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罗素:《西方哲学史》
“伯特兰·罗素的名字,对今天的大陆读书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这个人的一生,令很多人羡慕,不仅仅因为他寿命长,情人多,更重要的是,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责任两方面,罗素都未偏废,而且达到了两个高峰。”朱学勤教授的这段话,基本代表了目前国内学界对罗素的认识。而在著名“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里,对罗素的评价同样充满矛盾与激情:
“(罗素)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无数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立场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
《西方哲学史》一书出版于1954年。这一年四月,罗素与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签字外,汤川秀树和莱纳斯·鲍林等多位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
本书是罗素在多年哲学研究的基础上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在本书的前言里,他开宗名义地就哲学这一领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罗素认为,“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象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为了说明这点,他提出了一系列“天问”般的问题,从“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到“善是永恒的吗?”
这些问题至今没有获得最终解释,而面对“为什么要在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浪费时间”的疑问,罗素的回答是,“我们可以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分来回答,也可以以一个面临着宇宙孤寂的恐怖感的个人的身分来回答。”
从个人角度而言,罗素认为,“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而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的答复,便是《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
“读罗素的学术著作,冰清玉洁,如不食人间烟火;读罗素的时评政论,则道义滂湃……”朱学勤教授的这段评价,在本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随着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中日渐成为“显学”,不少本土经济学家开始涉足“经济学散文和随笔”这一体裁。应该承认,众多经济学散文的出现,对普及经济学概念功不可没,时至今日,就连“交易费用”、“信息成本”和“囚徒困境”这样的专业术语,也已经成为日常分析的概念或模式之一。
但随着这类图书的流行,某些问题而随之而生。正如一位评论者不无刻薄的评价:
“你会发现原来这些读物是多么毫无特色可言,是如此地搞着学术的“重复建设”:他们往往先是描述一个近在身边的生活现象,然后不厌其烦地运用着经济学中自利假说、机会成本、边际效益、博弈论等概念进行分析,没有说明,没有深入,一切像是点到为止,一切像是隔靴搔痒,好像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如何运用经济学知识来深刻地认识生活,而是要告诉我们生活原来还是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的。说实话,这样的书读一本即可!”
从这个角度而言,《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为“经济散文”的作者们提供了另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系。
该书的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戴维·弗里德曼博士(David Friedman),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儿子。他虽然以《价格理论》闻名,并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杜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圣克拉拉大学讲授过经济学课程,但他却不是经济学专业科班出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的是物理学博士学位。
有评论者认为,在这本书里,弗里德曼“扮演”的不是一位随笔作者,而“应该算是一位思想家,一位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核心的思想家。在他看来,“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任何花哨的技巧,其本身已经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为了把他对经济学的这种观念明白无误地传达给读者,弗里德曼在书中一再强调,“经济理论的创造(特别是那些别人不认为是经济学的理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甚至可以看成是某种形式的艺术创作。”
在本书一开始,弗里德曼就明确地提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不是货币,而是理性。”
“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于这样一种假设:人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选择正确的方式以实现这些目标。”在弗里德曼看来,经济学帮人们构筑起了理性人生。由此我们知道,经济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甚至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把这本书称为“理性生活指南”的缘故。本书的原名可直译“隐藏的规则:生活中的经济学”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读者,生活除了被我们直接感觉和感受到的表象之外,还有一些隐藏的规则和规律,而要了解它们则必须通过“理性反思”。
作为一本畅销书,本书出版半年内已经印刷了4次,这与其“从生活来回到生活中去”的亲切文风有很大关系,弗里德曼用他那极具个性的语言魅力和写作风格给我们,包括那些专业的、喜欢经济学的以及在经济学迷宫中摸不清方向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论深入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