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国商外资法人股流通重启B股市场定位讨论

深国商外资法人股流通重启B股市场定位讨论

专业人士认为:B 股市场可以成为化解升值压力的“缓冲器”

证券市场
第一财经日报/ 2005 年/ 01 月/ 27 日/ 第B05 版/

本报记者黄河

近日,深国商(000056. SZ) 发布的一则公告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被冷落的B 股市场,同时也让很多人开始了对B 股市场定位的思考。在中国外汇储备再次创出新高,外汇占款压力不断加大,境外资金一直存在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时,很多专业人士认为,现在是重新定位B 股市场并向境内机构投资者开放,使之成为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缓冲器”的时候了。

1 月25 日,深国商发布公告称,证监会同意由马来西亚和昌父子有限公司、香港盟兴实业有限公司等所持有的非上市外资股共29688192 股转为流通B 股,自2005 年1 月20日起一年后在深交所的B 股市场上市流通。

有市场人士认为,这意味着B 股市场可能成为解决市场分置的全流通试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认同这一看法,他说,这种试点可以在短期内大大扩充B 股市场的容量,从而促进市场活跃度。

但他更认为B 股市场应该全面转型为境内外汇资本的投资出口。“因为政策的制订和落实需要相当的时间,在这期间推动B 股市场的全流通试点应该是个有益的尝试。”

尹中立所说的政策包括:一方面向境内机构投资者开放B 股二级市场,另一方面重新启动B 股发行程序,吸引蓝筹股公司到B 股市场去融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行B 波基金等方式增加市场活力。

目前B 股市场还未向境内机构投资者开放。尹中立认为,此前B 股市场之所以不允许境内机构投资者介入,主要原因是担心外汇流失,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外汇的充裕使B 股市场向境内机构投资者全面开放的条件已经成熟。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的高辉清博士指出,B 股市场之所以会陷入目前的困境,根本的原因在于,管理层现在对B 股市场没有一个明确定位。他认为目前的人民币升值之争实际上为B 股市场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即由企业改革过渡时期的企业外汇融资场所转为金融改革过渡时期的境内居民和企业外汇投资场所。

B 股市场如果能重新焕发活力并成为境内居民和企业外汇的投资场所,将大大缓解中国外汇占款的压力。

深国商公告以后,市场所担心的恐慌性下跌并未出现,从而显示出B 股市场经过长时间的下跌,在市盈率、市净率方面已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区域。

有证券分析人士指出,与沪深两市A 股近20 倍的加权平均市盈率相比,沪深B 股整体加权平均市盈率仅为13 倍多。

对此,高辉清进一步指出,对B 股市场的重新定位和投资价值的体现,其意义并不仅在于B 股市场本身。重新定义后的B 股市场实质上将成为境内外汇的一个“蓄水池”,成为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个“缓冲器”。

目前困扰B 股市场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管理层在制度层面上关于整个市场的定位,如果B 股市场的定位能够最终确定,受益的就绝不仅仅是B 股市场本身。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