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国际“盘算”上市

文/本刊主笔 黄河

据确切消息,一份关于盐田国际意欲在国内上市的申请,在前不久已送到主管部门的案头。之前在盐田国际中原本属于盐田港集团名下的27%股权,被置换到已上市的盐田港A中——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股权变更,客观上为盐田国际的上市扫除了最大的一项障碍……

盐田港A:摇身一变“金凤凰”

2002年4月11日,国内十几家基金管理公司的经理和代表来到位于大鹏港畔的深圳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盐田港A)。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即将配股的盐田港A(股票代码:000088)作前期调研和准备。

比起坐在凉爽宜人的会议厅听取该公司管理层的介绍,这些基金经理们似乎更愿意冒着烈日跑到堆满货柜的码头上四处转悠——他们想知道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业务使得这家两年前还业绩平平的港口企业,在一次资产置换后突然变成了令人惊羡的“金凤凰”。

业绩来自于每天处理堆积如山码头货柜的经营者——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简称盐田国际)。2001年,盐田国际实现净利润11.94亿元,2001年底向各方股东分配利润7亿港币,其中持股73%的和黄分得5.11亿元,而持股27%的盐田港A则获得了1.89亿元的红利。

盐田国际成立于1993年,系深圳市属国有企业盐田港集团与和记黄埔旗下的盐田港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盐田港集团与和黄(包括和黄引入的战略性股东马士基)的持股比例为27:73。公司注册资本24亿港币,主要经营范围是合资经营盐田港一期工程6个泊位及其配套设施(包括码头、堆场、仓库、装卸设备等);合资建设和经营二期工程的3个集装箱泊位;以及近日签约的盐田港三期项目的建设与经营。

2000年10月,深圳盐田港集团公司将所持有的盐田国际27%的股权及长期债券投资6.7217亿元,以及深圳梧桐山隧道有限公司50%的股权转让给盐田港A;盐田港A则以55万平方米住宅用地,西港区四——七号泊位填海再建工程,应收帐款(深圳盐田港建设指挥部)2.6亿元,以及现金(包括招股募集资金和自筹资金12.4575亿元)分期置换给盐田港集团。

对于刚刚成立3年的盐田港A来说,这此资产置换堪称“脱胎换骨”:整个重组涉及资产总额17.99亿元,而重组前的盐田港A总资产为19.82亿元。

资产重组带来的效益有目共睹:据年报显示,资产重组完成后,公司2001年净利润3.7628亿元,同比增幅近3倍,其中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重组置入的盐田国际。盐田港A在2001年从一家业绩平平的上市公司摇身一变,成为证券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蓝筹股。

画龙点睛的资产置换:盐田国际避开了上市路上最大的风险——资产评估

对于希望配股的盐田港A来说,其同比增幅近3倍的业绩无疑是向股东交出了一份值得骄傲的成绩单,而对创造这一业绩的盐田国际而言,其意义则更为深远——据确切消息,在前不久,一份关于盐田国际打算在国内上市的申请已送到了证监会上市部的案头。而原本属于盐田港集团名下27%的股权,被置换到已上市的盐田港A中后——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股权变更,为盐田国际的上市扫除了最大的一项障碍:

如果由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代表的盐田港集团仍持有盐田国际这27%的股权,则盐田国际上市前的资产评估将变得极其复杂。以90万元起家的盐田港集团,持有盐田国际的权益,虽不是盐田港集团资产的全部,但已占了盐田国际相当多的股份。作为大宗国有资产发起法人的企业评估上市,这27%的股权不但要接受来自多个行政部门的审批,而且对于向外资企业小心翼翼开放的IPO市场来说,任何不起眼的争议均可能构筑无法逾越的责任阻碍。

但作为上市公司的盐田港A在向盐田港集团置换这部分股权后,此27%的股权实际上已经以有价证券形式为盐田港A所持有,从而使盐田国际得以绕过行政审批这一最大的上市障碍:通过资产置换与重组的机会,盐田港A实质上是利用配股资金“买断”了盐田国际中作为国有资产的27%股权的管理责任,从而使盐田国际在上市过程中,无需再对原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履行各种行政报批手续,大大减少了企业上市的难度与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在技术上盐田港A为收购盐田国际股权而进行的配股审批过程中,有关部门对资产置换的各项评估进行了审核批准。

