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
12月30至1月1日参加张志俊新架培训班。
正如他在班上所言,教的虽是新架第五段套路,但实际上讲的还是“梢节领劲,两头卷曲”这一宗旨在拳架中的具体应用。
其间与东阳推手,忽然发现自己左肘定位依然飘浮,导致整个上部劲力框架不整,亦常失膨胀之感,下一段当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另周末去公园练刀时,忽然发现此前大刀练习对右手肘定位及松沉极有帮助,而在尝试练习反打大刀时,立即便感受到初练刀时的右手飘浮之感。看来反打大刀当为左肘定位练习的最佳手段与测试工具,什么时候左手能够象右手一样轻松控制刀头运转,即为左手肘定位成功之时。
另左足旧患渐愈,足踝当为下一段练习重点。此前与小平、小胖比赛垫脚走路后,觉得足踝酸胀,似乎也是日常练习足踝的办法之一。
近一阶段感觉整个劲力框架基本成形,此后阶段练习或属拾遗补缺式的结构完善,以及梢节抻展等早期未练到的部位强化。
且练上一段时间,看看还有何新的变化。
2月3日 新笔记
微博基本不用了,练拳笔记也改在这儿(印象笔记)好了。
近日腰胯、脚踝、底等处骨鸣甚密,新一轮筋骨调整依然在进行中。
左肘上抬的问题,近期以左手刀练习慢慢解决。
昨天震脚时,忽然用力过度,右足内侧底剧痛,似乎骨头受伤,以后震脚要小心。
胯处劲仍在下落,从腰下部渐至大腿,且今日腿根深处亦有骨鸣,似乎内部大转子骨节渐渐松开。
前两日推后,感觉劲力又有所变化,左捋右挤劲力清晰,干脆地将对方发出,看来这一阶段练习还是有效果。
2月8日 劲力下沉
近日上班后,没有太多时间记录练拳感受,但感觉进展变化依然极为明显。
最大变化在于髋关节松开(火辣疼痛)后,整个劲力中心点从腰胯处下沉数分,至胯与大腿根交界处的前部胯窝。
此后足踝筋骨密集调整,大腿、小腿肌腱也出现拉抻感(骨鸣)。
套路走劲时形成两个劲力结构:以大椎和肩胛支撑的上部劲力(至指掌),以及以胯窝、腿根为支撑的下部劲力(至足趾)。
两处劲力均可抻展极开而仍有掤劲,而在发劲时以命门-丹田为滚轴形成转换,并在上下两弓(臂弓、腿弓)处以节节分离方式,形成新的滚动缠丝结构。
日前看《脑的进化》一书中,提及人体运动调制系统,原来身轴与近端肢体运动系统系由脊髓-小脑神经系统控制,而远端肢体运动调制则来自另一套高级脑中枢(尤其是运动皮层)。
由此推断,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技巧型运动,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受大脑中的高级运动中枢及运动皮层所支配,因此其控制模式或许正在于“有意无意之间”:“有意”在于其大脑意识功能;而“无意”则是指其不同于语言计算等纯意识操控,而是“半自动反应”。
前人所言“以意领手”奥妙即在于此:由于手、足远端肢体依赖意识控制“启动”,因此在套路练习或推手较技中,“专注意领”是关键信号,而一旦手足动作开始,身轴及近端肢体(肩臂腰胯腿)便在长期练习所形成的“下意识反应”中,迅速与手足形成蓄、化、发力结构。
而太极拳理中所谓“听劲”,其实正是书中所提菲利普斯(1969)研究所提出的现象:来自肌梭的神经传入“上传至脑”,而参与高级伺服控制的功能。
传统太极拳家们完全不懂神经传导理论,也没有现代科学仪器测试,却在拳理中提出了极为符合现代人体学研究的练习模式,实在不能不说是“体察式学习”的一个奇迹!
