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朱天才大师2013年3月23日在深圳虚拟大学园讲座录音整理,略有删节,未经大师本人审阅。
未经主办方深圳天才太极院、武汉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及朱天才大师本人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发表、转载或将本文作用任何商业用途。因研究和学习需要在网络上转发的,也请注明出处并保留本声明。
讲座视频:http://www.tiancaitaiji.net/Index.asp?MovieID=60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掌声有请朱天才大师。(鼓掌)
朱天才:可能大家对我也不陌生了,在座的很多都是喜欢太极拳。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太极拳。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提出来互相探讨。我没有准备,这次匆匆忙忙从新加坡回来,昨天晚上到,今天说有一个讲座,大家就随便聊聊吧。
我简单讲几个问题,主要的就是怎么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
我从小在陈家沟长大,大家都知道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是很小一个小村庄,只有两千多户人。为什么它能成为太极拳的发源地?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把太极拳的发源地的牌子挂在了陈家沟,确认它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能成太极拳发源地,有它的历史渊源,并不是说随便定的。
首先陈家沟在河南,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大家知道河南以前是中原地带,温县,你别看小小的温县,它以前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是温国,都知道是司马懿的故乡。司马懿就是从温县出来的。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易经是太极的源头。太极拳和太极是两个概念,太极就是我们所讲的阴阳。它的前身来自先天八卦、《河图洛书》。《河图洛书》详谈伏羲站在邙山头上看着下面的黄河和洛水交汇的地方,产生了一个漩涡,黄河水浑,洛水清,两水交汇就形成了太极阴阳图。
所以当时伏羲看见这个,就产生了我们的先天八卦和太极。大家有机会你可以去那边看一看。陈家沟就在黄河的北岸,黄河的南岸就是河洛村,就是《河图洛书》产生的地方,所以有这样的渊源,有太极的渊源才产生了太极拳。如果没有太极,没有几千的太极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太极拳。
有机会你们可以到河南看一看河洛村,看一看黄河洛水交汇的地方,当然现在我们国家治理黄河,上游的三门峡水库,后来有小浪底水库,就风平浪静了,没有那个漩涡了。
太极拳发展以后,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国际上五大流派,传统的五大流派。陈、杨、吴、武、孙,五家太极拳,另外四家太极拳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陈氏。陈氏从哪发展出来的呢?现在历史没法考察了。但是这五家太极拳一脉相承,所以有句话说“天下太极是一家”,“陈杨吴武孙,太极一家亲”,都是从陈家传出来的。
现在好多人的心目中,太极拳是中老年人养生练的,但我国际上教拳几十年,外国人一提起太极拳就说“中国功夫”。我们的太极拳能流传到现在,它一定是功夫,它有它的攻防技术。以前我们的太极拳就是武术。
香港出的《太极1》和《太极2》,那故事是讲得有声有色。其实那些都是虚构的,除了杨露禅是从陈家沟学出来的这个事实是真的,剩下的故事都是编的。
在五家太极拳流派里,陈式太极拳对外传播是最晚的。到1980年代才开始往外传,80年代以前都是杨式,有句话叫“陈式太极杨家传”,在早期传播过程中,也更强调它的健身效果。
80年代中国开放以后,陈式太极才传出国外,我是1983年咱们中国第一批援外教练,先到了新加坡。1983年以后我们师兄弟几个,全部到国外去传播太极拳,基本上每年地球走一圈。现在有三四十个国家,都有我们陈式太极拳组织。
四种太极拳:太极操、太极舞、太极教、太极拳
