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手记2014

1月9日

太极拳练习中的“柔”与“揉”


昨晚师公朱天才跟师兄弟们聚餐,席间除谈天才太极院的发展规划外,还讲到他教学体系中的一些要点。
在此略记一二:他说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在于三个套路,老架一路、老架二路和剑,会这三套才能被称为拳师。而在三个套路中,老架一路和剑是“功夫架”。
我问为什么剑也那么重要?他说因为剑跟老架一路一样,是练柔劲,长期练下去能真正长功夫。想起此次42发劲训练时,大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在招式中体会“慢揉快发”,注意招与招之间的转关过脉之处。
此处之“揉”与“柔”音同字不同,但其实是功夫训练中的一体两面。
慢练为柔,快发为刚。所谓柔即是在慢练中体会劲力走向、筋络变化的细微之处,把原来杂而不纯的劲练顺、练纯。
而这一练顺练纯的过程,在身体变化中则体现为“揉筋骨”,在每一式动作的慢慢拉伸与旋转中,使过去未得到充分煅炼的筋键、肌肉乃至关节之间的韧带得到拉伸,并日益坚韧。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动作从做不到位,到费劲地做到位,再轻松到位,体现出的就是“揉筋骨”的功效;而在一个发劲中,从僵劲到断劲(局部发劲)再到混身协调的整劲,其变化正是“揉筋骨”的功效。
太极拳练习的几个阶段中,从“学架子”到“顺架子”基本上是掌握套路和招式的动作框架;而到“正架子”、“捏架子”阶段,则是在掌握动作框架的基础上,体会其内部的劲力变化和协调过程。
在这个阶段就要开始由“慢柔”中体会“揉筋骨”的滴水之功。而这种“揉”与“柔”,除了体现在训练中之外,更应该形成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常听说老辈武者没事就在转手腕,或见棵树就忍不住去撞撞拔拔,其实就是这种练功生活化的表现。
昨天师公还讲了42发劲中的第三式“摘星掌”(金丝缠腕)的用法,按我的理解,实际上在“六封四闭”中的转手用法也是如此。
只有知道用法之后,才能真正明白练法。

1月21日

下午带小胖午觉后练拳,慢练老架一路时突然感觉重心又下移少许,以前重心在命门附近,现在则移到命门与长强之间。 重心下移后,上半身顿时又松一大截,且转关过脉时更轻松柔和。这才意识到过去由于重心未沉到位,上身转动时依然不得不略靠肩背之劲带动,无法真正松开。 
而在重心下移后,腰胯略一转动,即能达到过去须“鼓劲”才能拉到位的转动效果,上半身由此可真正放松,只略留意棚劲即可。但这一重心下沉的效果却不知是如何做到的,估计是某些部位的关节和韧带拉松后的效果。前两天右脚背筋似被拉伤,略弯即疼,擦活络油按摩后,这两天渐好,或许与此有关系。 

1月22日

早起练缠丝(发劲)一遍,老架一路两遍,剑四遍,二路与42发劲各一遍。重心下沉上身放松后,练剑感觉也大有不同,以前只是胳膊象棍子似的带动剑挥舞,实际上发不出任何劲来。而在上身放松后,手腕只需轻轻一抖,便可结合腰胯转动将剑甩出风声来。同时也感觉到练拳与练剑时发劲模式的不同。练拳时力起于脚,腰胯为轴。 
上身在放松情况下以腰胯配合步伐接住对方来势(接劲),一旦接住劲后,处于放松状态的上半身即可利用腰胯旋转和肩背合力形成二次发力,在极短距离内发出打击劲(寸劲);这种两截劲的练法与用法正是太极拳的奥妙所在。
而在练剑时,则感觉形成了“三截劲”,力发于脚,蓄于腰。在发劲时,“腰为力之源;腕为力之轴”,以腰胯送劲至手腕,再通过手腕的旋转与抖动变化,让劲力在不同招式中分别传导至剑把、剑脊与剑尖,形成所谓“洗、格、击、刺”的打击手法。南怀瑾所传抖腕劈香之练法,正是这一走劲的关键所在,当可称之为剑术练习中的“大密诀”,可惜一旦传开,反而识者寥寥。 


