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期货同业协会会长管焱彬访谈录

文/本刊记者 黄河 

深圳市期货同业协会7月3日宣告成立,同时召开的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了协会章程、会员管理办法等,并选举产生了首届理事会理事,管焱彬当选为协会会长。

作为深圳市期货同业协会主要发起人和第一任会长的管焱彬,从事期货业十几年,见证了中国期货业的发展。他于1991年参与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1999年又创办了金牛期货经纪公司。

近日,管焱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国内期货业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期货市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请讲一讲您从事期货工作十多年的历程和感觉?

管:我虽然是1991年参与筹建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接触到期货了。当时有色金属公司请国外的老师来讲课,我就是从那时了解的。在那之前,我曾经从事过技术工作,1983到1986年从事物资供应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当时有个物资部,我们就是物资部下属部门。

记:那您第一次接触到期货时是什么感觉?

管:那时的感觉就是,这才是真正的做生意。因为当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一般的现货生意外边有很多传说,所谓的无奸不商。当时做生意靠的是“三皮”,就是嘴皮、脸皮和脚皮,要能跑能吹,还得脸皮厚。我当时感受很深的是,做现货一个靠关系,一个靠信息差,没有什么别的。当时沿海地区信息比内地灵通,很多商品价格变了内地还不知道,许多人就靠这个信息差赚了不少钱。我当时就觉得这不公平,不管是靠关系,靠嘴皮,还是靠信息差都不公平。而且这种倒爷式的商业档次太低,不是我们这种搞技术的人做得来的。

后来通过国外的老师讲解,我们才了解还有另外一种商业,那种在交易所里的公开交易,才真正叫做公正的商业市场。

记:在您接触期货的时候,国内对这种交易模式了解得多不多?

管:当时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公司,像有色金属公司对期货还是有所了解。当时主要是一些有进出口权的公司参与国外的期货交易,等于在国外进行期货交易,再转换成现货卖到国内。像我是1986年来深圳的,就在中国联合有色金属公司的深圳公司工作。当时深圳的市场环境比较好,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所以期货行业的发展也比较快。

深圳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期货业基地,这一方面得益于深圳市场化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依靠有色总公司的支持。在上个世纪的整个80年代,铜、铝等物质在国内也属于紧缺商品,有这个市场需求。在当时的深圳要建立期货市场,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记:当时有个人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吗?

管:当时都是以企业为主的,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1991年成立时只有32个会员,全部是大型国有企业。不像现在,交易所的会员里各种背景、各种成份都有。现在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有会员资格的中介公司参与期货交易,这在当时是没有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的期货市场知识普及程度、投资经验、监管水平都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也让我们对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期货中介机构的发展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管:应该说,期货中介公司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是同步的。当然,在国有企业为主的时候还没有期货公司,1991年建立交易所的时候只有企业会员,到1993年以后,随着有关法规的完善,才逐步建立期货公司。

1993年深圳建立交易所后,第二年上海也建立了交易所,后来逐步在全国发展出五六十个交易所。而中介公司到1994、1995年也发展到上千家。从1994年开始清理整顿,当时首先整顿的就是中介公司,其次就是整顿期货交易所,包括期货品种。清理整顿工作一直持续到2000年,通过这六年的整顿,期货公司队伍得到了规范,交易所从原来的五六十个变成了四五个,再收缩到现在的三个。品种也从原来的30多个品种变成了12个。

记:目前深圳的期货业发展大概是什么状况?

管:从2000年到现在,应该说深圳的期货市场比较平稳,包括期货公司在内都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深圳最多的时候大约有20家左右较大规模的期货公司,到2000年经过整顿保留下来的有11家,这个数字到现在也没有变化。

记:有报道说深圳的期货成交额和利润目前都占全国第一,是这样吗?

管:看怎样算,如果说按全国大中城市比较的话,深圳应该占第三,第一是上海,第二是大连,因为它们是交易所所在地,就是这样,深圳的交易量也超过了拥有交易所的郑州。因为深圳曾经也是期货交易所所在地,所以这里的市场环境、人员素质和从事期货业的经验都要好一些,再加上深圳经济环境较好,可供投资的资金也比较充裕。

这个市场也不仅仅是深圳地区,很多期货公司实际上是在代理全国的投资。

记:在您看来,深圳的期货业在未来全国的市场格局下,可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管:现在看来,大概会是一个区域性的交易中心,也就是说成为全国主要期货交易中心之一。虽然深圳现在没有交易所,但它多年形成的市场基础仍然是优势,再加上现在网上交易的发展,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进行交易。

当然,从资金的流动来说,还是有很大影响。因为从期货市场来说,它有两大功能,一个是融资功能,另一个是交易功能。因为没有交易所,深圳的融资功能就会大大缩小,因为客户的保证金都到交易所那里去了。但作为交易中心来说,深圳完全可以实现。

记:中国的期货市场已经发展了十多年,您认为跟国外期货市场相比,有哪些优势或不足?