为什么国际上对陈氏太极拳这么有兴趣?因为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有快有慢。从少年到老年,哪个阶层都可以练习,他们老外一提到太极就说“功夫”。哪个功夫?那就是用,自卫保卫那就是功夫。所以有人说什么是太极拳功夫?在我们民间的印象中就是杨露禅那个功夫,“一羽不能加”那种工夫。
台湾有一个徐继(音),也是搞太极拳的。他说现在我们世界上流传着四种太极拳。哪四种太极拳?第一种叫太极操,就是公园里那些老大爷、老大娘每天练的,那些退休人士练的。去了就开始练,练一两个小时回家做饭,该上班的上班,该接孩子接孩子。天天都是练,不管对不对,反正跟做操一样锻炼,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练习,这叫太极操。
第二种叫太极舞,舞蹈的舞,什么叫太极舞呢?现在你看我们中国大陆每个省都有一个武术队,这武术队里面年轻人练,专门供比赛用的。现在国家不允许以打斗来论输赢,许多时候只能按照规定的框框进行套路比赛,
但是套路比赛内行的才有多少人?谁能看出来他练的好坏?没法比,所以现在你看太极拳比赛里面很多都是高难度的,腾空360度,旋转360度单腿支撑。把这些高难度体操动作加进了我们的太极拳里,变成了一种舞台艺术。
所以说年轻人比赛时就会有个框框套住你,要求你一个套路里面有多少难度。以前没有这样(的动作),现在加了你看着当然觉得非常飘逸。年轻人比这个,中老年人上了四十岁都练不了,这种专门供比赛用的叫太极舞,他不讲技术,反正我跳得高,蹦得远就是漂亮,难度高就可以。
第三个叫太极教,太极教就出问题了。很多人学了太极拳以后,不去研究它,反而把它传得非常的悬乎。大家可以去网上看看,有个河北的老太太说她有凌空劲。什么叫“凌空劲”?就是把它说得非常悬乎,没有一点科学根据。
河北那个闫芳就是这样,记者采访她,叫记者跟她去练,隔着四五个人她一推,前面记者没动,后面那四五个人都倒了。她说我的劲从你身上传过去了,这就是一种骗术。
我说一个真正的故事,我们上海原来的体委主任顾留馨老师,练了四十年杨式,后来又练了二十年陈式,1950年出国教过胡志明,他的理论修养是非常深厚的。
有天一个小伙子来找他问,“顾老师,你会凌空劲不?我想学。”顾老师我说会,你过两天来我教你。那天去了,去了以后他说你想学吗?小伙子说想学。顾老师说这凌空劲啊,你站那我一掌推出去,如果你不动,可能心肺都会炸掉,当场毙命,你死了该怎么办?如果我一掌推出去,你顺着我的气往后退,你就接着我的气了,就不会有事。
顾老师说你站那儿,我开始做动作。他就轻轻抬了抬手,还没有推出去,小伙子就踉跄着往后退。顾老师就笑,说你已经学会了——这其实就是心理暗示作用。
所以说凌空劲绝对是假的,那都是很邪乎的东西。我83年到新加坡教拳,以前那边的太极拳都是台湾人教,没有陈式。那些拳师表演时也是蹦来蹦去,蹦着蹦着他就倒了,就象触电一样,拳还没挨到身上人就倒了。
我们中国当时去了两个教练,我是陈式的,还有一个杨式的。去了以后他们组织了一个推手表演,就是那种状态。第二天跟我们学拳的部长问我们,你看昨天的表演怎么样呀?
83年中国刚开放,正在对太极拳和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在全国找有没有这样(会凌空劲)的武术高手。但一直没有找到,结果到新加坡一看居然有这样的高人,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当时我年轻啊,30多岁。我说部长,这样的高手现在中国还没见到,昨天看到这些确实很好。我还年轻,希望可以拿自己当靶子,叫他们在我身上来试验一下。部长说好呀,就打电话约他们,结果人家说这种功夫不能跟外人推,这一句话就说漏馅了。
现在闫芳也是这样,只可以给自己人推,不可以给外人推,这明显是假的嘛。
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练的太极拳。现在我们讲功夫,什么是太极拳的功夫?大家都知道,以前太极前辈们的那些传奇故事,有些是真的,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但陈家沟人人都知道一些传奇故事。我妈妈去年90岁去世,我妈妈那个时候日本人来了,没有练到太极拳,但是他们都可以讲很多的故事。
什么是太极功夫
我表弟陈小旺的父亲大家都没有听说过,如果他的父亲当年没有露过一手,谁都不知道他身手有多高。大家都知道他的爷爷陈发科在北京功夫不得了,手往肩上一搭,你一动都不能动。
1928年到北京后,有个摔跌大王叫沈三想跟陈发科老师交手,后来发了正式邀请书(相当于下战书),约到公园见面。见面后发科老师说我不会气功,也不会摔跤,就会太极拳。沈老师您要交流,我用我的太极拳,你用你的摔跤吧。”结果沈三抓住陈老师,陈老师手往他肩上一搭,一分钟不到两人就分开。大家就很客气的分手了。在场的人都很奇怪,怎么什么也没看见就结束了?