在当初和黄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开发盐田港时,政府是以包括土地在内的实物资产作价入股,通过盐田港A的资产置换,这一部分实物资产通过交易实现了货币化:按27%的股权及相应长期债权价值6.7217亿元计算(置换价),则盐田国际的总资产约为25亿元,恰好与盐田国际24亿元的注册资本相应。当财政部批准盐田港A在资产置换上所进行的资产评估(即27%股权与债权价值6.7217亿元),置换的交易可顺利进行,在形式上,由置换双方确定价格,即交易价格是公允的,而且交易本身也经过政府审核。未来的盐田国际在上市申请中只需沿用这一经交易确认的置换价格,自然便使自己的整体评估价(25亿元)通过审批。因为已经过审批的交易价等于是一个既符合市场的公允价格,又符合行政审批,所以公司上市的一大难点——资产评估由此迎刃而解。

盐田国际上市:创造多赢

假如没有盐田国际的上市,盐田港A的资产置换或许会与人们眼中的其他重组没有什么区别:控股公司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以提高其盈利能力,从而在资本市场获取更大的资源配置优势。但当观察者把注意力从盐田港A转向盐田国际的资本运作时,或许便会发现另一个堪称精妙的融资典范:

假如以2001年度盐田国际的净利润为指标,不难估算出盐田国际在上市后为相关各方所带来的具体利益。

按照盐田国际的总股本25亿元计算,则2001年度每股利润为0.4776元,以20倍市盈率计算,则上市发行时盐田国际的每股发行价应当在10元左右。按照惯例盐田国际在上市时发行股份应在总资本基础上增发30%左右,因此总股份大约为34亿股,以每股10元计算,则总股本市值约为340亿元。按30%的流通比例,则盐田港A在初次上市时可由市场筹资100亿元左右,而作为发起人的老股东则可净摊50亿元左右的资本公积金。

从企业上市的角度而言,最大的得益者当然是发起股东,通过盐田国际的上市,作为控股股东的和黄不但获得了100多亿的营运资金,而且在未来数年中,更可借助盐田国际不断增长的业绩为其他港口投资项目融措资金。

而对于持股27%的盐田港A来说,随着盐田国际的上市,原来以6.72亿元置换的股权随即增加到约90亿元市值,如果盐田国际一旦全流通,能够为盐田港A带来的利益不言而喻。

作为股权转让方的盐田港集团,不但在第一次资产置换时获得了高达12亿元的现金(包括梧桐山隧道股权转让所得),而且由于盐田港A系该集团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同样可以间接分享由盐田国际上市而获得的高额溢利。

而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在上市企业普遍效益下滑,整个证券市场仍未走出“国企融资解困”模式的情况下,盐田国际的上市实际上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以盈利基础来判断企业价值的新选择。而通过证券投资,分享企业成长的理念也得以在新的投资模式下更好地体现。

这仅仅是作为初次上市筹资后所看得到的表层利益。从更深的意义上而言,盐田国际上市后真正杠杆效应体现在由此而带来的企业控制模式的改变。尽管这一改变在短期内还难以立即实现,但其中蕴含的可能性将令投资者对两家上市公司的价值产生全新的判断。

锻造精妙的资本链

2002年5月16日,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简称深圳国际控股)执行董事兼副总裁李景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国际控股正在加紧运作,拟将母公司深圳投资管理公司(简称深圳投资)旗下的盐田港集团纳入麾下。而在去年10月,长实与和黄已购入深圳国际控股7.2%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深圳投资则持有47.89%的股权。

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股份变更后面,却构造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融资机制”的可能性,而其主角就是即将上市的盐田国际与其第二大股东——盐田港A。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在向记者描述随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股权运作时表示,尽管这种手法在香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证券市场而言,无论对监管层还是投资者,仍有研究与借鉴的必要。

随着盐田国际的上市,在盐田国际与香港长和系(长实与和黄)之间形成了一个双重的控制链,如图一。链条的末端是上市公司盐田国际,其股权结构为和黄73%,另一家上市公司盐田港A27%。

在盐田国际上市后,倘若盐田港A能够实现对盐田国际的控股(通过和黄减持等方式),则对于盐田港A的实际控制者来说,两家上市公司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金融杠杆。这一杠杆的威力可以通过虚拟配股模式略知一二:假如盐田国际配股100亿,在图一的结构下,和黄与盐田港A分别需要投入配股资金73亿与27亿,由于盐田港A为上市公司,其配股资金可以通过自己的配股来筹集。

