多,至少说明这个时代的生存境遇要远远好于过去,没有吃饱饭的人是没有时间无聊和发呆的。就象一首摇滚里所唱,“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
而关于心理需要,虽然表现状态各有不同,按照心理学家们的分类,也就是交流的需要和性的需要两种而已。
当“SOHO一族”日渐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今天的生活中,一个人80%以上的交流时间是花在各种通迅工具上边——电话、手机、传真、快递,再加上无处不在的网络。在这种情况下,闲极无聊或心情郁闷时打开QQ随便找两个认识不认识的人聊上几句似乎是件最正常不过的事了。
至于性的需要,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今天十几岁的小孩通过网络所了解的性知识之丰富,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百年前的“性学博士”张竞生和做人类性学调查报告的金赛。而他们对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明星们从三围到绯恋的精通程度,让你不得不猜测没准再过十年他们就是在中国开着车狂追戴安娜的狗仔先锋了。
于是万事俱备,只欠来场轰轰烈烈的网恋了。打开google,查查“情网”这个主题词,共搜索到47400项,前一百项的两个大类是婚姻介绍所和色情网站。
看看,这就是现代人,什么情不情呀,不就是做爱和成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