2月26日

早起练缠丝时,速度比平时慢,渐渐感到随着腰部以及丹田的转动,劲力由命门向上经脊背,过肩肘再到手腕的清晰走向。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走向随着腿脚撑动腰胯略向后弧,有种从脚到腰再到肩手的“饱满感”,类似某段完整的劲力由上至手,下至脚的区域内自由滑动的感觉。 
而在这一过程中,命门适时的后撑与丹田轻微前后翻滚、两肾左右抽换将腰脊、腿胯两截劲平滑地接到了一起,似乎真正感受到“整劲”的微妙之处。但在套路练习时,这种感觉就时断时续,不如缠丝时清晰完整。下一阶段要在缠丝中多多体会,同时再放慢套路速度,体会每一招势及转换之间的劲力衔接与过渡。 
下午从太极院回家时,开车中随口哼唱四声佛号,居然颇有感受。回家后再试着站颂,很快感受到胸腹腔共鸣引发的微微“中脉颤动”之感。以后独自练拳时,似可偶尔加入佛号唱颂,体会“声密”与“身密”共鸣之感。 

3月12日

早起练四式、十三式、一路、二路、四十二发劲各一遍,练剑四趟。近日练拳,主要关注左髋关节的内缩,此前左腿劲力一直不能全部落到脚掌。某日看人体结构图时,突然发现胯骨跟盆骨之间有根短骨,查资料后发现原来叫髋关节,正是此处筋键未能拉开,所以劲力下沉时,由于此处无法缩回并转折,导致下沉之劲被传到大腿和膝盖,导致腿酸无法支撑太久,同时膝盖也被前撑过脚掌,容易伤膝盖。相比之下,右腿髋关节已能较好内缩,因此有更明显的“坐小板凳”之感,而左腿始终未能拉开筋键,髋关节内缩不足。
由此再想到拳理中所谓“弹簧劲”,正是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筋键拉开后,在劲力下沉时各处内缩折叠,形成筋键叠压,到发劲时筋键弹开从而形成由脚、膝、胯共同构成的弹发之劲,再经腰轴和脊背转化(左右),以及胸腹翻滚(前后),形成由身体各处滚动发出的螺旋劲。
此劲与局部肌肉伸缩所形成的僵力不同,一方面全身之劲合为一体,支撑八方;另一方面有极强的弹性及螺旋效果。太极拳所谓“练劲不练力”,即指此关节叠压弹发之劲,以及腰轴旋转和丹田翻滚的控制之功。而“练势不练招”,应当指的是通过步法身法的变换,形成对方难以发力,而我恰好处于发劲圈内的灵活变化。以此来看,在套路练习中,在完在从学架子到定架子的外部框架搭建后,更深下一层的功夫应是在架子中找劲。寻找每一招式适合的发力点及发劲时全身平衡与劲力传导机制;随着功夫日深,在每一招势中可以发劲的点会越来越多,最终直至“有招变无招”、“有圈变无圈”、“沾着何处何处发”之神明境界。虽然目前离此境仍遥不可及,但大概的练习方向与路径已有感受,如此当可进入“练一分得一分”的“不退转”之境。 

4月15日

上周练拳时头痛,开始以为受寒没注意,后来发觉不对鸟:每趟拳练开后一股股热流直透颈椎而上,冲得卤门崩崩直跳,颇似气功修炼中所谓“气冲百会”滴症状,冲不过去尼玛就在脸上四处乱窜,窜到哪儿哪儿抽搐——所以最近同学们看到俺挤眉弄眼请勿误会,都是练功没练到家害滴。
(此后再有感觉,所谓“气冲某某”实为病态——气通之处本无需冲,但凡有“气冲”之感,即为经络穴位堵塞,一但打通,依旧无事。气功练习过程中追求“气冲某某”的感觉,实为无病找病,可能真练出偏差,尤其危险!)