而一旦通过和黄减持实现盐田港A控股盐田国际后,对于盐田港A的控制者(假设为H)来说,其资本的控制模式将产生惊人的变化,如图二所示:H控股盐田港A(持51%),而盐田港A亦增持至51%的股权控股盐田国际,此时盐田国际配股100亿的话,则盐田港A应投入配股资金51亿,而盐田港A通过自身配股来筹集资金,作为控股股东的H只需投入26亿即可。换句话说,H只需投入26亿即可全盘控制盐田国际高达100亿的配股资金——这仅仅是在绝对控股情况下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盐田港A完全可以以27%的股权相对控股盐田国际,作为控股方的H所需投入的资金更少。

这一杠杆模式的关键在于盐田港A对于盐田国际控股权的成立,而对于目前控股盐田国际的长和系来说,这一控制权最大的关键:盐田国际的控股权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完全可以实施如下战略:

首先通过增持获得深圳国际控股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其次通过深圳国际控股将盐田港集团“纳入麾下”。由于盐田港集团是盐田港A的控股股东,而和黄通过减持盐田国际股权让盐田港A控股盐田国际,从而完成新资本链的塑造,如图三。

在这一资本链的铸造过程中,长和系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首先在资本链最关键的一环,盐田港A控股盐田国际过程中,由于和黄是唯一控股股东,可以决定整个控股行动的成败。倘若盐田港A无法控股盐田国际的话,整个资本链就失去了任意义。在这个角度上,除了和黄之外,没有其他投资者能够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

其次,深圳国际控股控制盐田港集团是另一关键之处,假如盐田港集团仍属深圳投资,作为国有资产的盐田港集团几乎不可能被作为外资的长和系所控制,但盐田港集团一旦被纳入深圳国际控股麾下后,由于深圳国际控股是香港上市公司,长和系完全可以通过合法的收购与增持获得其最终控制权,这一点与盐田国际27%的股权转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如那位香港投行人士所说,尽管上面的“虚拟运作”还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对于国内投资者和监管层来说,了解和熟悉这种资本运作模式,对于开放后的国内证券市场规范与运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盐田国际上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回顾从盐田港的开发到盐田国际即将上市这段历程,可以看出一向以“融资有道、避险有方”著称的和黄,在财务战略上的远见与精明。

据有关报道显示,早在2001年7月,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已经表示,正在研究将旗下持有内地6个港口权益的和记黄埔三角洲港口公司(Delta Ports)上市的可能性,三角洲港口是和黄为了管理这6家港口而在香港专门成立的一家子公司。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不排除将三角洲港口业务安排在内地上市的机会。有观察家因此预测,三角洲港口将有可能成为和黄旗下首家于内地上市的企业。

在三角洲港口涉及的资产中,并不包括盐田、宁波等规模较大的港口。有分析家指出此次上市主要是为了解决和黄的一笔可转股债券问题:和黄曾于1994年为三角洲港口发行价值2.75亿美元的可换股债券,到期时间为2001年11月,届时若三角洲港口能成功上市,和黄便毋须以124%的价格赎回该批票据。

霍建宁表示,关于三角洲港口上市的研究事宜,将在2001年底有所决定。直至今日,有关港口上市计划仍未有后续消息,反而是2000年10月完成的盐田国际27%股份的转让,渐次成为国内证券市场上的焦点。

和黄在此刻提出盐田国际的上市申请,自有其综合考虑的因素:首先,从融资规模来看,盐田国际显然比其他的国内港口业务更加符合要求。

和黄曾于1997年初,抓住市场资金充裕之机组织了120亿港元的5年期银团贷款,并于8月在环球市场发行总值20亿美元的10~40年期债券。2002年正是这笔贷款的还贷期限,加上和黄近期在电讯、港口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并购,在现金流方面会出现较大的需求。而盐田国际如果得以上市,即使以15倍市盈率计算,其市值也将达到150亿元以上,上市所筹措的资金,除了支付盐田港三期工程的开支外,更可以将之投入和黄在国内其它港口的投资与收购项目。与盐田港相比,国内其它的港口业务有的正处于开发与投入阶段(如北仑港),有的规模效益不够理想(如三角洲港口)。

其次,从企业发展的阶段看,盐田港正处于成熟前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一阶段上市,不但能够在发行时赢得投资者青睐,更可凭着其良好的发展速度为后续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和黄2001年度公布的业绩可以看出,在其港口业务里,香港、上海、英国港口业务均有下降,其中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吞吐量跌7%,利息及税前盈利减9%,而唯有盐田港吞吐量大升28%,利息及税前盈利更飙升55%,成为和黄全球港口业务里最出色的一个增长点。

