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路在网上

——深圳互联网现状扫描

本刊记者 黄河

黄次南的故事

黄次南走了。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与他的伙伴们一起,把“深圳热线”网站办得轰轰烈烈,从一个日访问量几千人的小站点一下子冲到了日访问量几万、几十万——1998年底,“深圳热线”被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互联网站评选机构同时评为中国“十佳”网站。“深圳热线”不但在国内名声大振,连《华尔街日报》、《财富》与《时代》也关注到了这颗中文网站中的“新星”,纷纷派出记者前来采访。

就在业内纷纷猜测“深圳热线”下一步的举措时,1999年底,媒体上却突然发出一条不引人注目的信息:黄次南出任新浪网华南办事处主任。接着就有消息传来,他与他的几名同伴已经离开深圳,到广州开辟新浪网的南方“战场”去了。

此刻,他就坐在记者面前,依旧热情而坦率。

“我又回来了。”这是他对记者所说的第一句话,这时距他就职新浪不到两个月时间,用黄次南自己的话来说,“我又把‘战场’移回深圳来了。”

黄次南的故事,几乎就是深圳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

1995年8月1日,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首先开放了互联网公众服务,95年底,黄次南在深圳开办了第一批互联网代理业务。

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上海与他的大学同学一起经营互联网业务,并大获成功,然而他依旧低估了商业操作所需要的经验与智慧——公司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反而不断亏损。

一年以后,他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转而加盟万用信息网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真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日子”。万用网的业务蒸蒸日上,他与他的同事们从清晨忙到深夜,克服了线路质量差、中继线不足等种种障碍,用优质的服务在深圳用户里树起了良好的口碑。

1997年,黄次南任万用网信息部副经理,开始接触今天炒得火热的ICP业务。

1998年5月,黄次南接任信息部经理。那时“深圳热线”(万用网网站)首页访问量为3000人次左右。

1998年8月1日,“深圳热线”改版后第一次推出,当年底访问量达到2万人次。就是在这时候,“深圳热线”获得了中文网站评选的“双十佳”荣誉。从这时开始,“深圳热线”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到1999年中,“深圳热线”访问量已经达到4、50万人次,这也是“深圳热线”带宽所能达到的极限。

每当说到这一段发展时,黄次南总是忍不住激动,“那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竟然只能眼看着它从自己眼前滑过去,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难过与伤心……”,今天在中国ICP里大名鼎鼎的“新浪”(当时还叫四通利方)、“搜狐”在当时的日访问量也就是一百万左右。而“深圳热线”每日的访问请求也达到了100万左右,这意味着假如没有带宽的限制,“深圳热线”很容易就能达到100万的访问人次,然而由于可恶的带宽“瓶颈”,每天都有一半访问请求被“拒之门外”,这对于个处于发展期的网站来说,不亚于一场恶梦。

在进行了包括融资在内的种种尝试,最终依旧难以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黄次南走了……

就在朋友们为他的离去而惋惜时,他却神出鬼没般地又出现在大家眼前。

“我回来了。”依旧是往昔开朗的笑脸,好象过去几个月他只不过是出去度了个假而已。

这一次,黄次南又回来干什么?

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还是让我们把黄次南先放下,来看看深圳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吧。

从1995年深圳开放互联网公众服务以来,深圳互联网用户的就一直呈现为一种几何级数的增长形态。

1995年底深圳共有互联网用户400多户;到1996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4000多;1997年为20000多;1998年,40000多用户;1999年底,深圳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11万多。

再从社会了解程度来看,1996年你如果想申请一个互联网帐号,恐怕问遍了身边的人也没有几个知道互联网是什么玩意儿。时至今天,套用一位业内人士的比喻,“老爷子老太太想过过上网的瘾,什么人都不用问,把自己的小孙女儿叫过来就能办得妥妥贴贴。”人们对互联网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已经远非两年前可能想象的了。

其他,象资费的下调、网上内容的丰富、服务的完善等等,都使得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变成了我们身边“唾手可得”的具体现实。

一名普通用户在1996年初想要“上网”的话,他会发现自己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障碍:首先,几百元的注册费用和几千元钱的MODEN就得让他先摸摸口袋;其次,要找一个办理上网申请的地方也得费去不少功夫;办完手续,回来自己不会装,又找不到咨询的地方,只好自己拿本“互联网使用指南”瞎捣腾;好不容易上了网,老爱断线不说,到了网上还找不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加上当时高昂的上网费用,稍不小心,一个月下来,光电话帐单都能看得你心惊肉跳。

