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4月5日上午,300多家世界信息产业知名企业汇聚在国际会议中心,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预计参会人数将达到3万人。包括美国有线公司副总裁、英特尔公司副总裁、中华网首席执行官等在内的百位总裁,在4天内将就互联网经济、电子银行、电子化服务等主题进行60余场讲座。美国商务部长戴利也将率领100多位美国企业代表参会并发表演讲。这也是近年来参加人数最多的电子商务大会。前一天结束的“风险投资与互联网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也创下一个纪录:硅谷十大风云人物,一下子来了4位。
4月下旬,名为中国互联网大会的网络高层大聚会将在京举办,在此之前,一年一度的网络展会Comdep大展也将如期举行,主题同样是电子商务。
截止去年,在网民人数排名上,中国已继美、日、英、德等国之后,跻身世界八强之列,网站数也从一千五百个发展到目前的一万五千个。有人预测,中国将成为新世纪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
在亲身感受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热情后,再看看政府的态度,据从信息产业部获得的消息,在闭幕不久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们共提交议案916件,其中有关信息产业方面的三十多件,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议案成为代表关注的热点。
电子商务是今年人代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涉及”电子商务”的议案达9件之多,而且由上海代表团张仲礼等30名代表提交的有关电子商务的议案被列为本次大会的”一号议案”。代表们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经济新增点之一。预计到2002年,全球因应用电子商务而节约的成本将达12500亿美元。代表们认为,虽然中国在电子商务方面起步晚,但发展快,潜力大。当前亟待制订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法》,以规范电子商务运作,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中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三月二十八日预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未来十年,中国信息产业将保持三倍于GDP的增长速度,即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左右。
他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国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向更具创造价值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从传统企业到现代媒体、从专家学者到政府官员、从证券市场到普通百姓——一股网络经济的浪潮正席卷和渗透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对此,有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并由此而引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争论:互联网真的创造了一种新经济形态吗?它的内涵是什么?又在多在程度上意味着泡沫?
其中的分歧和疑惑是如此之多,人们对网络经济的热情似乎与他们的迷惑成正比:以至有人开玩笑式的声称,仅凭“新经济”这个概念,就可以编出一本信息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来……
电子商务怎么赚钱?
倘若抛开媒体的种种炒作以及很容易分清是非的常识性争论,我们就可以直接来到问题的核心:倘若网络经济真是与传统经济(这里主要是指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截然不同的“新经济”模式的话,那么它的经济增长点,或者说利润来自什么地方?换句话说,就是“新经济”模式靠什么赚钱?赚谁的钱?
对此,《互联网周刊》主编,“新经济”理论的提倡者和代表人物姜奇平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直接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成本节约。
姜奇平首先分析了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在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在他看来,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迂回生产方式,即价值主要从生产与消费之间物质性中间环节的绝对增加和物质流转路径的绝对延长中产生的生产方式。而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则是一种直接生产方式,即价值主要从生产与消费之间物质性中间环节相对减少和物质流转路径相对缩短中产生的生产方式。
姜奇平的核心观点是: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则是一种直接生产方式,价值主要从生产与消费之间物质性中间环节相对减少和物质流转路径相对缩短中产生,价值来源于生产与消费环节的融合。
比如一张广西生产的藤椅,生产成本为5元,在当地的销售价格大约为8元。某企业以10元的价格收购后,以每张20元的价格转手销售给香港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再以35元/只的价格卖给美国一家专业家俱批发商,批发商再分别批发给各大百货商场和超市——当一位消费者在超市看中这张藤椅时,它的定价可能已经涨到了60—70元。
这就是姜奇平所说的“物质性中间环节的增加”和“物质流转的路径延长”而带来的价值增长方式。
同样是这张滕椅,当地的滕椅厂通过互联网发出销售信息,并与美国某大型超市直接签订了供应合同,以每张20元的价格直接将货物出口给它,而超市在加上运输等费用后,成本也仅为每张25元,于是它以45元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平均每张的利润还增加了3元:于是生产商高兴、超市高兴、消费者也高兴——因为他们都“赚”了钱,或者说都节省了成本。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粗陋的理想化交易过程,但就在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新经济”的一些特征:说白了,它就是想抛弃种种中间环节,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做生意。而它的利润则来自于交易成本的减少。
小资料:新经济的定义
