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请勿骚扰

本刊记者  黄河  胡卫明/文   左力/图

空姐面对“无礼的上帝”

陈菲在空中“飞”了五年多,按说没有什么“情况”没见过,但提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她却仍然忍不住又好气又好笑。

那是在一趟南宁飞成都的航班上。一名青年乘客上机就叫开了,“小姐给我换个位,我不坐前排,坐在前边死得快。”陈菲立即上前请问他需要什么帮助,青年人什么也不说,就说坐在前边死得快,一定要换后排的位置。由于当时飞机上已经坐满了,陈菲花了好半天功夫才找到一个愿意换位的旅客,把青年人换到了后排位置上。谁知坐了不到五分钟,他又按响了座位前的呼唤铃。陈菲再次走到这名旅客身边,这次他干脆连头都不抬了,只把手一伸,“我头疼,药。”

陈菲再次为他拿来一包止痛药,谁知他看也不看,就开玩笑式地扔到邻座的女士怀里,说“免费的不要白不要。”就这样在一趟飞行中,青年人按了18次呼唤铃,最后干脆不断地按,把所有的乘务员都招到了身边,却又没有任何事情。

“我们还没说什么,全机的乘客都生气了,纷纷指责这个乘客,最后不知是谁说了句,‘把这小子从飞机里扔出去’,想不到竟赢得一片赞同之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把飞机上的安全员请出来制止了他的行为。”

安全员记下了他的身份证号码,他仍然在喋喋不休地指责着所有的乘务员,“你们统统服务不好,我要投诉你们全部。”直到飞机降落,安全员准备把他送交机场公安部门时,小伙子才慌了手脚,一会儿说要收回投诉,一会儿挨个向乘务员赔礼道歉,最后竟“噗通”一声跪在了乘务长陈菲的腿前……

类似陈菲的遭遇近年来在航空公司里越来越多,刚到某航空公司半年的李彤也遇上了自己从来没想到的尴尬事。

那是她在一次送餐时,突然身边一个声音问道:“小姐,有奶吗?”小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您稍等一会儿。”这时,她身旁的三、四个年青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边笑边说,“那我们就等着要你的奶了。”这时李彤才明白了刚才那句话的真正“含义”,只来得及对他们说了一声,“请你们放尊重一点儿。”便忍不住快步走回服务舱内哭了起来。

“最难受的是你哭完了还得象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笑着出去,还得同样笑着为他们服务,那种心情,真是很难形容。”

对于这一情况,某航空公司的经理人员向记者说道:“我们也不是不知道,同时也并不反对我们的小姐作出必要的回应,比如说,在遇到无礼骚扰时抬手给对方一个耳光。但这样做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已经做好了辞职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想在这一行里干下去,那么首先要学的一条就是:忍耐!”

一名从事了十多年飞行服务工作的空姐告诉记者,“这一行真的越来越难做了,我刚上飞机那时候,无论你为旅客做了什么,他们都会觉得感动,会感谢你。但是现在,哪怕你再做多十倍的努力,他们(旅客)也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的。有的人甚至连无理取闹找空姐的麻烦也都觉得是应该的,真让你不知说什么好。”

航空公司:面对投诉“退避三舍”

据了解,空姐在面对旅客的无理骚扰时,最担心的就是怕被顾客投诉。一位曾被投诉过的空姐告诉记者:“现在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有这种制度,无论你是对是错,只要一被投诉,首先是向旅客赔礼道歉。”

这位姓林的小姐是因为在飞机起飞时制止了一名旅客使用手机,结果在整个航程中这名旅客不断找她的麻烦,一会儿说她把水洒到自己身上了,一会儿嫌她送来的午餐“味道不对”,最后在临下飞机时还对林小姐说:“你等着……”此后这名旅客果然写了投诉信告到公司总部,并声称要将此事向登报“曝光”。最后还是由航空公司的服务部经理亲自带着林小姐找到旅客家中,并向他解释和道歉才作罢。