第二天沈三老师拿着礼品去看陈老师,学生就问你们昨天怎么没有结果呀?沈三问陈老师没跟你们说吗?学生说没有,他说陈老师太高了,我当时抓着陈老师的手,不但手动不了,连脚都抬不起来。沈老师走后有好事的学生又去问陈发科老师,说你昨天怎么不摔他一下?结果陈老师大怒,说“为什么要摔他”?并给学生好好上了一堂武德修养课。(参见季培刚编著《太极拳往事》一书)。
所以太极拳非常奥妙,不是没有它的技术。陈小旺的父亲叫陈照旭,陈照旭的功夫陈家沟都知道,外人不知道。
有一次他刚进门,一个同龄晚辈突然从身后抓住他,笑着问“九叔,如果人家这样抓你怎么办”?话没说完陈照旭后背一抖,抓他的人头朝下从身后飞到他的膝前。就这一招,才看出陈照旭的功夫了得。像这样的功夫在现在都变成文化遗产了。所以说为什么现在太极拳是文化遗产要挖掘?又该怎么去整理和挖掘?怎么去下功夫?这是一个问题。
而现在大家觉得太极拳的功夫如果不能打,就都看作花架子,又陷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其实现在你把身体练好了,也是一种功夫。因为我们现在大环境不造就实战型的人才了,环境不适应了。
人家是从小就开始练,从五六岁就开始,一天练三十遍拳,三十年不变,才能练出传奇式的功夫。
我们现在呢?三十岁才开始练,怎么能练出功夫来?只能是练身体了,其实只要你把身体能练好,不感冒不生病,身体强壮这也是一种功夫。
上次一位全国政协的副主席去陈家沟看望我们四个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我们座谈时就说,你们几个人啊,可不敢有病,你们有病了不是你们的身体有病,而是太极拳有病。因为你们从小练习太极拳,现在世界上对太极拳这么崇拜,研究证明太极拳对身体有那么多好处,如果你们的身体不好,那就真说不过去了。
这就告诉我们,在过去的时代里,大家非常注重太极拳的(实战)技术而不注重养生,而现在随着历史的进步,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个精力和时间去练(技击)功夫,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功夫在于把身体练好。
所以太极拳的功夫观念也在变化,过去打得了人叫功夫,现在练好身体也是功夫。
我们怎么去练好太极拳?首先,太极拳功夫是练出来的,再好的老师,你不下功夫永远练出不来;其次,你没有好的老师,会走很多弯路,所以功夫也是教出来的。
功夫是教出来的,功夫也是练的出来,必须这两个结合。现在练功夫要想把身体练好,应该以科学的方法,首先要明理,懂得它道理。
我们现在练太极拳,要高起点,不像我们小孩子练功夫随便练。深圳这边是高科技的地方,精英荟萃,大家都是高智商的专家学者。既有理解能力,又有分析能力,除了一点就是没有时间,时间短。在时间短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要以科学的方法提高练习成效。
为什么太极拳能对人身体有好处呢?就是它的内外皆修,既练外又练内,也就是我们武术的“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明白道理以后,练习其实非常容易。现在练拳和我小的时候练拳不一样,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往凳子一坐,就教两个动作。天天这样练,不讲道理的。
为什么不讲道理呢?小孩子听不进去,并不是他不懂,是听不进去,你不要讲道理,就叫他下功夫练习。练个三五年以后,慢慢有体会了,再回头来讲道理。而现在我们练太极拳,一定是先讲道理,先明理,再练拳就容易多了。
太极拳练习的“圆定律”
怎么去练拳?我总结了一套非常容易的练习方法,只要按照我的方法练习,大家可以学得非常的快。
我在国外教了30年拳,30年前在新加坡的时候,就在教我们太极拳最精华的东西,就是缠丝功法。
我们学拳时,老师也讲过缠丝劲,但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这样练过(缠丝功),只是练套路。当你练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再把精华给你一讲,怎么个缠丝你自然就明白了。
我教学以后,就一直在揣摩这东西。我到新加坡教拳的时候,参加学习班的人,一个人是一期九百块,那时候新加坡的一套房子才几万块钱,所以说那个时候学费都非常贵。
我教了缠丝以后,原来的教练都说,老师呀,人家原来连基本功都不教,你怎么把缠丝劲都教出来?他们认为这是非常保密的东西,但我觉得其实不需要保密,你只要下功夫人人都能学会。
有人说陈家沟的功夫不外传,怎么你们全都传出来了?我说真要保守不传的话,杨露禅怎么学的?陈家沟不是保守不传,因为陈家沟当时出来的人少,根本没人出来教拳。
什么原因呢?因为以前教拳是靠打的。天外有天,出去了保不准遇上什么人,我要不出去,我就可以用我自己的。因为这种想法,所以出外面教拳的人少。当然你只要到了陈家沟下功夫,照样能学会。
到新加坡教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总结太极拳(原理),并提炼出了太极拳的“圆定律”。
我的师傅是陈照丕当年天天跟我讲,讲什么?“要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练圆一定要符合我们武术的感觉,武术干什么?以前是打人,以前要用的攻防技术。太极拳是以后发制人,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进攻别人。所以说我们太极拳这个圆一定有它的规律,你想我们人最宝贵的地方是哪儿?