3月24日 易筋易骨
尾椎与髂部真正拉开后,才进入下盘劲力调整阶段。
足踝、底侧骨鸣不断,细部筋结与韧带渐渐拉开,套路走劲时能感觉到“从梢到梢”,由指尖(偶尔,大部份还是掌根)到足趾的完整劲力线路。
大腿内侧大转子处继续拉抻活动,腿部骨鸣集中在膝部内侧,渐有淤青浮出,应是此处长期堵塞之筋络渐通迹象;
缠丝练习时上动渐弱,过去左右拨拉感觉减小,变成左右手开合沉降的相对运动,令人顿生“权衡轻重”之感,同时劲力由腰胯下沉至足底,左右旋转时以双胯撑松带动,由此形成新的螺旋缠丝劲路;
左手在反练大刀后,肘部关节渐渐固定,并以肘为圆心,形成手部螺旋,再与腰胯螺旋组合形成新劲力模式,在此劲力模式下,以前由肩背拉动的旋转,变成以丹田以下胯部撑松为核心:手上接劲后上部只略为开合升降,而以胯部为支撑形成整体接劲旋转,下盘稳固的同时,形成强大的采挒合劲;
另腿部筋骨深处酸胀不已,似乎已进入腿部“易筋”阶段,足踝、足底侧与胯根、大腿均深度受力,筋骨压缩与拉抻之力远超前期练习时,进退走劲时,足部角度影响日渐重要,合理的足部角度所形成的合力,才能把上部劲力顺腰胯大腿沉至足底,并令上盘松开旋转灵活。
手部其实另有一个劲力结构,以相对指尖(如大指至小指)形成弓形,并在旋转与撑松运动下形成某种“穹顶结构”,以掌背为拱顶,指类为领劲转换支撑,在接劲瞬间形成接触部“顺势”,并将对方背势来劲引向化发方向。
下一段仍须将新架学完,然后继续巩固易筋,看看新的身体变化与感受什么时候到来。
4月2日 左足渐实
近日练拳时,开始渐渐感觉到左足底踏实,以及足底支撑全身劲力转换。
自前年8月底练刀扭伤足踝,至此已近两年矣;而距刚练太极时无法控制左倾,到发现原来是左足踝底关节错位,则已近10年时间了。
左足底涌泉处时有紧绷牵拉感,似乎仍有相关筋腱未抻开,同时足前外侧有阻滞感,足踝内侧有酸胀感,并上延至膝内侧及大腿、胯根处,似乎此处有一段经络长期未用之下陷于萎缩,直到此次调整后,足内侧成为劲力支撑点,才重新被拉抻和恢复功能。
足底撑住劲后,便发现其实腰胯转换的支撑点并非过去所以为的中间滑动一种;其实更实在的劲力转换,是在上身以侧坐胯方式将重心垂直落于足底,并以胯侧大转子为杠杆支点,形成上部梢节(指撑)接住来劲,下部足底支撑直达腰胯,上下合力形成接劲后的弓形引化与转换之力。
至此亦更深一层理解“双重则滞”之理,双重即上部劲力分落两足底,一旦外力转换,由于双足底锁定效应,难以即时应化;而单重之时,由于上身劲力以一侧胯根为支点落于单侧足底,一逢外力即可如门轴般以另一足转动形成化劲之势;
但要形成此单轴转换模式,关键在于一侧足底至腰胯要有内撑外裹之劲所形成的拧转,从而保持单侧劲力不至外泄。这方面还有诸多需深入体悟之处,回头练习时可细细体会。
4月20日 劲沉足底
感觉脚踝终于松开,定势转换时开始有劲沉足底的感觉。
跟此前节节松开感觉相似,踝关节韧带拉开后仍未稳固,因此劲力下沉足底时仍需留意,慢慢用意将劲力沉下,并与上部形成稳定结构。
这似乎正是太极拳理中“意领”之关键所在,当劲力通达至此前未至之节时,筋骨虽已抻开,但却未形成稳定的间架结构,因此需慢动加意领,直至抻开筋骨巩固,并形成稳定结构后,方可“意到劲到”,随时形成稳定的攻守间架结构。