最后,在股权结构方面,由于盐田港A所进行的资产置换,使得盐田国际成为和黄在内地业务中唯一一家由上市公司持有其余股权的企业(其它港口均为国有企业代表政府持股),这使得它在上市运作过程中有着更加灵活的腾挪空间。与盐田国际相比,和黄在内地的其他港口上市业务仅层层审批一项就足够麻烦的了。

很难说和黄在三角洲港口上市的计划中是否认真考虑过国内上市的可能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盐田国际的上市准备工作至少早在两年前便已经开始。在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盐田国际在主营业务方面的跳跃式增长:1999年吞吐量为158.9万标准箱,主营业务收入9.04亿港元,净利润3.6亿港元;2000年港口吞吐量已超过200万标准箱,净利润超过5.2亿元;2001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75万标准箱,净利润11.94亿元。

而这一阶段,同时也是和黄在内地港口业务发展上面临着重大转型的阶段。2002年5月8日,李嘉诚与率团来港招商的山东省省长张高丽会面时表示,和黄的港口投资策略原来有个宗旨:“上海以南的(港口)就做,上海以北的不做。”但在张高丽向其推介青岛港时,李嘉诚马上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立即拍板指派专人负责跟进,让和黄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HIT)与青岛港洽商,在短期内拿出方案。有报道指出,青岛港极可能成为长和系主席李嘉诚改变内地投资港口策略的一个新起点。

这一策略的改变其实并非始于这一看似“即兴”的合作方案。早在2000年,和黄已经控制了上海、盐田、宁波等3个沿海码头和珠海、江门等6个沿河、沿海码头,集团已是内地港口的最大境外投资者,每年处理货柜数量达全国的总吞吐量的25%。也正因为如此,国内一度风传政府为防止外资垄断,将阻止和黄在国内的港口投资,而随后交通部出台的关于外资持股不得超过49%的规定也被视为针对和黄,和黄因此一度放缓在内地的投资速度。但随后的一系列政策变化却为和黄的扩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01年底,中央推出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包括青岛在内的37个港口的管理权已经完全下放到地方政府;2002年3月,新的《外商投资目录》出台,外资投资中国码头的控股权限制被取消,和黄争取更多港口更多权益的做法已经可以避开垄断的非议;而紧随其后,中国沿海的8大港口全线获得自主对外招商引资的权利,青岛港也名列其中,和黄作为全球最大的码头运营商,参与投资也理所当然。

政策出台后,立即有分析员指出,和黄将加速进军中国集装箱码头业务,而在面临着包括新加坡港务集团等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和黄在国内港口投资和收购方面的策略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一情形下,和黄对盐田国际的上市安排正是其整体策略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盐田国际上市,不仅可以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和良好收益,有效地完成和黄的“本地化”转型,把市场与管理层对“外资垄断”的担忧转变成对本地上市公司业绩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为和黄未来在内地港口的大量投资建立起了一个可靠的融资渠道——在这一点上,和黄的一系列运作已经接近了最后成功的边缘。

外企上市:挑战监管部门

一位基金经理在得知盐田国际申请上市的消息时,最直接的反应是:“这是把一只狼放到了羊群里。”这位基金经理的反应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态度,即在以问题重重的国有企业为主的证券市场上,外资企业一旦进入,将从整体上冲击国内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标准与要求。而这些高质量外资企业无论从赢利能力、融资能力,还是从市场形象上,都将为整个市场作出示范效应。在新的标准下,那些业绩平平,仅靠包装示人的企业将更难获得上市机会,而上市企业中,同样会有相当一部分被更快地“淘汰出局”。

与这位经理相比,另一位投行专家则考虑得更为现实:“在加入WTO后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阻止外资企业上市这一趋势与潮流。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审批、政策方面拖延,不如尽早通过上市的实践积累和研究应对的经验。否则等到有朝一日外资企业开始大规模上市的时候,缺乏经验的‘监管瓶颈’反而会成为市场危机的导火线。”

对监管部门而言,外资企业的进入却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有专家指出,外资企业入市对国内证券市场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积极影响,同时还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可能因素,如资金资本的外流转移、境外投机性机构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及外资公司的自我操纵行为等等。以盐田国际的上市为例,在上市过程中不仅涉及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规定,同时也包含了在上市过程中,资产、业绩的评估确认以及上市后的流通股设定等一系列不同于国有企业上市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是按照过去管理国有上市企业的思路,制定更加严格的框框条条来“围堵”可能的违规行为,还是借鉴国外监管经验,从根本上改进上市公司监管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从理念和制度上对监管模式进行完善,这些都是管理层和监管部门面对的挑战。面对这一转变,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与前瞻性的安排,将难以避免被变化中市场所抛弃,甚至成为新的风暴与危机的根源。

