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手记2013

1月13日

昨日和今日各练老架一路五趟,虽然出汗较多,但并不觉得特别累。改拳两处:1、铺地锦左脚出脚时脚尖朝前,这样才能铺下去;2、双手上弧时过高,最好不要过头;另外自己感觉背部略直,劲更整些;同时脚踝(背)处筋拉开了,动作时有脚底吸住地面之感,站得更加稳定。

1月30日

早起练拳,自上周跟李师兄推手后,明显感觉沉肩垂肘不够,李指点要用手指开合领劲,这两天练拳时加意关注,果然感觉上臂明显垂下,胳膊也比过去更轻灵省力。同时在拇指领劲合住后,手上的劲与肩、腰劲有贯通一气的感觉,不再象过去分为两截。下一段依然要注意此要点。

2月8日

开了一天车回饶平,早起练功时忽然发现缠丝劲更顺了。略加留意,感觉两个膝盖如同汽缸活塞,此起彼伏地划着小圈,推动腰轴升降旋转。同时手上除略带掤劲外,更无一丝杂劲,整个身体便如汽缸发动般循环往复,感觉妙不可言。

2月19日

昨天下午去太极院谈启动仪式事,练拳一遍,学双推手。师傅指出“青龙出水”时,右手划圈过大,应小圈收回即可。随即感觉到此前的护心肘等招数中都有此问题。
     另一个重点是练缠丝时总是虚实不清,此次师傅指出腰移动时,虚腿要有“伸直”的感觉;李师兄问那不是不符合“曲腿”的要求吗?师傅说这叫“劲直形屈”,自己感觉劲是直的,但从外面看,腿形其实还是曲的。其实此前在饶平练拳时已有所感受,如今一言点破,顿觉茅塞顿开!
     第三个问题,师傅已说过数次,但一直没改透,就是缠丝时手到胸前抬起时不要松胯,而要等手抬到位后,在转腰翻掌的同时再松胯送出。但一直在抬掌过程就转腰松胯,以为这样才是符合“圆转”的要求。其实在抬掌过程是个蓄劲,手不到位便松胯,导致劲未蓄足,转身移腰地推动腿便无力,只能靠腰力硬拉过去,不但没有弹性,而且腿部动作拖泥带水。 今早练拳时注意腿部伸直,果然劲力到位的感觉大不相同。此后一段时间内应着重改这几处。

2月20日

练拳之余,把年前买的不倒翁搬出来试了试手。过去练套路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招式,一旦面对具体对象时,突然变成了攻守兼备,摔打俱全的着法。始悟前人「练拳时无人当有人」说法之深意也。

2月27日

昨日太极院练推手,李师兄讲解四正手,要点在于前臂保持棚劲,同时手、肘在接住对方来劲后,以腰胯带动,轻轻将力化掉后转为进攻,攻守之际须严守手不越界的原则,上身不可前合后仰,防肘进攻时,手靠肘尖侧略用挤劲。此前一直没有“接住劲”的感觉,这次突然找到自己的棚劲与对方“连为一体”的感觉。
     另朱师兄带走活步推手,除了动步之外,要义与四正手相似。但仍未找到完整的接劲感。对野马分鬃、六封四闭的走劲有些新的体悟。
     昨天老师带练四式,要求加上“胯走下弧”的要点,顿时运动量完全不一样了。今天试练,以前一遍老架一路不觉得累,现在四式打一圈竟然气喘吁吁。更加重要的是,加上“胯走下弧”的要点后,突然发现过去练习时老师讲的许多要点一下明白了!
     1、缠丝时要先抬手,然后转腰转手,再移重心;过去平移时不觉得,但是一加上“胯走下弧”,顿时发现手和胯形成一个对拉圈,其劲从脚到臂畅通无阻。如果没转到位就移重心,胯部关节走下弧时便会被卡住。
     2、过去平移时,转身出腿总有拖腰甩胯的感觉,缠丝圈劲顿时断了。而加上下弧后,虚腿在弧的末端上升时正好顺势弹出,恰好把断劲接上。同时过去感觉的腰胯凸凹之处,也在这种顺劲中得以化解,足下反弹之劲由此顺利由腿部,通过尾椎、脊背升至手臂。拳论中所言,但觉有不得劲处,当由腰胯求之。信夫!
     3、加上下弧后,在每个招式移动时,腰胯圈(身圈)与手圈共同构成一个缠丝圈的两侧,从而保证了核心(丹田)稳固,并随时可通过圈的变形(拉长或按扁)形成发劲。只有在这种完整的缠丝圈形态下,才能形成“触着何处何处发”的“神明”之境!