左足底涌泉附近仍时有紧绷感,此处仍有部分细小韧带未拉开,彻底拉开圆活后,走劲时应该可以足底各处灵活转换,并随着形成稳定间架。
至此太极“内气”之理可说已经基本清楚,其实质并非呼吸之气,而是走劲时身体各处的内部感受与反应,类似生物电反馈。只因这种“内感”与常规外部感受不同,而更接近体验呼吸时的身体感受,因此被前人当成“气”之一种。其实质或可视为“内部能量流动时的体内信息反馈”系统。
而内气深浅亦无关呼吸事,实际上是筋骨坚固程度与间架结构传力模式共同构成:当间架结构合理时,可承受并传导巨力;但由于各处筋骨坚固程度不同(内滞),由此形成人体“木桶”的劲力短板,并决定了“内力”大小程度。
5月10日 新阶段
足踝调整渐到位,泡澡时发现足跟筋腱粗了不少。
尾椎与骨盆连接处原有两条韧带或筋腱,前期感觉酸软,渐渐适应后,上下两截劲终于渐成一体。
两膝内外侧似有小筋,单腿支撑转换时感觉酸软,似乎仍有待锻炼。
新架套路练习时膝、踝及小腿内侧骨鸣,应是仍在调整阶段。左足内侧开始渐渐受力,但力大时仍偏外侧,左踝外侧偶有拉筋感。
指掌关节骨鸣不断,渐有成劲力框架之感,但指尖引劲仍有松懈感,似乎劲力只达指根第一关节,还有两个关节未成劲体,下一阶段须留指尖引动。
足底开合尚不明显,劲力只达足根,足底处仍须留意,从拳理看最终应练至足趾如手指般形成劲达梢节的开合框架。
两胯内侧大筋渐拉开,外侧大转子处有支撑感;但上下走劲时仍有偏倚之感,似乎在拉抻筋腱后,仍须回正(接骨斗榫),最终形成关节有弹性的上下直通之劲。
前一段突觉胸口(檀中)发闷,练觉时有耳内充气之感,调整姿势(竖颈、含胸)渐恢复正常,看来劲力已落至中丹田处,须时时注意含胸拔背悬顶要诀,避免气滞出事。
7月9日 继续调整
近日练拳时,左足踝、底骨鸣较密,似乎仍在筋骨调整阶段。
命门处筋力渐足,前期酸软感消失,髋胯部旋转渐能将上下连为一气,整劲感觉与之前颇有变化。
足踝处筋骨松开后,走架时渐有力沉足底之感,同时小腿部筋骨亦多番调整,左踝外侧旧伤处近期除偶尔牵痛感外,已有较大恢复。
但足底运劲仍感觉不够灵敏,走架时前后侧足底劲力不清,常需在定势时撑松调整足底位置,未来仍需仔细打磨。
上部劲力框架渐成,与老汤推手时可轻易化解其来劲,并在慢动作中找到劲力变化细节。
定步四正手感觉劲力渐熟,但顺步与活步推手仍未熟练,推手中仍有“打滑混过”之感,回头要跟老汤放慢节奏,一个一个细节摸清各式劲力走向与变化。
套路练习时手部(虎口、指掌)骨鸣较密,能明显感觉到手部整劲有“缺”,未能形成足够灵活坚韧的拱形结构,劲力似乎渐至第二指节,指尖仍然劲感不明显,控制不灵活。
足部底侧有开合撑松感,但足趾与前足掌依然不受控制,看来须待整个足踝底调整完成后,才能进入前足掌与足趾部份的劲力调整。
尾椎松脱又进一层,近日可深蹲转换重心,同时在套路练习中,“坐胯”的感觉日渐清晰。
或因多年偏侧关系,左腿独立转换时,仍有外偏感;左腿内侧筋骨近日骨鸣甚大,似乎进入密集调整,同时左内踝处脱皮换劲,骨鸣较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两大腿根筋腱拉开后,腰胯旋转发力时,臀部不再简单下沉,而是自然形成“提肛收胯”反应。