当谈到航空公司对这类事情的态度时,某位负责人吐露了其中的苦衷:“现在的航空公司竞争特别激烈,中国企业中亏损的前1、3、5名都是航空公司,前十名内大多数也都是航空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服务和形象已经成了最后一道防线了,在这种情况下遇到顾客投诉,不用说我们自己有多紧张了,在这种时候什么谁对谁错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先把事情解决,至少不要再扩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投诉的态度自然不能不偏向于旅客了。而许多空姐在面对某些旅客的粗暴态度和似有似无的“边缘”动作时,也缺乏更好的应对办法。

一位空姐在回答记者什么才能算“骚扰”时说道:“有的骚扰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就象我的一个同学在北京机场时看到的,当一名空姐在候机室内跟她谈话时,居然就有一个旅客把一部摄像机放在那位空姐的脚跟后,从她的裙底拍上去,当时就被其他人看到了,这可以算是典型的骚扰;但更多的则是另一种情况,比如你给旅客送水、送餐盒什么,他一只手接东西,另一只手就顺着你的手腕摸上去了,或者说些一语双关的话,像‘我要喝你的奶’什么的,这时你还没办法声张,因为说也说不清楚,搞不好还招来另一些不必要的羞辱。”

而航空公司在对于此类事情的处理上就更显得有心无力了,一名航空公司的负责人说:“我们开始也曾经想过,要找一两件典型的事件公开处理一下,也对广大空姐和旅客起到个教育与指导的作用,但根本就找不到。有的是当事人自己不愿意出头,更多的就处于一种‘说不清’状态,要是搞起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连公司的形象都给搅进去了。”

难以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必要的标准与规定。这位负责人提到,中国目前虽说出台了《民航法》,但大都是对航空安全、制度、设备要求等方面的“硬规定”,而且主要针对的是航空公司和航空服务人员,对乘客的规定不多,尤其缺乏对旅客行为方面的“软规定”,这也使得在处理和衡量这类事件时难以把握一个有效的尺度,再加上服务行业“顾客就是上帝”的大原则影响,所以即使出了较大的事,送到机场公安后,只要不触及刑法,也往往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教育一下了事。

一位空姐这样说道:“旅客不投诉我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谁还有那功夫去跟旅客争个是非曲直啊。受了委屈当时自己哭一顿,过后最多再找朋友说一说,所以旅客对我们的粗暴和骚扰,你要去问这一行里的谁都知道,但要去查记录还真查不出几条来。”

另一位空姐则更直率地说:“我们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顾客永远是正确的。但你真的碰上那么几次以后,你就会开始怀疑,顾客为什么就会‘永远正确’呢?当然大多数旅客都是很有礼貌,也很尊重我们的。但就有那么一些人,好象就是为了给你找麻烦。你一边受了委屈,一边还得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有时候我就想,如果真的遇上太出格的事,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宁可失去这份工作我也会做出选择的。”

这位小姐提到的其实是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当我们的社会步入市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的时候,我们的许多企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是否在以某种道德基础和价值标准来交换“市场价值”?

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仅仅因为他(她)成为了顾客,就突然之间变成“永远正确”了。记者不知道企业所树立的这种标准,是否又在有意无意地“发展”甚至“制造”着某些刁蛮的顾客呢?

缺乏回应的“微笑服务”

当记者问道这些无理取闹和骚扰的人都是怎么样的心态时,从事多年飞行服务工作的黎英回答道:“现在一方面航空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旅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坐飞机的人多了,以前有级别限制,还要开介绍信,现在什么人都能坐。其中有些人我感觉就是在寻找心理上的平衡,不能正确看待服务员的人格。”

黎英告诉记者在她的机组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次飞机晚点,一名旅客在飞机上就吵了起来,当乘务员上去解释并道歉时,这名旅客用更大的声音吼道:“你知道我是谁吗?现在机场有凯迪拉克在等着我,一个小时一百美金,你赔得起吗?”临下飞机时,小姐向他点头道再见,这名旅客还意犹未尽地继续发作:“不就是一个空姐吗,老子回去花30万买你停飞。”

黎英说,“对于这种人,我们私底下有个说法,叫‘穷得只剩钱了’。”