2月28日

前两天老师带拳时加了个要点,让以后练套路时加上练。此前练两遍老架一路都不觉得太累,加上“料”后打圈五行十三式就气喘吁吁后力难继,太极之道深无止境呀!一个体会是套路练习的深化,其实就是在掌握动作框架的基础上,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进度不断往套路里加“料”的过程……
     另一个体会是:在初学架子时,千万不要为了方便或好看,随意忽略甚至更改老师强调的要点,有点细节当时不理解,但到了“加料”之时,便会发觉它们正是为了下一阶段练习而打下的基础!基础不打实在,到了深化练习时就难改了——所以初学时有些动作细节,即使一时不能做到,也要力求“意到”。

3月18日

新的感受:胯合住了。休息一段后再开练,感觉又有所不同,似乎筋骨肌肉在休息期间也有所调整。今天练拳时突然感觉胯合住了,弓步转腰时,腰间盘不再象过去那样撑开,而是好象嵌在胯根骨盘中一样,稳稳地“坐”在了胯根上。胯一合住,原来稍微蹲深一前就往前探的膝盖,也立刻“立身中正”起来。
     即使深蹲也不会因膝盖前探而疼痛了。以前小擒打变抱头推山时,左腿痛到骨头深处,此时一合胯,劲力便顺利传到脚掌,再也不痛拉拉拉!同时胯一合住,立刻感觉到“外三合”之劲,以前六封四闭转单鞭时过于侧转,此际明显感觉“劲散”,须稍回转才能合住。下一阶段好好体会打磨合胯之功。

3月20日

大捋推手时劲上不到手掌,小臂处无法棚起,只好靠肩拖动。朱师兄说了多次,但始终无法改过来。中午饭后试不倒翁,突然发现劲不过肘,似乎跟肩关节处某些筋键未拉开有关。由于套路练习时没有受力,因此始终没有力达手腕的感觉,练了几年始终是空的,反而以为这是正常。
     在用不倒翁试劲时,突然体会到劲达腕根的感觉,同时肩部关节咔咔作响,明显感觉到有新的筋键在被拉开。以后练套路时,仍须细细体会打磨这种“力达腕根”的感觉,方可慢慢做到劲达四梢!算是一个新的体悟吧。
     午睡起来后练缠丝、四式、十三式及老架一路。不但运动量比过去大得多,而且清晰地体会到“抻筋拔骨”的感觉。劲力上到腕根后,以前总是松不下来的肩部突然松了下来,过去以架肩形式发出的僵劲也消失了,手部动作明显比过去低,真正体会到沉肩垂肘的感受。掌指从过去的微麻感,变为强烈的涨满感。
     整条手臂内部有劲力充满的感觉,也由此领会到“松空”和“柔实”的差异。拳论云: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此之谓也。体会不同阶段的劲力变化,从早期自然用力式的僵硬之力,到入门时以腰背转动带出的“松空”之力,到近期肩胯相合后劲达四稍的“沉实”之劲,外部动作仅作微调的同时,内部感受却有天翻地覆之变。下一阶段在夯实合胯、沉肩等要点基础上,要把全部拳架重新调整,每一招式须在姿势规范的基础上,做到劲力到位。并借这段推手练习的机会,把推手中的四种劲法体会掌握,并熟悉各种实战应对技能。

4月26日

在动力框架基本成形后,近期太极练习渐入细微之处,每一招式劲力能感觉有没有走到位,同时在自身随遇平衡的前提下,腰脊之劲如何运于四梢。但皆初入门径,感受方面尚不能细化评点。开始练二路及剑法,明显感觉采、挒等劲发不出来或发不顺,剑法方面刚刚开始熟悉套路,要找劲道还需一段时间。

6月14日

昨天午睡前打坐,突入空境,感觉上半身除腰椎和腹部外,其余部份消失了,腿部也不再有酸麻之感。今早练拳时感觉背脊立起一分,体会到“劲由脊发”之感。这一阶段练拳但觉舒服,没有太多新的感受,今天算是略有新的体会。开工之后事渐多,尤须静心少虑,以养为主。过份在意进度,恐过犹不及反而破坏心态 


7月15日

在经过一段外部看似没什么进展,内里却滋味无穷的练习后,近期终于又出现新的突破:肩部肌键和关节松开,脊背之劲贯于手上了。 先是一点一点感觉劲力延伸,从过去纠结于肩关节处渐渐松开,延伸至肩头,背脊;然后开始感觉渐渐能发出一丝采挒之劲。
发劲出拳后,不再是肩部酸痛,而是颈下脊椎两侧肌肉发热。发劲时的感觉也不再是肩部肌肉紧张,而是有一股劲从脊背处延伸到手肘,就象是植物根茎从背上“生长”到上臂处一般。 至此无论侧拳摆脱皆可随手而出,无须转腰侧身以借力;练剑时也不再是剑与手成两截的感受,而是感受到一条整劲从脊背直到剑身。
虽然感觉如此,但自己知道其实劲还没透四稍,目前依然只到手肘,未来继续训练下去,或可体会到“劲透四稍”之感。“力发于脊”既已体会,下一步就要把腿脚上的反弹劲、腰上的转缠劲和脊背之劲理成一股,这一点在练演手红锤时已略有感受,更须在其他招式里一一体会。 

10月29日

以前总觉太极前辈们每日练拳十趟甚至三十趟的传说迹近传奇,非我等常人能窥。但今晨练拳时,不知不觉间练单剑四趟、老架一路两趟,老架二路三趟,竟然犹有“意未能尽”之感,倒把自个儿吓了一跳:始悟练拳三载,似乎已渐近“懂劲”之门径耳…… 
此前练拳身手腰腿各自为战,大半力气倒用到“内耗”之中;今早练开后,感觉自己仿佛就是一截弹簧,转动开合之间,只须轻轻控制全身之劲的伸缩与平衡,练完之后反而有浑身是劲之感。昔日一代宗师孙禄堂比较形意、太极、八卦三家拳术,言“太极者,一气之伸缩耳。”今得初窥其妙,始信前人所言非虚也。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