是从头到裆这个部位最宝贵,这个宝贵的地方靠什么?靠四肢,两个胳膊两个手来保护。两个腿有支撑我们身体的作用,但保护身体要靠两个手、两个胳膊。
我们的圆要手练圆,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这是梢中根,这三节来保护我们的身体。手划圆时,一定是“护裆护头”,一定要“护裆护头”,先保护好自己(示意)。
画这个圈很简单,你只要想通这个理,你练拳时天天就在画这个圈,这个圈反复在转。我把它总结的太极拳六个缠丝,总结了六个圈,只要你把这六种圈反复地练会,学套路就非常容易。
太极拳是一种很高级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功夫,所以说我们在练缠丝时,首先要把圈画圆。我小时候经常讲“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要想练好拳,圈一定练圆”,就这两句话。但是我们当时根本不懂这个理,就是练套路:人家一脚踢你裆,你要躲过去;人家一拳打头来了,你要怎么闪,就是这样练。
这样就是套路的讲法,我们从小练的也是这个。我是五岁跟我的表兄练拳,11岁才真正跟照丕老师才纠正架式正式练拳,又练了四五年以后才讲这个道理。
以后我自己总结教学方法时,就从道理开始教起。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大家没有时间去练习,大家都是工作繁忙,家务事什么事一大堆,哪有时间像我们那时候在农村什么都不干,一心练拳。
我跟我的徒弟们就讲,我说你们教拳先不要教套路,每天教套路以前,有半个小时的练画圈,画六个缠丝,把六个缠丝练得非常熟练后,学套路是很容易的。
有些老外跟我学了三个月,就能在国外开武馆,有碗饭吃。一是因为我这套教学方法很容易上手;另外也因为现在国际上太极拳非常吃香,今天学了明天就能开始卖,因为老外不懂呀。
我们现在总结这套练习方法,首先练缠丝,练会以后就可以融到套路里边,你看我们套路中的第一个金刚捣棰就是这个圆(演示)。只要你把这个圆(六缠丝)熟练了,把圆的变化一琢磨,套路就很容易练。
我们一定要掌握住太极拳的圆,圆的规律。通过圆的规律再进行圆的变化。
到圆的变化的时候,就出现了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这就是在套路中出现的,有圆的、有扁的、有方的都出现了。
首先是划圆,在划圆的时候,大家知道太极拳是练腰的,在你划圆的时候,一定要动腰,是不是?腰是全身之主宰,是人的发气之源,人的命根。我们练习太极拳,练圆是练外形,练腰是练内气。
我们一般人的腰,刚开始你要注意,腰也要在动,你看我们在步不动的时候,腰也在动。
(朱大师演示)很多人不是这样走的,你看我们步不动的,腰也这样走,看见没有?走过来到中间再走过去。有些人一不走就变成这样,他腿在这动,两个腿一动,他的腰走不了了,这个技巧我们大家都应该慢慢的去想,慢慢去练,一定要走腰,腰带着腿慢慢走。
(朱大师演示)咱们松胯,走,走腰然后再移过来。一定是通过他,一定要想他,不要随便这样。四肢在动了,移动时间长了两个膝盖很痛的。所以说我们在练习圆的时候,一定要想,想什么?护裆护头。
就是非常慢,有一句话“健康长寿慢中求”。都知道我们太极拳是修身养性的,我们的思想沉静下来,非常轻松的去练。通过我们这样的练过以后,慢慢的你腰会走了,你里面的缠丝会有一种气感。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阶段。
现在世界上只要研究陈氏太极的,都知道朱天才“圆的定律”,圆的定律我把它编了一个顺口溜,大家很容易记,这个顺口溜叫什么?