此处劲力变化对体形影响颇大,以前多年练拳形成的“大屁股”,在新的发劲模式下,迅速改变臀部形态,变成正常甚紧凑型屁股,而练拳后也发现腰臀部大量出汗,似乎此处运动量较以前大幅提升。
7月17日 拳分体用
近日练拳时,左足处筋骨丝缕撑开,其感受与右足练习大不相同。忽悟大病之人对生命体悟更为深刻细密正是此理。
另翻阅《论语别裁》数则,一日忽明信息、知识与智慧之别,零散消息数据即为信息,亦如粗矿不堪用;至学力所至,所获信息结构化后即为知识,有逻辑有体系能自洽的信息系统即为知识;学而时习(用)之,待到所学知识能起用后,方为智慧,能用(与外界互动)的知识才叫智慧。
同理,散乱气力名之曰力,虽有而难堪大用;在多年训练后形成的结构化之力即为劲,劲为力之“体”;而再通过推手等实践后所能合理运用之“劲”,方为“招势”,“招”为劲之用。
而求学亦如学拳,先求初级之“体”,待体成而起用后,方渐体悟下层之“体”;层层结构累积上去,终成功夫气象。
知此则明拳理所言“不可跃等”,即体用渐增之常理;竞技比赛中或可跃等而用,然终非自己真实所得,恰如禅宗开悟,“待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过”。
7月23日 规矩
在网上看到陈中华推手视频,颇为精彩,再查才发现他亦是洪均生传人,上孔夫子旧书网淘到他2015年合写的《规矩》一书,初读数章感觉不错。
开篇数章谈及腿部尺度,强调前人所言“膝不过脚尖”有误,真正为了保护膝盖,应该做到“膝不过踝”,方可在大运动量情况下,不致长期磨损而晚年病足。
早起练拳时略为一试,发现有难度,膝关节本为前后活动关节,如前不过踝则几乎没有转换之力,或是现阶段功夫未到,且再练一段试试。
另一个重点却颇有感觉,那就是缩胯。此前胯部未松开,劲力下沉时只能直达膝盖,导致膝盖常常过足尖。近期胯部松来后,练拳时略带意缩胯,乃可做到膝部以下垂直,并有坐胯之感。
但左足旧伤未愈,因此缩胯时总须时时着意,不似右胯已可做到“无意而成”,且左踝内则、左膝内侧仍有拉筋感,左足背亦有筋骨调整感,看来左足部份关隘仍须时日方可调整到位。
陈多处谈到旧伤影响,似乎他早年运动时也曾受伤,因此对相关调整保护特别着意,自己亦须小心,勿冲动拉扯致使韧带筋骨出现不可恢复之伤痛。
太极拳练到深处确实越来越象“精密仪器”,常人感觉影响不大之小伤小错,往往便是功力再上一层时难破之障,须时时在意。
另书中谈及“松紧”之度,表示“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把握尺度,应是维持劲力结构不变形的最小紧张程度,极精辟。
局部练习(如指掌)时虽然要有“紧而又紧”的长功夫阶段,但放到套路练习中时,局部过紧又会形成影响前后节转换的“僵劲”,因此仍须松紧有度,并时时关照全体,看何处松紧失度并即时调整。
而在推手时,又须在外部来力引致局部紧绷(掤)的情况下,以“节节松开”之劲,令各处劲力形成可随时转换之“阴阳”,如此方能接得住,捋得开、发得出。
7月24日 缩胯
昨日下午写稿倦后,翻阅《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颇有所得乃略抄数段,未来一段时间亦可再抄些内容。