另一种顾客则并不是有意要找麻烦,而仅仅是在盘算着要让自己的这份机票钱花得“物有所值”。于是不停地要吃要喝,不停地要求服务。黎英说对这种顾客我们反而容易理解,有一个旅客就曾在飞机上要过24次水,我们的服务小姐自始至终都微笑着为他服务,最后他自己不好意思了反过来向小姐道歉。

一位空姐告诉记者,其实在服务时最难受的不是做了多少,而是别人不把你当人看。有的顾客看起来蛮有层次,也象受过不少教育,但一旦发起横来,其粗俗、无礼的程度比街头混混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位小姐说道:“好象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以为服务就是象买卖东西一样我出钱,你服务,其实服务是一种双向的,特别需要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所有的航空公司对空姐的态度要求都很严格,但真正良好的态度是要在双方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否则就算我一直在对你笑,也只是一种机械的服务。”

当记者问及什么旅客在空姐的心目中最好时,出乎记者的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的空姐都有一个共同的回答:“外国旅客。”记者开玩笑地说起,你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儿“祟洋媚外”啊。但她们的回答却让记者对空姐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位空姐说,也许是因为中国人的民族性,许多中国旅客都显得比较含蓄,你给他服务时,比如倒杯水,拿点东西,他们总是似理非理,让你感觉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但外国人就不一样,一上飞机他会主动向小姐点头打招呼,请空姐干点什么事情时也总忘不了回声谢谢,而下飞机时也主动向空姐说再见。就是这些小事上让人心里觉得舒服。

说到这里,一位空姐的指导员说了这么一件事,她有一次检查机舱服务时发现一位空姐在对下机的乘客说“再见”时总是两眼看着舱顶,不知在想什么,于是她便指了出来,这位刚上班不久的空姐告诉她,“一开始我也是看着客人的脸的,可是所有的人都不看我一眼,弄得我自己觉得很没趣。”

这位指导员补充道:“现在的空中小姐年龄都不大,许多都是刚出校门就来到这里,还有一些在家里就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但到了这里以后,她们所要面对和处理的已经远远不是学校和家庭里那么单纯了。可以这么说,做空姐的年龄和她们的承受力之间几乎是不成比例的。”

我们最需要的是理解

据空姐们的介绍,最容易出现“情况”的时候一般是飞机晚点和安全检查。飞机晚点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因为天气,有的是因为排班。这些因素都不是服务人员所能控制和解决的,但许多旅客在种时候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对着服务员就是一顿臭骂。

而在安全检查时,有的旅客也认为是服务员故意与他作对。飞机在起飞后三分钟和降落前三分钟被称为“危险时刻”,江芸就曾经遇到过这么一桩事。当时正是飞机起飞时,一位旅客的手机突然响了,在起飞前飞机上已经通知旅客关上手机与传呼机,这时飞机已经与地面倾斜成快45度向天空飞去,江芸几乎是半走半爬地来到这名旅客面前,请他立刻关机,谁知旅客理也不理。由于时间紧急,聪明的江芸也顾不得再多作解释,而是巧妙地把手一拐,“无意”碰到了手机的翻盖,翻盖合上了,电话也断了,客人顿时勃然大怒,声称回去要她“好看”。结果在整个航程中,乘务长就蹲在旅客旁边解释了一路,直到旁边的客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提出愿意为江芸出证。此事才不了了之。

就是这位乘务长,在说起此事时仍然有种无可奈何的心态。她说道:“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机舱里营造起一种和谐的,家庭般的气氛,让大家能够在不长的航程中感受到真正的舒适,得到最好的休息与服务。但这种气氛光靠我们自己是做不出来的。”

当记者问道面对少数乘客的无礼和骚扰,空姐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她们有的提出要通过立法来管制,有的提出要把闹事的旅客在传媒上曝光,还有的提出要通过有关部门对这类旅客加强教育。但到了最后,大家的话题不约而同落到了同一个主题上,那就是理解。

“真的,我们并不是想要对这些旅客进行报复或者‘出口气’,而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时对我们的尊重也是对旅客自己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合谐,更加完善的服务环境来。”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