而在今天,用户终于可以感受到那么一点儿“上帝”的愉快了:怀里装上几十块钱,走到最近的代办点花几分钟申请一个账号,再买个几百块钱的MODEN,上网的手续就算大功告成;不知道怎么装吗?随手拨个咨询电话,技术人员会不厌其烦地指点你一步步完成必要的程序;上了网敲几个词组,就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直奔自己需要的主题;至于费用,在连续几次下调之后已经足以让你放心大胆地在网上从早“泡”到晚。

与此同时,深圳的互联网发展在全国也颇出了几个“第一”:第一个推出网上证券交易;第一家开通商业性“电子商务”(网上音像店);第一个开发网络电视业务;甚至还包括全国第一个BBS;第一个MUD(网络游戏)等等。

谈到深圳的网络环境时,深圳市数据局多媒体室的黄博士骄傲地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深圳的网络环境是全国城市里最好的。”最近,数据局又开通了宽带网(ADSL)接入服务,创造了深圳互联网的又一项“全国第一”。

倘若作为一名普通用户,对深圳互联网目前的现状大概已经可以感到相当满意了,但作为深圳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深圳网站能“火”起来吗?

深圳市信息行业协会的几位负责人在元旦前后走访了20多家企业,得出了一个结论:“深圳IT行业发展太快了。”

信息行业协会的全文斌经济师告诉记者,去年深圳市工业总产值1800多个亿,IT产业就占900个亿。“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本来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做得远远不够,太滞后了。很多企业发展特别快,有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桑夏开发的“看世界”网站,桑达、联通等等,现在我们有一种想法,想把大家的网站联合起来,发挥出互补和规模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通过网站,把政府的政策法规之类更快地普及开来。”

与此相应的是,在深圳互联网企业日新月异的同时,在中国的互联网舞台上却几乎听不见来自深圳的声音。广大传媒的注意力似乎都被“新浪”、“搜狐”等等“网络明星”所吸引,而“门户”、“电子商务”等等概念也越炒越火。在“互联网”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世纪、新千年的首席名星之际,曾经是中国最早开展互联网服务的深圳,却没有一个网站能进入“十佳”排行版,没有一个声音能让中国IT界的人士侧耳倾听——深圳怎么啦?这是很多关心深圳互联网发展的人心里共同的问题。

1999年底,深圳互联网企业的精英们云集一堂,讨论深圳互联网企业未来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深圳网站为什么‘火’不起来?”

讨论的结果是其中包含几大因素:从外部环境来讲,北京、上海等地与深圳相比,有着许多“先天”的优越性,如政治、经济中心;宣传幅射面广;硬件基础(如带宽)好;外企集中等等。而深圳自身的优势,如毗邻港澳的信息优势等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技术和人才角度来说,深圳早期确实拥有一批互联网精英,但由于其他城市“后来居上”,致使相当一批人才流失,而深圳的许多互联网企业由于规模小、底子薄,在面对外地对手的“高薪挖角”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只能“望才兴叹”。

在媒体宣传上,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自身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由于媒体对网站的期望值过高,使得深圳媒体上出现一种“守着自己的庭院夸别人花香”的现象,本地的网站与互联网企业反而很少有机会在深圳媒体上露脸。

种种因素凑在一起,便令得在“网络”炒得火爆的1999年,深圳的互联网企业不但没有冒出引人注目的“新星”,反而陷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尴尬处境之中。

那么,深圳的互联网行业是否就无法找到自己的特色与定位,只能心甘情愿地屈居二流了呢?

对此,相当一部份IT业专业人士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扫街”与“圈地”:互联网上的“南拳北腿”

“在ISP这一块,除了中国电信外,目前我们在全国说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深圳万用信息网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秦昱一语惊人。

“这与我们的服务宗旨有关。”

万用信息网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新纪元公司。1996年,深圳市邮电局与另外两家企业一起收购了新纪元75%的股份,共同组建了万用网,经营ISP代理业务。

“1997年是在ISP这方面比较热闹的年份。当时有赢海威,中检多媒体,数据局和万用网。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位在“服务”和“平民化”上面,那时候万用网的入网费也就是60块钱,非常便宜。”当时万用网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说毫无优势:论宣传,赢海威的名气比他们不知大多少;论投入,中检当时号称在全国投入了几个亿资金;论传输质量,他们更不能和数据局相比……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服务。

“是历史机会造就了万用网——当时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怎么上网,电信的服务又很糟糕,而万用网恰恰在服务上做出了品牌与口碑。”这是一位当时参与创业的人士所作的评价。