4月21日

前日、昨日分别练套路及推手,推手中因颜处屡屡想别住我,反而体会到腿膝“争势”的关键作用:活步推手时,对方腿插入我档下,此时前腿若全虚,很容易被别住立身不稳;李师兄提示,此时应前脚内扣,以膝顶住对方膝弯处,如对方顺捋前伸则罢,如想棚我,则顶前膝,并顺势采其前手,将对方由身前甩出。
此处关键在于套路练习时,六封四闭捋手之际,左脚必须内扣,以便为后续顶膝留出后手。另在采花步推手时,脚下可跟据对方所转方位,变换跨步幅度,极小处可以垫步代之,以保持身体转向的灵活性。 同时感觉右肩关节已彻底松开,可大幅送劲及转向而不被对手所制;但左肩仍未练开,下一段可做反打练习。 

5月4日

昨天早上莲花山练拳,下午太极院练推手。练进一退一推手时忽感右肩松开,对方压在胳膊上的劲直透腰背,背上劲力与胳膊连为一体,肩部关节不再受力。搭档说捋手时突然手上一空,感觉似乎找不到我的劲,我笑答曰“因为肩关节掉了”,看来劲力又进一层,以后在四正手中应该也可找到此类体会。 
下午去按摩时,感觉右肩背关节连接处肌键酸痛,看来此处附近几乎没有锻炼过的肌健群开始受力。与过去推手后肩头酸痛不同,在新的劲力模式下,真正锻炼到的肌键群不一样了。昨早练习时有拳友说,练太极就是“(懂劲前)先让自己别扭,(懂劲后)再让对手别扭”,可备一说。 

5月7日

太极拳练习中的“形”与“劲”

早起,查大宗商品融资资料,写报道思路至十点。
前日参加壹基金行走活动,昨日略感疲惫未练拳,看《身边的武林》,所获不多。倒是因书中介绍,网上查到常书鸿《脊骨论》,今日读后颇有所感,即起练拳。
初练四式十三式左右各一遍,明显感觉左肩胯未松开,与右边相比有转动不灵,心神浮躁之感,以后仍当多练。
练老架一路时,略将意念放至腰脊命门处,感受其撑缩变化。至第二个金刚捣棰处,感觉胸背略紧,用意轻轻松开后,忽然感受到“劲沉丹田”,但稍加用意,其劲又回到胸背之间。
因此忽悟,此前记录肩关节松开后,劲至背脊。其实应该还是胸背未松开之故,如若松开即可感受到“气归丹田”——但此非强行用意可得,仍须在日后练习中细细感受。
再想太极拳练习阶层中所谓“节节松开”,其实正是进阶关要:以肩胯两大关节为中心,其上肩、肘、手;其下胯、膝、踝。肩胯两大关节每松一层,则上下三节俱松;而当肩、胯关节松至某一程度时,自然引动胸背运动,并在运动中体会新的松活之感。
只有当肩、胯、胸背俱皆松透(某种程度的透)时,外形之劲才能直透命门,并引动“丹田内转”,此即“外形催内劲”的练习阶段。
在此阶段练习时,因为腰胯转动等原因,似乎有劲由背发的感受,但此仍非“丹田内劲”,而是外劲带动的变化,仍不可视为“懂劲”。俺此前自以为已跨过“懂劲”门槛,其实仍在“外形催内劲”的后期阶段,并未真正感受到“丹田内转”及其引发的“内劲催外形”。
其他门派练习中的所谓桩功,其实正是在静态下放松并体会“内外相接”的感受;在达到某种程度后,或可由内至外直接催动外形,并在运动状态下更容易体会和感受这种“内外相接”。
太极拳的“苯功夫”全在“外形引内劲”阶段,此练法好处在于层层深入,一层有一层体会,让练习者在不断突破的新鲜感受里接近“内动”,而至真正的“内动”发起后,由于前期长期的协调练习,“内外相接”之后的协调应该更加容易;
而以站桩、内视入手的功法,在引发“内动”之前可说极为枯躁,能坚持下来并引发内动者万中无一。但个别练习者一旦突破,即可直接跨入“懂劲”阶段,此时练习外形动作,即属“以劲找形”,比太极拳初学时“以形找劲”更加容易入手,更能体会形中之“理”。
而太极拳家们在跨过“懂劲”阶段后,往往又会通过站桩、内视等修炼方法,进一步体会“内动”中的神奇功效与变化。
可见“法虽万门,其理唯一”,无论练拳还是修道,各人有各人的入门方便与见道机缘,大可不必“这山望着那山高”。 