书中洪均生提到长强穴外翻的要求,早起练拳时略试,忽然发觉这恰是缩胯到位的关窍。
此前缩胯时,意在两大腿内侧胯根,但总有强拉之感,每每忽略此节时,胯根便回弹。但长强穴略翻之下,胯根处却无须着意而自缩,且整个身架顿时更加稳固灵活。
近日练到双胯内外侧处,正可着意感觉与调整长强外翻之尺度,待到练习时无意为之,“不翻而翻”,或可过此关隘鸟。
另洪架缠丝时,外转处肘要求贴肋,与张志俊两肘外乍之要求似略有差异,练习时须体会两者效果如何。
7月29日 新规矩
自从尝试长强穴外翻找到缩胯劲感后,最近数日练习均以此为核心,手部缠丝作为练习焦点告一段落。
在劲力框架成形后,便进入打磨阶段。在此阶段应每次只注重一个要点,并在练习中将其融入整个套路,直至一动便能按照要点运作方可。
长强穴略外番后,意念感觉尾椎小骨从蜷曲状伸展开指向身后,仿佛袋鼠尾巴支撑于地,与双脚形成三角支撑。同时上部伸展开,下颌自动微抬,目光从过去只能注视身前地上,变为平视对方,上身转化更加灵活。
同时左踝内侧(然谷至照海间)忽觉松开,随即劲力延伸到大趾下侧,足底、背骨鸣声出,开始进入整个足部筋骨调整阶段。左踝外侧旧伤处偶有牵拉感,有待进一步调整到位。
另练习时左右髋胯均为吃力走劲处,套路练完臀部与命门间大量出汗,似乎此处吃劲甚深。
左膝内侧仍有酸软感,此处筋骨仍有待加强。
缠丝练习时,肘部外撑只凭小臂划圈,与双胯撑松渐有合住劲之感。
此前看洪均生拳法中金刚捣硾一式,每一动功防意义明确后,手足方位渐有调整。下一段可将其拳谱中各式每动攻防含义抄出,反复揣摩调整动作。
南怀谨谈佛法修习时,提到禅宗修习悟后方可得“无师智”,所谓“无师智”应该就是整个理念通畅后,即可“应景生解”,面对种种现实场景直接找到应对之解,可谓“以现实为师”,太极拳练习亦当如此。
7月31日 填胯
昨晚随手翻阅陈中华《规矩》,看到其中论“填胯”数节,忽然发现自己以前所说的“缩胯”其实正是“填胯”。
之所以“缩胯”不够准确,乃因脊椎松开之前,容易俯身撅臀,如用“缩胯”更易造成屁股后撅,而“填胯”则是在上身垂直不动的情况下,髋关节后缩“填实”原本被腿内侧大筋撑住的骨盘,形成骨架传力结构。
填胯之不易体会,在于有几个相关部分先要松开,首先是腿内侧大筋松开,方能留出填胯空间;其次足踝、足底须松开,形成足部折叠,否则填胯后反而会形成足底后倾,下盘不稳;最后是膝部关节除形成坚实筋骨结构外,还数处小韧带须拉开,否则会有不时有膝部酸软不受力之感。
我自己因为左踝旧伤的缘故,左腿内侧大筋直到近期才拉开,而在左侧大筋未拉开前,右腿由于对称结构的关系,也迟迟未能找到填胯之感。近日练习时,左踝、足底整体松开后,左腿先找到填胯之感,反而是右腿因为长期练习动作不规范,直到近数日方有胯部折叠之感。
此际体悟,填胯之效类似于“弩上弦,枪上腔”,一旦填实便形成胯、踝两处折叠发劲,以及膝部弹性传劲的“腿弓”结构;整个身体发劲结构,也从原来“腿部支撑,腰胯发劲,手部传导”,变成“腿弓发劲,腰胯调整加减力,手部传导”的整劲结构。
而在此发力结构下,原本因力量不足而常常“被动发劲”辅助的手部,动作渐渐减小,并明显感觉到“丹田定位,肘与胯合”的杠杆合力效果。
下一阶段推手时,可再深入体会这一整劲结构的种种应用感觉。