“脊椎为轴腰旋转”,脊椎为轴,因为我太极拳要身体中正方,脊椎为轴腰旋转,你看我不动步的。“左右45度间,”只走45度,再多就过了。
“脊椎为肘腰旋转,左右45度间,双手开张如弓架,”就像弓一样拉弓射箭的弓箭一样,“拇指行于胸中间,手到面前尺余远,手到裆部空一拳。”手到面前尺余远,一尺多远,身体中正,手到裆部空一拳。
我们这边有教太极拳的,他们坐在这里的很多教练在教,都是按照我这种方法教的,所以说你只要把这六个缠丝一练,就非常容易体会(太极拳的要点),放松就行了。
练到你有体会的时候,你感觉到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手指发麻、肌皮发胀、头顶发悬、脚跟发重、浑身发热”,这都是我们练拳以后你思想产生一种体会,感觉非常好,精神倍增。有了这种奇妙的感觉,你就会越练越好。
太极之圆:圆的规律、圆的变化、圆的威力、圆的玄妙、圆的艺术
我们在练拳的时候,一定是要是柔、慢、圆。首先遵循的规律,然后再进行圆的变化。圆的变化我师傅讲了一句话,“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除非这个词就是说一定得练小,练不小就不成功夫。除非能练小,你不练习小,你就不能运用到战场上,你不练小,就保护不了自己。
那怎么练小?“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大圈有多大?就刚才我给大家讲的护裆护头,大圈就这么大,乱摆就不对了。然后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这样转,一到小圈这里浑身都在动(演示)。
大圈、中圈,中圈、小圈。小圈,小中有直线,这都有联系。这就是圆的变化,这个变化一定是下功夫才能做到,这小圈一动弹,看着非常艺术,怎么艺术?你知道但你做不了,这说明大家眼高手低。你要下功夫,下一份功夫才会有一分的提高,和我们上学一样,你要读博士后,你一定要上个博士才可以,不是一年级不读就上博士了。
通过圆的变化,产生圆的威力。这个威力就是我们太极拳的劲,太极劲这么练出来。刚劲、爆发劲,也是这么练出来的。
科学的说法就是利用我们的放松加速度。我们圆练好了,练变化了,圆小了,通过小的圆变直线,他那个出来一圈一圈都是圆的,这圆的形状慢腾腾的还不行,还得快。所以说陈家沟有一句话叫“慢要慢如纺线,快要快如闪电”。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放松加速度,非常放松非常自然,一动就出来那个劲。当然对我们来说,我们是下功夫去练,我们去教学生时,他们刚开始也是一点都没有。
太极圆的威力比直线要大十倍的力量,新加坡他们测量过,也做过报道。当一个汽车正在开的时候,他一刹闸的时候,它的冲力比平时你开车的速度,要大十倍的力量。所以说我们太极拳就是这个力,圆的威力。
第四个,圆的玄妙。圆的玄妙中间就是从刚柔上体会,刚才我讲柔的时候,你体内那种感觉。说这句话“肌皮发胀、脚跟发沉、浑身发软、头顶发旋”,就要气往上升出来。再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一种奇效的感觉,精神倍增。我疲劳了,突然间恢复得非常快,非常有精神,没有病,一些小的感冒都没有了,这就是我们太极拳的玄妙。
最后,圆的艺术,我们太极拳而不纯粹是一种功夫了,是中华文化一种高级的艺术,到时候你随便练,就是我讲的“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当时北京的罗为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中国研究太极理论的专家,去我家里一看到我说,朱老师我现在也在研究你写的东西,他是非常赞同我这种方法。
他说太极拳为什么在陈家沟显得非常神秘?你看不到人练拳,当然现在有几个学校,小孩子在练,以前你根本看不到练拳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把太极拳容纳在生活中,一动就在练太极拳。
陈家沟当年还有一个叫陈宝璩的,每天晚上练到11点才回家,白天走着路都在练拳,被小孩们看成神经病。他年轻的时候跟陈发科的父亲陈延熙先生学拳,后来又跟陈发科学。他跟陈发科是同辈,但是两个年龄相差十几岁。当他20多岁时,陈发科老师30多岁,他晚上在陈发科家学,快12点了大家都回家。陈家沟还有一个姓王的叫王雁,功夫也很好但是没有文化,两个人晚上回家时在那聊天。因为都学得差不多,我估计就是三层功夫里的初级。
聊着天不知不觉就一个多小时了,他们回头一看,师傅家的灯还亮着呢,师傅还没睡觉,两人说那就去看看,又回到门口把窗户纸捅个窟窿一看。看见陈发科老师跟他的小舅子,两个人在推手,他一掌把人打出去,(问)你知道不知道我怎么打你的?不知道。不知道再来。因为陈发科老师没有文化,以前都是打来打去打出来的。
两个看完出来后王雁就说,人家毕竟是亲戚,真东西我们学不到。陈宝璩回家以后,三个月没有去老师家,就在家里练,他们家就住我家的对面,当时是货坊。货坊里做山药要用很多水,陈宝璩就在货坊里三个月没有出来,里面练拳,妈妈给送饭。热了就在缸里面用水洗洗,洗完睡觉,睡醒练拳。
