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世界

这里所说的童话,可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那种童话,而是指语言的儿童化。

“这个东西好好玩耶!”

“帅呆了酷毙了逊死了”

“我Kao,I 服了 YOU……”

在每一个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口里,这些话就象是自来水或者空气一样存在着,熟悉得令他们几乎意识不到。

然而在一位“现代汉语纯洁性”的捍卫者看来,这简直就是“语言的失贞”,不小心就能被这些“不知所云”的口头禅气出个高血压来。

从“大话西游”到“蜡笔小新”,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沙僧日记”,年青人们飞快地从影视、报刊和网络中吸取着自己喜欢的语言格调,并迅速形成流行语。在今天,一位父母如果没有“好好学习”的话,可能已经不太能听懂一群小孩热烈探讨的话题了,而对于这些小孩来说,这种“语言圈子”的形成无形中又让他们产生某种“独立”和“秘密”的快乐感。

早在30年前,著名语言学研究家乔志高先生就曾通过美国口语中打招呼的变化分析了美国人口头语里“返老还童”的倾向。在他看来,“模仿青年人”是美语的特征之一,因为“美国人是一个向往青春的民族,男男女女,有意无意,都在追随着潘赛·地·里昂(Ponced
de Leon)去追寻长生不老的泉源。他们染了头发,瘦了腰围,跳跳‘叉叉舞’和‘扭扭舞’,做青年人的事,甚至于说青年人的话。”

离乔先生写下这段话的日子,已经过去了30年,假如没有忘记的话,30年前我们应该还在满口“阶级斗争”,孩子们的口头禅大概是“东风吹,战鼓擂,如今的世界谁怕谁”罢?

假如有人愿意研究的话,其实从青年人口语的变化来分析语言、社会与时代的更迭,应该是个值得一做的课题。

对于曾经僵化停滞的大陆汉语(尤其是口头语)来说,这些由年青人引进的新“童话”正起着必要的“通经活血”的作用。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新的“童话”发源地大都来自文化或语言的“边缘地带”。

出产《大话西游》的香港身处粤语文化、英语文化与普通话文化的边缘;而“台式口语”的正宗产地台湾则受到英美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洗礼。

幸运的是,在我们自己的文化里也正在开始形成一些特征鲜明而充满活力的“童话”,我期待着有一天它们也会成为我自己的口头禅。

在等到那一天之前,还是得借用一句。

“终于写完了,耶!”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