“当时我们几个技术部人员,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就没停过接电话,吃喝拉撒全在公司里搞掂,有时干脆就睡在电话机旁。

在对待客户时,我们的态度诚恳到这样的地步:隔着电话线,我们在这边满脸笑容地点头哈腰。虽然明知对方看不见,但你的心态反应出来就是这样的身体语言。”

凭着这种“用户至上”的热情和完善的服务措施,万用网硬是在线路质量差,中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度抢占了深圳70%的用户市场。

“我们的理念跟当时很多ISP都不一样,比如赢海威,它就着重于通过宣传来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应该说,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赢海威为整个互联网的推广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它在服务上的失误却直接导致了它的失败。”

假如说秦昱的说法还是针对具体的企业经营而言的话,那么信息部的唐忠则一语道破了互联网发展中这种地域性的理念差异:“他们(指北方许多知名网站)是圈地,我们是扫街。”

所谓“扫街”,指的是在一条街上,一家企业一家企业、一户户地挨个儿拜访,上门服务。从理念上来说,这种服务更注重于具体的内容;相对而言,“圈地”则更注重气势,更富于扩张性与侵略性。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说,“圈地”往往出现在一个行业的初创期和过渡期,而“扫街”则是在市场成熟和细分的时期内才能显出它的“后劲”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企业中的这种“南北差异”其实体现了企业自身对于这一行业关注点的不同。“北派”企业想的是怎样开创一片更大的市场,而“南派”企业则更多地在想“打下江山以后怎么坐”的问题。

唐忠的一个说法很能代表这种“南派”的企业观:“他们这样做有他们的优势,也许他们能因此而发展得比我们更大、更快,这本身就是一笔庞大的资本(指用户群)。但在几年以后,他们同样要面临着这个问题,在拥有了这么多用户以后,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假如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在短时间内吸引来的用户会在同样短的时间里离你而去。”

也许,当我们在目不暇接地注视着一个个“热点”时,有些本属于我们的机会正在悄悄溜走?

走出“硅谷时代”

“你为什么要回深圳发展?你觉得深圳在发展互联网的环境上有什么优势吗?”

面对回到深圳的黄次南,记者自然地问出这个问题,并在心里预想着他的回答,“因为一、二、三……”

随之而来的答案却大出记者的意料之外。

“我不觉得深圳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会有什么特殊的优势。实际上,我觉得区域优势这种概念会很快淡化下去。”

大概是看到记者迷惑的表情,黄资南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约是在美国互联网企业被炒得最火爆的时候,一名记者采访了一位资深的互联网专业人士,他提了这么个问题:‘您认为将来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会是怎样的?’想不到这位专业人士张口就答:‘我认为五年之后,互联网企业将不再存在。’

记者目瞪口呆,对方接着说道:‘五年之后,每一家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做生意,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企业与非互联网企业的界限已经消失,互联网企业这个概念也自然消失了。’”

说到这里,黄次南又举了一个例子,“当年互联网兴起的时候,硅谷确实是它发展的大本营,因为它有着别处所难以取代的人才、技术、资金、媒体关注等一系列优势。但是你今天再看一看,《财富》杂志所评出的20多家最有影响的互联网企业,有多少还在硅谷?它们已经分散到美国的各个地方了。我觉得中国的发展也会走到这一步的,而且不会太久。”

正是在这一点上,深圳今天的“劣势”也许正是明天的优势。深圳有着那么多“默默无闻”、依托于企业的互联网网站,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当“网络奇迹”的尘埃落定之时,也就是这些凭着品质和服务的“后劲”默默支撑的网站们登上舞台的时候——这一天也许并不遥远。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它们还有更多的准备工作要完成。

这也是黄次南回到深圳的目标之一。用他自己的说法,他回到深圳是准备从事“电子商务”的,但这并非媒体上炒得轰轰烈烈的购物网站之类,而是一种“传统商务的电子化”。

“比如说一家鞋厂,以前都是通过广告、店面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现在我来做他一家对手的产品,只不过我是通用互联网来做。也许一开始你的销售额有一个亿,而我只有一百万,这不要紧,明年可能我就是一千万,后年就是五千万。而你的增长空间有限,可能明年是一亿零五百万,后年达到一亿一千万——然而在我的后面,是看好的我的增长率的风险投资家,他们手里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我。到那时,要么你也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在我领先的情况下跟我争这一块市场份额,要么……”

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企业所特有的高速度和高效率将是它们最大的“杀手锏”。用黄次南雄心勃勃的话来说,就是“要通过电子商务打掉一些传统行业。”

在这一群充满热情与想法的年青人身上,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互联网的新时代正在来临。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