外企上市:给国有股减持以机遇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外资企业的上市对于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又意味着新的机遇。

中国的证券市场从1990年设立以来,一直主要担当着为国有企业改制、融资、脱困的服务功能。在国有资产占主体的情况下,股权结构不合理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丰富投资品种等方面都造成巨大的制约。而像盐田国际这样的外资企业在中国上市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为国企融资、脱困的改制功能将逐步退化,将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一是市场定位的转变,即由为国企脱困服务,转变为培育一批业绩优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二是市场功能的转变,即由单一的筹资功能,向风险定价、优化资源配置等多项功能转变。

而对于政府而言,这同样是以国有资本退出为核心的国企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以盐田港的发展为例,深圳市政府在与和黄的合作过程中,通过外资的引入完成了一项最重要的改革内容,即国有资产的评估和产权的界定——在这一产权清晰的企业构造基础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得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使国有资产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正如前文所述,在盐田港A的资产置换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的盐田港集团获得了高额的转让收益。假如盐田国际上市,而盐田港集团又顺利转入香港上市公司深圳国际控股麾下,那么未来和黄为了获得对深圳国际控股的控股权,势必还将按照市场价值,付出巨资收购深圳国际控股的股权:这一股权的转让过程正是国有资产在退出过程中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式之一。

据最新消息披露,国家经贸委已拟定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政策草案,正式文件即将出台。随着这一系列的变化,外资的进入无论对中国证券市场,还是对国有企业,都将产生日益巨大的影响。盐田国际的上市,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出现,为中国证券市场未来的新格局作出更加深入而准确的观察与分析。
 

相关资料:盐田港、盐田港集团、盐田港A与盐田国际

盐田港
盐田港位于深圳市东部,东与大梅沙毗邻,西接沙头角,南与香港九龙半岛隔海相望,北靠横岗、龙岗工业区。港区深入大鹏湾湾底,水域纵深约20公里,水深条件和天然掩护条件好,是我国少有的天然良港。盐田港水域航道及码头前沿设计水深可达-15.5米,可接泊第五代集装箱船或第六代集装箱船舶。港口陆域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全球最大的加工生产基地——珠江三角洲和重要国际贸易汇集点——香港。较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使盐田港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它将成为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和华南地区主枢纽港。“八五”期间被列为国家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盐田港集团
深圳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深圳东鹏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月,是受深圳市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盐田港港区及其后方建设与经营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盐田港集团从90万元起家,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和经营发展,截至2001年底,总资产超过90亿元,净资产达55亿元,拥有1家上市公司(盐田港A),经营范围涉及港口、铁路、公路、隧道、汽车运输、房地产、物业管理、保税仓储、轮驳、供水、工程监理等多个领域。

盐田港A
深圳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盐田港A)是深圳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通过资产重组和业务重组,于1997年7月21日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份总额58500万股,其中国有法人股46000万股,社会公众股12500万股,并于1997年7月7日上网公开发行1.25亿股人民币普通股,共募集资金6.4亿元。公司股票于1997年7月2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经营范围包括码头集装箱货物装卸,高速公路营运、隧道交通、仓储、运输、商品混凝土搅拌及临港工业的建设与经营。

盐田国际
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简称盐田国际)是由盐田港A参股27%与和记黄埔盐田港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中外合资企业,主要经营盐田港一二期工程的5个5万吨级泊位。自1994年7月正式运作以来,凭借香港和黄集团多年的专业管理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港口技术,在管理体制和办事程序上与国际接轨,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迅速增长。目前,盐田港已开辟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0余条,全球有28家大型船务公司停靠盐田港,每周有32个航班,通往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

相关资料: 盐田国际之路

1987年12月,盐田港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到1994年4月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随后由香港和记黄埔集团以25亿港元收购其73%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盐田国际的主要业务是集装箱装卸,1994——1995年由于口岸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通关效率极其低下,在此期间,盐田港业务冷冷清清,盐田国际出现巨额亏损。深圳市政府就此问题上书国务院。在国务院的支持下,深圳口岸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海关管物、边检管人、其它部门撤关的非常方便的通关体制。此后,大鹏海关与盐田国际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方便了港口通关,从此,盐田国际的业务发展驶上了快车道。1997年,盐田港吞吐量突破50万标准箱的盈亏平衡点,达到64万标准箱,盐田国际由此进入盈利增长期。