三个月后出来以后见到了雁,王雁说我这三个月也没去陈老师家,陈宝璩说咱们两个摸一摸,摸一摸就是推推手,两人一摸手,王雁说你不一样了,我没有变,你是真下功夫了。
他晚上就去老师家,发科老师一见他就叫,老弟——因为他们是同辈人嘛——怎么几个月都没见你?来叫老哥看看功夫练得怎么样。
虽然是师傅,陈家沟以前那个时候自己人从来没有叫师傅的,也就是按辈分叫的。试手时,第一下把陈宝璩打出去了,第二下就被他化解了,这就是“打一招得一招”,因为他的功夫练上身后,一打过这招我就知道(怎么用)了,第二招我就能化解。
陈宝璩后来学成的功夫了不得,回家睡觉不走大门,这么高的墙一下子上去,一根教鞭放到那,手指一搓一沾就起来了,那非常高。
小时候我还亲眼见过他,功夫非常好。这种功夫都是练出来的,他每天走路都在练,看见一棵小树,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太极劲太好了,就这么拧呀拧,一下拨出来了。就是说他平时都在练,所以说我们太极拳想练好也并不是容易的,但是我们太极拳练身体很容易,只要你坚持。
太极拳“五养”:养身、养心、养气、养性、养神
太极拳有“五养”。首先一定要养身,也就是练身,练就是养。练身就是咱们讲的那种太极操,“外练筋骨皮”。这“外练筋骨皮”一定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学习放松,一定要自然。我们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最后“运动在于适度”,我们也不能练过了。
从来没有练过太极拳的人,你上去就练两三个小时,他就浑身骨头酸痛,你练不了。所以太极拳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力,适当去练习。刚开始你“外练筋骨皮”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体力练,不要去练得太过。
然后通过练身再练心,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跟我们的思想。这时我们不要再想别的,你要在练拳想别的,肯定练不上去了,思想必须专一。
再往后是练气,因为我们的缠丝最终是要求内动,内动就会产生一种气,所以说我们谈到练气。刚开始练拳的时候,一套拳可以练到二三十分钟,二十五分钟左右。练得越慢,你气感就掌握得越好。
现在说到气,什么是气?气就是空气,但是气在我们身上呢,我们大家练太极拳是运气而不是用气。这种气就是我们的呼吸,人的身体有热量,运动会消耗我们的热量。这种热量靠什么?靠呼吸,庄子有句话:“真人呼吸行于脚,凡人呼吸在于喉”(真人息之以踵,众人息之以喉)。这就告诉我们,太极拳练习时的呼吸不是纯粹的肺式呼吸。
我们现在大家坐着的,你感受这个呼吸,这种呼吸叫自然呼吸。我们的呼吸停止了,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这种呼吸也叫后天呼吸,怎么叫后天呼吸呢?因为我们先天是在母亲的肚子里,那个时候那种呼吸才是先天呼吸,我们生下来以后用鼻子呼吸是后天形成的。我们现在为了把身体练好,用那种先天的呼吸,就跟我们现在的呼吸不一样。
我在总结的时候,我就把他写成两个词,一个叫自然呼吸,一个是呼吸自然。把它颠倒一下,两个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自然呼吸,就是不要想呼吸,人的呼吸都是自然的;呼吸自然,就是我们把我们的意识放在呼吸上,这种呼吸叫做先天呼吸。就是刚才庄子讲的那句话。
这种呼吸怎么在身上运行的?就是“气沉丹田而降于涌泉”,就是我们丹田之气。放松以后降到涌泉,通过涌泉气回到脊椎,转到任督二脉然后再回归丹田,这样的反复循环。这种气是丹田气,是腰里面的气,这种气的练习方法,就是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那种呼吸方法。你鼻子呼吸,吸的时候收腹,呼的时候放松。(朱大师演示)
用这种方法呼吠你还要靠想的,一定要想。这就是我们大家经常听说的导引吐纳,导引就是靠我们思想来引导我们的呼吸;你要不想的话,就是我们的肺胸呼吸。
但是我们太极拳又讲了,怎么讲呢?讲“气沉丹田,降于涌泉,运于周身,而达于四梢”。这个四梢不是指大家经常说的,两个手、两个脚,这四梢是“发是血之梢,血是气之海”,头发代表血的梢径,“血是气之海”,我们气能练到血液里面,可以怒发冲冠,怒发冲冠这个成语就这样来的。
当时杨露禅到北京以后,所有的北京人都打不过杨露禅,称杨露禅是“杨无敌”,最后有一个董海川,拿八卦拳和他比试,董海川的头发是小辫子,可以竖起来打人,证明了他已经把气练到梢节,练到血液里面了。“发是血之梢,血之气之海”,这是第一梢。
第二梢是舌,“舌是肉之梢,肉是气之囊”。我们的功夫练到时,肌皮为什么发胀呢?是因为里面的内气膨胀了,膨胀起来后它把你的皮肤给带动。所以说“肉是气之囊”,肌肉像布袋一样,里面是空的,往里面灌入空气就胀起来了。这是我们肉。