管:跟国外期货市场相比,应该说各有利弊。从市场化的程度来说,当然还不如国外市场,一方面国外的市场法规比较健全,而国内还在完善之中;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期货业的了解也有不同,国外的普通投资者对期货工具的熟悉和了解程度比国内要高一些,而国内对期货的接触程度还没那么广,不但老百姓对期货了解不多,就是管理层的理解上也有差距。

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在交易手段和交易工具上,我们反而有着后发优势。比如网上交易,在全世界来说,中国的网上交易规模都是最发达的。从管理上来说,中国期货业在监管的深度和细致程度方面,都要比国外严格。比如说上市品种要经由国务院批准,交易所的交易规则要由证监会批准,这些在国外都是做不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市场来说,这些举措都是非常必要的。

记:今年以来,期货市场连续推出新品种,是否意味着市场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管:在国务院的“九条意见”里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随着市场发展和清理整顿的结束,现在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程度,再加上市场本身有这个需求,过去市场品种比较少,投资渠道也较少,从国家来说,没有期货保值手段,一些品种在进出口贸易中损失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逐步推出一些大宗品种是顺理成章的事。

记:从您自己的角度而言,对未来的期货市场有哪些侧重的关注点?

管:从我自己来说,我希望将来的期货市场要稳步发展,不能盲目,要跟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盲目发展的恶果在过去已经有过不少教训。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市场的需求和社会承受能力,注意物质、资金、人才方面的平衡。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未来的期货市场肯定要发展,发展速度还会逐步加快。随着我们加入世贸,各行业的贸易保护逐步到期,尤其是金融业,你不加快自己的发展,人家就会进来抢占你的市场。现在我们的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都还太小,人家一个基金进来就把市场全垄断了,所以要加快市场发展。像现在我们的金融业还是分业经营状态,在未来,像基金、银行能不能进入期货行业,都是应该研究的。

记: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资金构成是怎样的?比例有多大?

管:期货市场的资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保值资金,这类资金从数量上来说没有散户那么多,但它的规模较大,从前两年的情况来看,这类资金占到市场的60%,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出于套利目地加入市场,进行跨市场操作。另一部分就是套利资金,这部分资金里散户和民营企业占大多数。

记:从市场平衡的角度来说,保值和投机的资金有没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

管:国外期货市场有一种说法,说保值和投机的资金在1∶1时最利于市场发展。但在我看来也不尽然,首先,保值和投机的资金,它们是互为依存,谁都不可缺少的;其次,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它们的比例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变化。

比如说在一个市场规模够大的成熟品种上,保值资金占的比例可能就大一些,因为它能充分发挥为企业保值的功能;而对于一个刚刚上市的新品种来说,就需要投机的资金来把市场搞活,投机资金的需求就多一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保值也好,套利也好,没有不投机的期货交易,所以也不必太过注重是否投机的区分。

记:未来的市场会有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加入,对于这些新来者,您会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或忠告?

管:就我自己而言,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量力而行”,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看自己有没有用于投资的闲钱,假如把吃饭的钱都拿来投资,不仅做期货不行,做什么都不行。一时头脑发热,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来博一下,那肯定也是要出问题的;第二个就是有知识,有技巧。自己不懂就要去学,或者委托别人来操作,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撞大运式地进行投资;第三是要懂操作,要学会如何止损,如何利用不同产品避险,如何进行套期、对冲、对锁等等操作技巧,在这方面跟国内的股票操作差别比较大,因为目前国内证券市场没有卖空机制,很多操作你想做也做不到;第四是心态要平衡,心理素质要好,不管亏了赚了都要能冷静对待,因为期货市场每天变化都很大,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很容易造成操作中的失误;最后,做期货一定要诚信,既不能骗自己也不能骗别人,比如说自己明明做错了,还抱着博一博的念头,那绝对是越博越输,那就是属于骗自己。而在期货交易中,也应该遵守规则,不要亏了就弃仓不管,或者做代理时欺骗客户,那样也无法在市场上做下去。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