8月28日

早起练四式十三式两趟(左右各一),老架一路一趟。近日练拳遍数较少,开始体会招式内部的劲力变化,如开合、采挒、胸腰与肘手劲力传导配合等,渐悟“行气如九曲珠”指的是九节劲力各自螺旋配合,因此可做到上节被制,中节解脱;前节被制,后节解脱之效。
随着劲力到位的同时,招式用法也渐渐明了。如云手之后的十字手,过去一直不知如何用,问朱天才大师也只说“是个合劲”;但明了采挒之劲后,才知道此式乃左腕被抓时,以右手从左掌下穿出搭在对方手腕上,以下采之劲制住对方;或右手搭左手背上,以下捋之劲使其失去重心。
但此阶段仍觉断劲过多,尤其是胸腰配合不足,常常不知不觉用上肩背之劲。下一阶段练习须注意肩空手空,只以腰胯劲带动手足运动,同时注意感受劲力传导,如斜飞式中劲力由左足至右掌、由右足至左掌两个完整的弓形长劲。同时如小肱拳中的小臂采挒之劲,也须多练。
所谓“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其实并不是指圈大小,而是指由肩圈到肘圈、再由肘圈到腕圈,三节各自成圈后,即可在极小幅度内拦截解脱。至于“由小圈至无圈”大约是另外一个境界,待练到时再说。另外胯、膝、足亦有三圈,当是在推手攻防时锁膝及绊扫,以破坏对方重心之用,须在练习时多留意。

9月18日

早起练拳,忽觉腰背又直一分,此前练习时虽然不自知,但仍觉腰背与胯腿劲之间有阻滞,上半身劲落不到涌泉。前段时间因练习晃海而松开脚踝,练拳时便觉踝关节骨鸣甚剧,至近日感觉尾椎酸胀,似有气通之兆。再到今日练拳时,忽然便觉浑身之劲直落足底,甚至有将脚趾撑开之感。
昨日去太极院见朱老师,回来路上听李辉学讲近日学拳体会,提到新老师讲太极拳最全面而精到,而形意拳劲力霸道,但仍有偏窄之憾。因此练习时多练太极,技击中则以太极之形发形意劲,颇为有趣。他的新老师据说是学形意和孙式太极的,以后有空可前往观摩学习一番。

9月21日

早起陪小胖去荔枝公园练拳,跟鲍老师练八段锦、二十四、四十二等;自练四式十三式左右各一趟、老架一路一趟,剑两趟。感觉尾椎松开后,脊背又立起一分,左胯练习时有拉筋感,似乎又有筋键拉开,练习时感觉更加轻松,老架一路速度比往日略快些,但不觉阻滞或断劲;此后当再巩固,另四十二可再捡回来。