另陈中华书颇有意思,乃陈中华与孙中华两人合写,风格泾渭分明。陈中华语言颇西化,似与其多年国外教学经历有关;孙中华所谈乃陈氏感悟之“二次感悟”,更接近普通练习者视角。
洪均生书是真正的精粹之作,其感受与点评均为晚年功力圆熟境之语,许多点评对练习阶段不到的初学者容易滑过,但境界提升后又会深有同感。略有遗憾之处在于书中未能详述其功夫不同阶段的拳理体悟与身体感受,因此学习者仍须通过自己摸索找到他“终极体悟”的内涵所在。
下一阶段仍须继续抄写洪架拳谱之应用部分,虽无真实对手试劲,但亦可通过文字描述自行想象相应动作的攻防效果及尺度关系。
一个感觉是洪氏晚年没有功夫相当的对手,以至招式中的许多精巧变化无法展示,此亦“独孤求败”之憾也!
另有一个感觉补充,那就是在左足踝终于接近调整松开之后,劲力开始渐从足跟处延伸至前足掌,练习时足底开合渐有体会,而此时手上劲力也渐由掌部延伸至指根乃至指尖,似乎手足劲力进展亦存在某种“动态同构”,颇有趣。
9月11日 劲力渐整
一顿忙乱中,虽然练拳不辍,但思考和记录较少。
近期主要感受是左腿劲力渐通,左踝、膝内侧骨鸣、酸胀感渐消,加上双胯填实后,腰胯转换感觉跟此前有所不同。
此前转换中虽然也能体会劲往下走,但上部劲力仍以腰脊带动为主;现在双胯内侧大筋松开后,渐渐有上下劲力连通之感。
左足撑时,右肩臂亦有撑实之感;右腿收转时,左侧半身亦有收合之感。
主要筋骨锻炼体现在两腕侧、左踝内侧及左膝内侧,其它部位已近全通。
练劲伸缩亦可不着意某部引动,略起意即相关部分自行形成合力,下一段要在推手里适应新劲,并开始探索攻防用法。
9月23日 散推
周六公园练拳,意外见到王开岭,顺手推了两把。
发现他跟此前一样,四正手刚推两圈,就变成了两手分粘的散推模式,然后很快把我搞掂。
对于散推依然不熟,他所说的招式用法听来似乎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远非短期可学,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练法(梢节领劲)与他的注重中节有本质不同,邯郸学步恐无好处。
四正手变式是合中变分,而散推则是分中求合,其间关窍似仍在尺度之把握,推不过就推不过,正好知道另一种用劲方式可以达到的程度。
此前左踝调整过来后,一直在习惯左侧新劲力模式,忽略了整体劲练习。下一段练拳仍须进入梢节阶段,每一势变皆须留意手指领劲,同时把劲力分合间的攻防含意搞清楚。
有机会可把朱利尧《功夫架》再续练上,作为新架一路的简化版,可随处练习;同时找时间把共均生太极拳用法中的攻防含义抄一遍,作为新架拳理研习参考。
虽然时间不多,但关键在心态调整,把打游戏的时间拿来看“太极拳游戏”,其实一举多得,不妨自今日始。
9月26日 三节
早起练拳时,着意于梢节引动,指掌层层引动之下,练拳感觉突然又有不同。
此前在张志俊处初练时,曾有狂喜之感;但后又因腰胯未松,注意力渐渐转向下盘,直至近日左腿部劲力渐整,加上与王开岭推手失劲,才又回到梢节练习中来。
似乎这也是功力增长过程中的某种“系统循环”:如果把丹田腰胯的“根节”视为劲源(动力系统),则肘膝可视为劲力控制转换的劲轴(控制系统);而指掌足部则是与外部接触反馈消息的劲梢(终端系统),无论是太极拳,还是机械组织,亦或国家运作,都是由这三大系统所共同构成的“开放式复杂系统”。
