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罗琼
发自深圳、上海 2014-10-31 (发表稿)
如果沪港通在年底前后推出,随着准备充足的机构投资者入市,可望为市场奠定更理性和积极的投资基调。
2014年10月26日,沪港通延期推出的消息终于“靴子落地”:香港交易所发布消息称,各方已就实施沪港通做好了技术准备,但截至当日,香港交易所尚未取得启动沪港通的相关批准,因此并无实施沪港通的确实日期。
消息传出后,再度引发两地股市下跌:10月27日港交所(00388)跌幅近5%,同时有近150亿港元资金流出“沪港通”概念股;54只香港上市的A股ETF中,近九成下跌;同时券商概念股及AH差价股均被抛售。而上证指数则微跌0.51%失守2300点,延续了此前数天的跌势。
对此多位市场研究人士表示,尽管沪港通的延期推出令投资者预期落空,但由于两地股市动力机制不同,因此未来走势可能出现分化。
渣打财富管理投资策略主管梁振辉认为,恒生指数从2500点高位下跌至今,已基本消化沪港通效应,即使延期对市场也没有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深受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流向影响的香港市场投资者们,正密切关注包括美联储加息消息在内的欧美货币政策走向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香港市场中的国际资本流向,并最终影响香港股市的未来走向。
而在内地股市方面,由于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超过10%,因此可能受到沪港通延迟效应的更大影响。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认为,沪港通滞后的消息“令上海股市失望”,由于缺乏资金流向的支撑,上证指数短期内还将出现回调。
对于沪港通延期推出的理由,市场各方多有猜测。除了近期香港爆发“占中”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外,猜测中的原因还包括国际市场变化、政策机制有待完善以及开通所带来的市场影响等方面。
据财新记者报道,就在港交所发布沪港通延期推出公告前的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国际部主任祁斌仍率队在香港就沪港通的技术细节进行沟通,显示两地监管机构及交易所仍在按程序推进沪港通准备进程。
但早于10月9日,前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便已公开表示,由于“占中”等政治原因,沪港通存在延迟开通的可能性。其后,《香港商报》引述不具名消息人士说法,称沪港通已被“无限期搁置”。
相关消息引来了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多方人士均不认同“无限期搁置”之说,并指出沪港通延期的原因更多来自市场时机与政策机制方面的考虑。
香港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认为,沪港通作为“国策”,需要中央与各部委先达成共识,为免出现杂音而延期推出不失为“小心驶得万年船”的稳健之策。
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则指出,由于美联储本周的议息会议中,可能决定结束QE3(第三季量化宽松政策),从而引发上周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减少,决策层可能出于担心国际资本流向的影响从而暂缓沪港通计划。
此外亦有研究机构和人士指出沪港通机制涉及大量法规和制度调整,以及内地券商需要更多准备时间等因素。
对于沪港通延期推出的影响,高盛策略分析师刘劲津此前曾表示,即使沪港通在10月内开通,早期阶段国际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力度也不会特别高。因为他们现在还在做一些基础设施和交易系统的建设,同时还要做大量的公司调研,因此可能直到年底前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才会出现明显提高。
这也意味着如果沪港通在10月推出,可能在短期内面临一个散户炒家为主体的市场结构,市场波动性和风险因此大增。而如果到年底前后推出,随着准备充足的机构投资者入市,可望为市场奠定更理性和积极的投资基调。
据《明报》财经报道,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于10月26日晚间的电话会议中表示,在考虑沪港通的推出时机上,除了考虑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外,投资者信心及市场稳定性亦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包括现在尚未有定案的资本增值税等问题,亦需要在开通之前处理好。
他同时强调,“现在并不是(讨论)是否启动,而是何时启动的问题。”
尽管沪港通推出时机尚未确定,但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被搅起了一潭活水:据央行广州分行日前透露,2014年前三季度,内地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过4.8万亿元。其中,作为外贸大省的广东,从试点开始已累计结算量为5.63万亿元,占内地结算总量近三成。其中,粤港跨境人民币结算已达到3.3万亿元,占广东省业务比重约六成。
与此同时,港交所也在大力推动沪港通之外的人民币商品市场发展,近日宣布将于今年12月1日开始,推出首批以人民币进行交易的亚洲商品期货合约。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指出,此举可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