三是指甲,指甲是骨之梢。牙齿是筋之梢,这是我们的四梢。
我们在练习当中,练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柔着练,练得慢一点的话,你的气会很好。慢练练好了才可以慢慢地加快,最后就到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内外皆修,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点。
我们人有三宝,精气神。所以经常看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的说法,这精气神是人类自然的规律,不练拳照样也有精气神。如果研究道教的理论,因为太极拳本身就是道教的理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练虚合道”,又回来了。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是道家讲法。按中医来讲不是这样讲的,中医讲我们是“炼气保精、保精全神”,所以精气神的顺序应该是“气精神”。首先练气,所以说从我们的《易经》到我们医学,它是这样讲的,我们的百会穴“应天而主气”,我们的涌泉穴“应地而主神”,我们的心是璇玑穴,“应人而主精”。所以说我们一定是“气精神”。
我们后天如果要把我们人体练得非常的健康,必须得是气精神,而不是精气神。我那天讲这个理解,罗为民教授也觉得很有道理。有气才有精神,叫气精神。所以说我们后天一定要经常练气,通过练气,来养性。把你的性情、性格、性欲养好,这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对你的养生、养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第四个叫养性。
最后是养神。通过养神、养心、养气、养性,最后才可以达到养人。我们在练习太极拳一定要这样去练。
最后讲一讲我们大家练习太极拳时,在套路上怎么去练习?陈家沟有五个套路,五个套路都是不一样,练好了都好,练不好了都不好,你练好了,哪家都好,都是陈家祖传出来的东西,就看看你下不下功夫。
练拳要掌握住八个字,哪八个字?我们把太极拳分为上半身和下半身。下边要求“轻灵沉稳”,我们腿上要求非常轻灵。人家杨式说“发步如猫行”,走起路来非常轻灵,像猫一样。“运劲如抽丝”,在走劲的时候非常慢,越慢越均匀,就象纺线抽丝一样。
在我们上半身一定要松柔圆活,一定要放松。当然开始你不会这么转,最起码转得慢吧。练的时间长了你就会产生了这种“松柔圆活、轻灵沉稳”的感受。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练功方法,加上你练的时间的长短,你会得到不同的体会,所以这有一句话,“若得太极妙,勤学苦功恒。一层又一层,层层妙无穷。”每一层的感受都不一样,就跟我们上学一样,你一年级上小学再上初中,上初中再上高中,然后再去考大学再去读研究生、硕士、博士这样一级一级往上学,跟我们学太极是一模一样的,循序渐进、不可跃级。
其他我就不多讲了,我想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一下。
现场问答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我的意思是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好,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掌声)
提问:您刚才讲到练拳,练腰是练内气,练圆是练腰间。
朱天才:因为腰的外形也是走圆的,练腰也是练气,来配合着走圆的。他的腰也在画圆,内外都在画圆;不是说腰光是在这里磨一磨,它根据外形而动。外形是这样走,腰也是这样的,腰是前后转手也是前后转,要根据圆的外形来配合。刚开始以外形引内劲,练到后来就以内劲催外形。
提问:怎么样呼吸自然?
朱天才:呼吸自然可以不可以?刚开始你一定是呼吸自然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想配合呼吸,你的套路就练不了了。刚开始你先不要想呼吸。我说的这种呼吸就是刚才那位先生学的,我们说没有动作了你就练一下我们的丹田呼吸。当你在练套路的时候先不要想呼吸,先自然呼吸。当你把套路练的非常熟练的时候不用想了,那个时候再去配合呼吸就内外结合了。
提问:那吸的时候是从下往上是吗?
朱天才:不是,我们所有的呼吸基本上都是气沉丹田而降于涌泉,再从下面反射上来的;就是任督二脉,通过任督二脉它会循环的。这种丹田呼吸我们叫逆势呼吸,就是吸气收腹,呼气就小腹往外走。呼吸分为两截,上腹部和下腹部,从胳臂下面到肚脐为上部腹,这儿(肚脐以下到耻骨)为下部腹。我们按照先天呼吸方法呼吸,(演示呼吸)呼气,吸、呼、吸、呼,这样的呼吸会产生内动。内动就是对你所有的五脏六腑都起到作用,就像洗衣机一样,起到一种内部的按摩作用。
提问:大脑不要想?