新经济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经济”是新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资本证券化的进程中,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典型的美国经济近年持续增长,从而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形成。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就是在互联网上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
B2C、B2B
企业对消费者(BtoC)的电子商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上购物。企业对企业(BtoB)的电子商务,就是指商业机构(企业或公司)使用Internet或各种商务网络向供应商(企业或公司)订货和付款。企业对政府机构(GtoB)的电子商务,在企业—政府机构方面的电子商务可以覆盖公司与政府组织间的许多事务。
从B2C到B2B:“逮住老鼠的才是好猫”
1998年春天,IBM携带着全新的概念——电子商务在中国登陆时,它已经有数以百亿美元计的销售额通过电子商务来完成,其中主要是通过B2B模式。
而中国的IT界当时刚刚“炒”完雅虎带来的“网络门户”概念,正被亚马逊书店“网上直销”模式巨大的成功冲得头脑发昏,于是一轰而起的“网上书店”,以及紧接着跟随ebay一轰而起的“拍卖网站”一起构成了1999年中国网络经济最引人注目的风景。
然而在一年后的今天,再要欢呼贝索斯(亚马逊首习执行官)是“互联网时代”的天才已经不那么容易招来喝彩了——且不说它的股票大幅下挫;它的经营亏损连连,盈利遥遥无期;机构投资者与金融界对它批评不断。就以中国投资者自己的心态来看,它的吸引力也大大地“今不如昔”:据媒体报道,国内一家著名投资公司的投资顾问前不久对被传媒炒得轰轰烈烈的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做了一番考察,最后他得出一个让人吃惊的结论:亚马逊10年之内不会“有戏”。他说,该公司已取消了原先准备投资亚马逊的计划。
与此相应的是,国内数十家“网上书店”和“拍卖网站”除了同样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外,至今没有一家公布出令人信服的赢利目标。相反,类似于“某网上书店开业一个月仅售出一套书”之类的消息倒是越传越多,甚至见诸报端。
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互联网企业的老总们齐聚北京,参加“中国互联网商业应用策略联盟高峰论坛”,共同研讨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应用课题。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是原先人们不愿或忌讳谈及的,仅从敢于正视电子商务网站面临困难这一点来看,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电子商务网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网上支付难;第二个难题是物流的配送;网站与商品提供部门也存在着许多衔接方面的问题。
就在这时,挤在“书店”和“拍卖行”门口的互联网经营者们才仿佛回过神来:电子商务其实并不仅仅是直接跟消费者做生意(B2C模式)这么简单。更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就在媒体把亚马逊、ebay炒的火热的时候,另一些“传统企业”已经不声不响地通过电子商务赚了个盘满钵满——IBM已经有近200亿美元的销售额通过电子商务来完成,今年的年收入将达到900亿美元;康柏1999年度通过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及解决方案收入201亿美元,超过全年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在4月5日的中国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上,B2B模式的创始者美国第一商务公司(Commence One)来到了中关村的论坛,此时,中国最大的商业网站——8848的B2B刚刚起步,而美国B2B电子商务贸易额,在1999年已经达到了1090亿美元。
难怪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有人将互联网创新的模式规纳为77种,这77种里没有一家是中国大陆的年轻人创建的,中国的IT业首先要做的是埋头苦干。”
中国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推进司官员日前在京透露,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重点发展BtoB业务,将是2000年中国信息产业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他说,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信息产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并重点强调要抓紧研究和推进电子商务。为了切实推进中国信息产业的稳步发展,中国信息产业的2000年工作重点已经基本拟定,内容包括制定国家信息化的”十五”规划,并列入国家”十五”规划中;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科技、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的信息化利用;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重点发展BtoB业务,同时稳步发展BtoC、CtoC业务。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在概念旋涡里迷失的方向的中国互联网经营者们,有必要将这句话树立在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新经济不能只讲故事
经济学家薛兆丰对“新经济”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其实,由斯密开创,再由科斯和张五常等人完善的交易成本理论,其核心很容易理解:无论是增加中间环节,还是减少中间环节,目的都只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是的,或许Compaq和Dell采用了不同的销售方式,但那是在尝试不同的竞争手法。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降低交易费用。
“不少志在圈钱的IT人,一问起他们的业务和发财大计,他们就给你讲故事,带你逛花园,凭借他们的文学创造力,打造新世纪的经济学。听众似懂非懂的时候,或许会肃然起敬,但只要小心求证,那就只能是些笑话。IT泡沫的成因不一而足,但有一部份就是这样吹成的。”
北橘南枳的故事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而令北方个大味美的甜橘到南方后变成又小又难吃的枳的原因,恰恰在于人们由于身处其间而常常容易忽略了的环境因素——一个起初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差异最后却往往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阻力和障碍。
就以B2C模式的网上书店而言,在美国生活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自己国家内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是如此熟悉,以致于根本意识不到从自己在网上订购一本书,到那本书被送到家中,其中有着多么庞大的系统在为之而运转,对他而言,网上购书只意味着一件事:更快捷和更便宜。