9月23日

早起练缠丝,左右四式十三式;昨日练老架一路,左右四式十三式及剑,尝试反手剑练习,今天左右肋背有酸胀感,可见剑术锻炼肌肉群不同,仍须多练。今日练习四式十三式时,忽悟懒扎衣一式中,右手螺旋伸出时,左脚尖内收,左膝略外撑之意,正是形成腿部缠丝要点。
这一式中包含三个螺旋:右脚趟出后,重心右移的同时,脊椎先右转、后回正为主螺旋;同时右臂随脊椎右转掤出,在回正时沉肩垂肘发侧前挤劲,为手部螺旋;左脚尖在身右转时收回踏实,待身回正时胯、膝外摆,与内收脚尖形成腿部螺旋,并成为右手挤劲的力源。
脊椎从右转到回正,恰如“上发条”,同时拧紧手部和腿部螺旋。此式要点一在脊椎必须正直,须做到尾椎放松下沉;二在脚踝处筋键须松开,才能形成螺旋之劲;此前练习中因尾椎、脚踝未松开,上身回正时一方面由于尾椎未动,因此回转之力无法拉紧左胯;另外脚踝未松,一旦胯膝外摆,脚尖即被迫摆出。
此亦太极拳中所谓“节节松开”之理,有一节不松,即该节之下难以形成螺旋。此三节螺旋不仅存在于懒扎衣,而是贯穿于每一式之中,下一阶段练习中须仔细体会每一式中,三组螺旋之间的咬合与劲力传导关系,直至形成“不思而得”的行为定势。

10月13日

早起练左右四式十三式,一路、剑两趟及四十二式,昨日公园练拳剑后,今晨感觉背脊及命门处略酸胀,劲力渐有从外入内之感。早起练习时,左四式十三式中左胯仍有未开全之感,练剑时逐渐有肩背联通感,胳膊用劲甚少,练后但觉肩部微酸,可见劲力在此处仍有阻滞,未能顺利传至腰胯。
昨天练压腿时,腰部已可竖直,扫堂腿可发劲,不小心把小胖扫了一跤。若从佛家“破三关”之说,夹脊、海底二关似有渐破之感;大椎及百会不知是否已通,但练习中似未有阻滞。下一段仍须多练晃海,带脉及胯部筋键仍须进一步拉开,直至可顺利打上双盘为止。

10月16日

早起练左右十三式、老架一路、四十二式各一,剑三趟,左手剑学习中。练剑过程有“劲由根发”之感,从过去甩肩催肘渐至由肩背发劲,乌龙摆尾左右下劈时,仅须腰胯微转即可催动极大下劈之劲,似乎现在劲力渐由前期的肩背发劲,转为腰胯发劲,肩背催送。
但仍觉放松不够,腰胯所发之劲在原有的使力习惯下,未能完整传至落点,下一阶段练习中要注意肩背放松,以便劲力顺利传导。

10月17日

早起练左十三式,老架一路、二路各一;练剑三趟,左手剑基本走完。练剑时感觉发劲颇有体会,尤其乌龙摆尾式,令自己对“节节贯穿”和“层层松柔”的关系有了新的感悟,当另文记之。前几天练拳时右胯缩得不够,导致膝盖疼痛,今日注意收胯,果然没有疼痛感了。
练拳时缩胯之重要,以前感受不多,但此次略加注意,便发现缩胯到位后,上身才能真正“坐”在支撑腿上,从则令虚腿变化更灵活,同时掤捋之劲也才真正找到落点。否则全身只能在变动之中找平衡,无法达到“中定”之功。以后当注意,缩胯与直腰结合,才是每一式“中定”之关键,亦是此后变化的发劲之源。