朱天才:大脑要想,一定在想着这个呼吸。有一句话叫“以意行气,以气催形”,这个意思就是你要不想就不会这样的;你不想着就变成你那种顺势呼吸方法了。
提问:不想的话,吸的时候这个气到丹田多一点。
朱天才:对呀,气陈丹田往下降,它自然就降下去了。这个很快的,不像有些人说气流到哪儿流到哪儿,不会的。就像我们电一样,总电闸一开一下就到了,就像篮球一样都有气,这气要往哪儿用都有,我们一用劲气就浑身都有了,一放松,一呼吸气就转变了,就上来了,非常快,不是那种很慢很慢的。
提问:就是吸的时候往下走。
朱天才:对,你不要想它它自然就下去了。
提问:不要想。
朱天才:不要想着,你自然就放松。你想丹田可以(意守丹田),你想丹田一呼吸自然就下去了,在你练的时候它马上就流到了。你不用想它,气下去你感觉不到的。
提问:朱老师,想问一下在走套路的时候有一个呼吸的方式吧?比如说朝东南、朝北南。
朱天才:他们研究是这样的,晚上找北斗星就有一个方向;早上面对太阳,就是为了练拳时不会迷失方向。只要你头脑清醒,往那一站不想它(方向),直接练都能练好。
提问:老师,我们奇经八脉能练出(气)来吗?
朱天才:我们的经络学说来自医学和养生的理论。但是太极拳非常奇妙,就是他每一动,那些气每一个地方都无孔不入,它都能到。对你的气放都能锻炼,你说气走的这些东西(奇经八脉)我还不太懂。老实讲,我们的气是无孔不入的,你只要一转,只要有气哪一点都能到。
提问:那我们走腰的时候这个(气)会不会出现?
朱天才:我认为是不会出现的。前天在新加坡有个学生说以前老是腰疼,可能是带脉不通,带脉不通就会腰痛。他说我现在腰一走动就全身发热,因为他是搞医学的,他说我感觉不痛了。我说是(以前练拳)没有走腰,一走腰感到这个发热自然就不痛了。因为他是搞医学的,他就知道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有些不懂医学的,你不知道哪个穴位。
提问:老师,有宣传说练太极拳很伤膝盖,是这样吗?
朱天才:伤膝盖要看你练的对路不对路。就是你老师怎么教你?很多人会伤膝盖的,我认为伤膝盖有几种。一种伤膝盖是因为练得不对,来回晃膝盖,这样你会伤膝盖的。第二种就是你练对了,因为你平时没有练功,练功练对但是膝盖会痛,(是因为经络肌键在拉开和打通),坚持练下去,痛一段时间就会不痛的。如果说你练错了,就会越来越痛,甚至痛到你走不了了。所以,太极拳会不会伤膝盖,就看你的老师对你纠正得怎么样?你练练怎么样?
提问:能不能结合一个拳式讲讲气沉丹田的练法?
朱天才:就像我们写字一样;一个字,一点、一纳、一撇、一钩组成了一个字。太极拳要成为(一式)一个套路,也就是每一招每一式都成为一个套路。
所以,我们的太极拳也是收了再放,气沉丹田再放出去,收回丹田再放出去(演示)。在一个套路定式的时候一定要气归丹田,然后再运行,运行再运气。
举个例子,我们在练拳呼吸的时候,开也可以呼,也可以吸;合也可以呼,也可以吸,并不是固定说非开呼合吸。但我们定式的时候气一定归于丹田。在定式的时候静止不动的要气归于丹田,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书上有句话叫做“静动”(音)。你看我们在运行当中(演示)如果静止了就气回来,不要动了。如果我们一直在运行,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如果说你一直在走,就是像书上讲的一句话像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如果说你要定式的,我走到这儿不走了吸气、呼气、吸、呼,这就是气回丹田。
提问:有人说如果不走内劲练太极就是练太极操、跳太极舞,如果走内劲练太极才叫练真正的太极。也就是说练太极走不走内劲这个问题。
朱天才: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你说它不走内劲,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你说它(不走内劲)应该怎么办?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如果不走内劲叫不叫内外兼修?
提问:现在关键是传统教学式,都不教走内劲练太极。
朱天才:我不懂,我不知道谁给你说不需要走内劲,哪一个人说不叫走内劲?
提问:就是教的话都是教动作。
朱天才:他不教你,不一定他懂。
提问:就是说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这话该怎么理解?
朱天才:对,武术常讲“用意不用力”,但不用力何为武术?用意不用力,不让你用什么样的力?这就说出来了,就是不让你用这种蛮力,不叫你用那种僵劲,不要你用本身(原来)的这种力;用什么呢?用你太极拳里面那种灵劲儿,你看看“用意不用力”后面怎么去解释这句话。你光听说他四两拨千斤,(没有力)怎么就拨千斤了?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今天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