消费者可以忽略这些“现象后边的环节”,但作为一个经营者,却不得不面对着这一严酷的事实:中国到目前为止根本没有称得上方便合理的信用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而要建立这两大系统,其天文数字般的投资数额和迷宫般的政策环境使得企业根本无法独立完成,只能等待有关政策和配套资金、管理措施及硬件的“逐步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内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感受是麻烦的手续、漫长的等待、不可靠的产品信息以及对自己付出货款的担心——用张五常的交易成本理论来衡量,这一切恰恰使消费者自身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从而令消费者放弃这种购买模式:到街上去买一本书虽说要多走几步路,但至少不用花那么长时间,担那么多无谓的烦恼。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考查一下姜奇平提出的“直接生产方式”。首先,在交易成本中,我们不只要看到生产者所需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更应该看到消费者为采购产品而付出的时间、精力与选择机会等成本;在这个意义上,B2C模式虽然象姜奇平所说的那样,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减少了生产者的成本,但由于社会性信用体系和物流配送等中间环节的缺乏,反而令消费者增加了购买成本(这里的成本并不仅仅指货币,还包括时间、相关商品的知识及风险等)。
这一倾斜的天平恰恰是电子商务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里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经营者美好的理想——这么优越的经营模式,怎么会吸引不到绝大多消费者呢?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的心态——这么麻烦,还不如原来的购买方式呢。
从这一比较里,我们反而可以稍微理解一点儿B2B模式在现实情况下比B2C模式更具赢利能力的理由了:因为电子商务的利润来源于交易成本的降低,那么交易额越大,其带来的利润自然越高。
换句话说,网上商店假如为每销售一本书付出3元的销售成本的话,可能就会导致亏损,因为在这笔交易里它的利润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几毛钱。但假如它在电子商务渠道里为某大型企业提供一系列专用设备的话,它却可以为此付出100万元的销售成本——因为这笔生意带给它的利润可能已经达到了300万元。
作为“消费者”的大型企业同样如此:通过网上书店买一本书对于购买者来说可能省下了一元钱,但他却为此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的“投资”,两相权衡之下他宁可不买;但对于采购生产资料的大型企业而言,通过电子商务所省下的成本却可能以百万、千万元计,由于有了这么巨大的利益,它必然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开拓这一渠道——这就是为什么类似于“专线服务”的B2B模式在今天大行其道,而且赢利丰厚的原因之一。
一言以蔽之,在今天的环境下,B2B模式更现实,更具备“可操作性”,而B2C模式不是不可能,但只能在大环境发展成熟后,才能体现出它的效益来。
电子商务:从云端飘落地面
据统计,截至2月初我国内地电子商务网站已达200多个,拥有员工5000人以上,1999年总交易额达两亿元,均比1998年增长一倍以上。而目前此类网站还在以每天5家以上的速度递增。最新报道称,目前已经达到600多家,年底之前突破1000家没有问题。联合国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价值将达3770亿美元,明年还将增加近一倍,达到7170亿美元,2002年将达到10234亿美元,到2003年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0%至25%。有分析认为:1999年到2001年是中国电子商务由起步迈入繁荣的阶段,从2002年开始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将步入快速增长的时期。据预测,2000年底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8亿元,到2002年将达到100亿元。国内电子商务网站急剧增加,发展地域迅速从沿海向内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政府明显加强对电子商务的支持与协调力度,众多企业自觉制定和推出了内部电子商务规则或守则,税务系统、金融系统、证券业、药材业、建筑业等行业开始推动网上业务的开展。
业内权威的《互联网周刊》称:传统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特别是上市公司和三资企业的快速进入。如果说去年是新生网络企业的电子商务年,今年恐怕是传统企业的网络、电子商务年,其中包括IT企业和大量非IT企业。一些IT巨头的转型将给整个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继续激励中国电子商务的人气高涨,另一方面将给新生的网络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传统企业的转型和介入电子商务,将是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环境和人气上将有更大的改观。随着银行和配送系统向互联网的快速转型,以及国家对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视和支持,宏观的电子商务环境可望得到很大的改观。分化和融合将是2000年电子商务企业的最大特色。今年的电子商务将出现各种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强者愈强的局面;专业化和地方化的特色并行;不少地方诸侯将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外部环境将有改善的迹象,网站之间竞争更为剧烈,进入门槛开始提高。
目前中国国内的行业电子商务,已经呈现出10多个大的发展热点:证券、教育、旅游、人才、房地产、汽车、IT产品、生活、图书、新闻媒体、医药健康、大众娱乐。每一类网站都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群。比如医药网站已经达到近200家,房地产则超过了200家。
来自相关部门的消息也有让人感到欣慰的:尽管人们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忧心忡忡,但从已经发生的网上交易情况来看,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例虚假交易信息的案例,使得有关部门想找一个案件来剖析炒作一番的图谋至今没能“得逞”。另外,有关部门也正在与一些大企业商谈通过网上进行资金往来,此事有望在今年内得以实现。
电子商务已经开始从云端向地面降落了,尽管在着陆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脚踏实地毕竟比在天上飘着来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