太极拳练习中的“节节贯穿”与“层层松柔”
深圳天才太极院 黄河

前两日练剑时,无意中腰胯微转,此前一直很难发劲的“乌龙摆尾”居然一下劈出了风声——而过去即使用尽全力,也仍然感觉劲“憋”在身体内,根本运不到剑上去。
惊喜之余连日练习,渐渐领悟了劈剑发劲之诀窍,无它,唯松耳。
说松其实也非全部,因为此前也曾刻意在运剑时放松,但那种松实际上是“松空”:里边没有劲,一剑劈落感觉空空荡荡,全无着力之处。
而近日之松,更接近于某种“通”的感觉:腰胯之劲在劈剑之时,由背至肩,再传至肘腕,一个微小的动能在螺旋摆劈的传导过程中,被节节放大,至剑身时变成一股有落点的“整劲”。
那种感受就象甩鞭子的感受,在剑被“甩”出去的同时,在发劲瞬间的微微内收,下劈之劲和回拉之劲平衡,形成准确的“点”攻击——平衡点在手腕则为“点剑”,平衡点在肘部则为劈剑(这一点俺明显没有做到,只是想象中应当如此)。

再由此想到此前一直困扰俺的问题:太极拳理中强调的“节节贯穿”与“层层松柔”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过去的理解中,一直认为“松柔”即是不用力,既然没有力,那么“贯穿”之劲从何而来?而如果要发出“贯穿”之力,那么“层层松柔”的练习又有何意义?
在经历了几年的太极拳练习之后,对于“劲”的产生略有体会(见前文《太极拳练习中的“形”与“劲”》)。其中一个深刻的感受是,随着发劲模式从原来的“手臂劲”变成“肩背劲”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普通人的发力模式是“努劲”而不是“发劲”。
这种“努劲”模式的一面,其实就是现代生理学中常说的“几头肌几头肌”收缩放松而形成的“用力”;但同时在常人的用力习惯中,由于对“几头肌”本身缺乏意识控制能力,因此往往会形成“局部用力,全身努劲”的发力习惯——那种咬牙切齿、全身紧崩、面红耳赤,最后打出一拳的发力模式,其实就是这种“努劲”。
在这一“努劲”模式下,80%以上的能量其实是浪费在跟发力根本没有关系的肌肉群紧张之中,而这些无效的肌肉群紧张,又反过来干扰甚至阻碍了有效发力肌肉群的效率。
而在太极拳练习中所追求的“层层松柔”,首先就是要把运动中不必要的非相关肌肉群放松下来,从意识上和本能上让每一招势中所动用到的肌肉群和无关肌肉群“隔离”,并尽量减少无关肌肉群的紧张消耗。
这种“能量隔离”,恰恰需要高度的意识放松状态:运动中用到的肌肉群,你不想它自然也会绷紧发力;而与动作无关的肌肉群,恰恰是因为“想得太多”(甚至下意识紧张)而陷入“努劲”状态。
从这个意义而言,太极拳所强调的“层层松柔”,就是为了在意识放松的状态下,通过反复的套路和招式训练,形成一套与普通人用力习惯不同的运动神经反馈模式:这也就是太极拳家们常说的“换劲”过程:把原来“努劲”的动作本能,改变为“松沉虚灵”的运劲模式。

只有在“层层松柔”初具基础之后,才能谈得上“节节贯穿”的练习。一个一动则全身努劲的练习者,在传统说法中就叫“三节不明、虚实不清”,远远谈不上什么运劲的技巧。
而在初具松柔(尤其是意识放松)基础后,“节节贯穿”的要旨,在于通过人体筋键和关节的微妙调整,为新的发劲模式建立身体结构基础。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在长期的“努劲”发力习惯下,人体原有的关节和筋键并不适合“太极劲”的发力与传导。而太极拳的套路和基本功练习,正是在长期训练过程上,点点滴滴改变身体结构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初学时不容易感受到,只有在积累到一定时间后,身体结构才会出现明显的“质变”:这一阶段在传统训练中被称为“抻筋拨骨”,在此阶段的练习过程中,练习者能明显听见各关节骨胳的脆响,而随着各个关节的陆续“打通”,其劲力运用会出现明显变化,从过去的“胳膊劲”变成“肩背劲”,再到“丹田劲”。
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上半身肩关节最难“通”;下半身则早期是胯,后期是踝——直到不久前俺才开始听见踝骨脆响,而一旦打通之后,整个下盘劲则可直落涌泉,不象以前老憋在腿上。
只有在三节之劲打通之后,才谈得以“以丹田为核心”的整劲训练,以及“节节贯穿”的发劲模式,此是后话不提。