时至2000年,和黄已经在盐田港项目中投入了超过50亿港币的投资。

2000年10月盐田港A的资产置换无疑是盐田国际走向资本市场的一个转折性标志,通过这次资产置换,盐田国际惊人的盈利能力通过盐田港A第一次展现在国内投资者面前。而2001年度盐田国际的利润增长更让研究者确认了其发展潜力,随着外资企业上市政策的开放与股权问题的解决,盐田国际实际上已经站到了内地资本市场的门口。

相关资料:盐田港的三期工程

按照规划,盐田港的建设分三期进行。其中港口一期工程于1987年12月正式动工,1994年4月提前8个月竣工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港口一期工程总投资25亿港元,建成了1000吨级、3000吨级、1万吨级、2.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各一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修筑了一条盐田港至惠州72公里长的一级疏港公路,一条港口至平湖全长24公里的疏港铁路,并在后方陆域兴建了道路、排洪、供水、供电、通讯和市政基础设施。

港口二期工程于1996年12月正式动工,总投资47亿港元,于1999年11月竣工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港口二期工程建成3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改造原2.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为集装箱泊位。
三期工程总投资66亿港币,在三期工程中,以和记黄埔为首的外方财团占投资总额的65%,盐田港集团占35%。将在盐田港中港区建造4个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泊位及堆场等相关配套设施.工程将于2002年初动工,预计2003年可投入运行,整项工程预计于2006年中全部完成。工程建成后,盐田港区集装箱年处理能力将达到500万标箱。2001年11月26日,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与香港和记黄埔盐田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深圳签订了盐田港区三期集装箱码头的合资合同,标志着三期工程正式启动。
     注:如果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将盐田港集团置换到在香港上市的深圳国际控股,即退出对盐田港集团的直接控股,同时减持深圳国际控股的股份,而让和记黄埔增持深圳国际控股的股份成为一大股东,则盐田港集团亦成其控股的公司;如果盐田港A增持盐田国际至51%的股权,而让和记黄埔全部减持原有盐田国际73%的股权,将会变成图四所示的精妙股权链条。

相关资料:和黄的“全球港口攻略”

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和黄在港口业务发展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它在15个国家拥有29个码头、162个泊位,2001年全球集装箱处理量达2700万标箱,占全球总量的10%。

在和黄的港口业务拓展中,并购是其最常用,也最直接的手段。在过去两年,在欧洲,和黄斥资4亿港元,增持荷兰鹿特丹货柜港股权至60%,成为最大股东;在中美洲,和黄计划投资2亿港元扩建旗下一个货柜港码头,并兴建货仓;在中东,有消息说和黄有意投资伊朗的一个港口。

东亚是李嘉诚整个环球港口棋局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和黄今年先斥巨资收购菲律宾国际码头服务公司旗下国际控股公司71%的股权,从而取得其所持海外8个码头资产的经营权;随后进军韩国,投资3.3亿美元参与光阳港第二期发展计划,并声言计划投资新釜山港等其它韩国港口。

此外,和黄更把内地港口业务视为未来投资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黄”内地港口业务的根据地,近期,和黄通过扩建厦门海沧港,入股宁波北仑港等,明显把战线北移,形成中国沿海的港口网络。

以中国内地的港口,配合香港、英国、巴拿马、雅加达、荷兰、马来西亚,甚至有意收购的美国、澳洲等地设施,和黄已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环球港口网络,预料将可在中国入世后,发挥重大的海上运输联系作用,其前景值得看好。

通过遍布全球的港口网络,和黄可以获得别的经营者所难以比拟的规模优势,而通过香港多年经营而积累起来的管理经验,则成为其拓展港口网络的一张王牌。大量并购案例的顺利完成,一方面得益于和黄稳健的财务体系和良好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则在于和黄在多年港口经营中建立起来的管理经验与客户资源。

有分析家指出,和黄在全球和中国投资及管理的码头,相当部分是通过收购再注资、管理,从而在很短时间内累积后壮大成长,这表明和黄的码头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资产,可以作为资本和技术输出,在发展中国家重演。分析者并表示,考虑到中国加入世贸后,外贸业及港口集装箱业将持续快速发展这个大趋势,和黄将会继续大力进军中国的港口业务,甚至会争取尽快将这项业务分拆上市。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