10月28日

周末朱天才大师来,谈了站桩等问题,说站桩是极高级的功法,但“有功没有术”。与拳友推手多时,感觉捋劲总是不足,容易被逼死;小李说是因为上下两截劲未能连成一气,与保林师推手时,明显感觉到他的捋劲中带横劲,很容易就被侧拉出去。此两点(两截劲合一、捋中带横劲)在练习时须多加体会。
另说到练拳时手掌方向,“竖掌为松,翻掌为用”。早起练老架一路三趟,此前一直忘了右蹬一根和旋风腿两式,此次才补上。另练拳时对“身弓”略加留意,发现许多招式里可以用到,如斜行前的拨掌,实际上就是身弓所支撑。拳理中所谓“一身备五弓”,其背后还有身弓、手弓与腿弓之间的配合问题。
五弓之间分合各有奥妙,此前只注意手弓,对身弓与足弓注意不够,此后练习时,每一式中皆须找到五弓力点与衔接之处,此或即拳理中所强调的“转关过脉”之处。另外在练习时常有“不得劲”而划过之处,皆为瘪劲,须从五弓配合的角度考虑对拉与膨圆之劲。周末有问“抻筋拔骨”,现知拔开后才有“弓”可言。

11月5日

早起练缠丝功、老架一路、右四式十三式、剑两趟(左手剑一趟),以简化四十化式结束,共计约两小时。从上周末到公园练习时,即感觉肩部放松后劲达梢节的气感增加,练习后双掌发热发烫,此后两日练习中依旧有感觉,而且在练缠丝功时明显感觉到身弓整劲,不象过去分为上下两截。
今早练习时忽有新的感受:那就是胸腰开合是把上下两截劲合为一体的关键。而要达到胸腰开合之境,首先要尾椎松开、脊椎涌动,才能自然感受到,否则强做开合状,依然是“形似劲不至”。胸腰开合幅度不大,但却是劲力上下传导的关键:上引肩肘手、下引胯膝踝,上下两截劲由此形成一个整劲。
如懒扎衣一式中,右腿蹬劲由足至胯,此时若无胸腰开合,只能依肩肘拉动上身右转掤出,腿上之劲实际上被别在腰胯之间;而一旦胸腰开合之劲出,右腿蹬时肩肘放松,全凭胸腰带动合于丹田,并在外形成左合之势;蓄势已足,即以丹田运转,命门后拉下沉与肩肘前开上掤之劲形成一个“丹田开劲”,此为中定; 中定不停继续右掤,同时左足蹬劲,以胸腰引动形成右发之势,再沉肘按掌回身成定势。此前曾见拳理中言,“若有不得机得势处,须从腰胯求之”。此际想来,正是指此胸腰开合间的“转关过脉”之关窍。此后练习中,当细细体味,务求每一招势,均能以胸腰开合融合上下两截之劲。

11月18日

早起练左右四式十三式、剑两趟、老架一路、左手剑及四十二式。近日练习劲沉足底的感觉明显,左右两腿内侧似有筋络拉抻之感,查经络图后发现符合足少阴肾经的路线,而涌泉穴正是肾经起点。同时发劲有足起腰催梢发的整劲感,但仍不明显。此后练习中劲力线路仍须仔细体会。
练拳后略试抱桩,轻易站出四平桩,但气感和体感仍不明显,以后或可抽时间练练抱桩。前期足背处骨节错痛感渐消,似乎此前不是姿势错误,而是关节筋键未拉开所致。而在劲沉足底后,震脚发劲时无须努力,足底即可震出较大响声,似乎亦是劲沉足底之兆;此前看陈小旺推手,自言足如树根深入地底,渐有所感。

12月16日

太极觅劲:从手足到胸腰
深圳天才太极院 黄河

早起练拳后,无意中拿立桩试手,略试两下直拳,突然感觉“打实”了。
此前打桩,无论是摆拳还是直拳,虽然打得砰砰作响,但明显感觉是打空——只是拳头碰到桩身,而所发之劲却没有传到力点,似乎在到达接触点之前便消失了。而打到桩身后,其反震之劲甚至令手腕疼痛。
而此次出拳,本无意发劲,只是胸腹间略转甩出拳头,却意外地感觉劲道透拳而出,此前无论打得怎样呯呯作响,均纹丝不动的桩身也应手摇摆。同时之前一直心有余悸的反震感消失,似乎整个拳劲被“打进”桩身去了——此前一直对拳家所言“打透”之劲不知所云,此刻突然明白,这就是所谓的“打透”。

意外之下左试右试,摆拳直拳,上劈下撩,虽然仍有很多劲发不出、打不实,但明显跟过去次次打空的感觉大不相同。
回顾这一阶段练拳体会,大约两月前朱天才大师来深,师兄弟们聚会时互相推手较劲,明显感觉自己在捋化时丢了掤劲,被人一推即退。
有师兄指点,由于俺推手时“上下两截劲未能连成一气”,无法用腰弓接住对方之劲,化不干净对方来劲,才会被一按即出。
此后每日练习时反复琢磨“两截劲”如何连成一气,半月余后突然有新的感受:上下两截劲合为一体的关键正在于“胸腰运化”。
此前练拳中已有体会,即手上之劲如何从“胳膊劲”渐渐转化为“肩背劲”,但至此之后劲力即无法再往下走,上截劲始终维持在“肩背劲”的状态;而在下半身练习中,腿部缠丝和腰胯开合虽然渐渐成形,但却依然只是起到支撑作用,无法与上截劲形成完整的螺旋与劲力传导——而胸腰运化正是把这两截螺旋劲连为一个整体的关键!

尽管道理并不复杂,而诸多拳理和师傅讲授时,也反复强调胸腰运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在上下螺旋未能成形之前,包括我在内的初学者对这一紧要关窍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从我自己的练习体会而言,这一方面是因为手足之劲未成,要形成真正的胸腰开合基本不可能:在老师指点和强调下,刻意含含胸,提提背,那叫“造型”,盖因其中不可能有劲;只有在肩胯之劲通后,再加反复体会练习,才知手足之劲如水,而胸腰运化如渠:水不到渠难成。
胸腰运化(或曰胸腰折叠、胸腰开合)的前提在于以脊椎为核心的胸腰关节能够松开,这也是太极拳练习入门时即强调“悬顶沉胯”,上下拉开的关键原因。在早期练习中,由于上下关节筋键未拉开,手足之劲未形成,因此所谓胸腰拉伸只是意念而已。

而在手足之劲渐成形,胸腰松开的第一个征兆,在我自己的练习感受中就是尾椎酸胀,延续一段时间后,脊椎关节开始脆响:某次练拳时做到懒扎衣,突然听到整条脊椎关节一阵脆响,把俺自己也吓了一跳。
在此之后,渐渐感觉到在某些招式练习时,由腿上推动之劲到了腰胯后,能够在腰腹的放松微转之下,顺序传导至一侧肩背,再传至肘手,形成一条完整的劲力路线。
在这一过程中,胸腰的转动变化,及其与“手弓”、“足弓”之间的开合关系,远比自己此前所理解的微妙复杂。由于功夫尚浅,这些开合体会只能在少数招式中感受到,更多时候依然是靠上下两截分别拖动的身体变化。
此次突然感觉“打实”之后,又多次尝试,但渐渐感觉肩关节依然没有松透,打着打着又变成了“肩背劲”,而不是从足底传上来的整劲。
拳理有云,“松得够,才能打得透”,或亦此意乎?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