而所谓的系统升级,其实就是在“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终端系统”之间,循环转化的“升级-适应”过程。以此而论,太极拳练习的体悟之道既不在“中节”或“梢节”,也不在“理”或“气”,而是三个系统之间互相适应,并通过局部突破(技术升级)而带来整体适应性提升。
当在张志俊处对“梢节”劲力有所体悟后,欲再往上升级时便受到“中节劲散”的阻滞,由此不得不重新回头调整中节;而待中节渐整进步乏力之际,再回到梢节练习时又会有一番新的感受。朱天才所谓“一层松柔有一层感受”即此之谓也,其实松柔并非本质,关键在于通过松柔而调整发劲劲力习惯与结构。并通过整体“松柔”而将此新劲力体会渗透融入整体劲力框架内。
10月11日 新感觉
近两天练拳时,忽然有些新的感受。
背部一直觉得没有连上的劲力,随着肩胛活动而渐渐向下延伸,最终跟松开的髋胯关节连上,由此忽然体会到全身骨骼“连起来”了的感觉。
打沙包时明显感觉到,过去从腿脚上行的劲力,到腰胯附近便渐渐消失,然后再从肩脊出生出,形成“两截劲”;而骨头连起来后,能够清晰感觉到腿脚之劲到了腰胯后,与肩脊下延劲力相连,形成了上下连通的整劲,只有在这种整劲下打拳发劲,才能真正体会上“力从足生”的感受。同时由于骨骼相连后,全身传劲结构成形,立刻各处肌肉再松一层;而每招变化之间,内部能够清晰感受到是否形成合理的受力结构,腰胯亦会自动随着手部动作,而形成合力结构。
另外就是髋胯拉开后,感觉练拳时此处又“立起一分”,从而整个上部灵活性与视野再度扩大;
下一段再继续观察……
10月28日 推手
周末跟汤云飞推手,感觉上下劲接上后接手又有不同。
以前推手时无论怎样掤化,总感觉劲在上半身,下部虽有进退却并无上下融合之感,实际上象是两截劲凑在一起共同作用。
而这两天推手时,开始感觉到以“架子”接力之感,接手处虽然仍然是手腕处,但所接之劲却不象过去到了肩部即卡住,变成用肩劲硬顶,而是顺肩关节分由(肩)肋下和背脊两条劲路下行,并在腰胯处与下路劲路融合。
具体而言,背脊处下行劲力直透尾椎,并在尾椎与骨盆松脱开后,形成以脊椎为支撑的上半身劲力框架,并在下部进退转换时,形成相对独立的上身胸腰折叠与脊椎旋转劲力系统。感觉就象海上浮台上的自平衡系统,无论下部升降倾斜,上身始终能够保持松弹挺直。其间关键区别,就在于此前如果走低架仆步时,上身总是被动前倾才能保持平衡,导致上身紧绷再无转换能力;而在劲力接上后,下仆时由于支撑劲轴不再是脊椎,因此可以轻松挺直,并能继续后续转换。
而接上劲的关键则在于另一个劲力支撑系统的形成:由上部肩-肋直接连通髋-胯-腿脚,形成新的双侧骨架支撑系统,从而令原本在骨盆处被迫由脊椎-肩背所承担的受力框架,得以由两侧骨架-肌肉-筋键所承接,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的“三角受力结构”。
在这一“不完整三角受力结构”中,从头颈至尾椎是受力中轴,其隐含垂线如“袋鼠尾巴”在地面形成受力垂线投影;而髋胯关节松开后的双腿外侧,经两肋肌键上延至肩胛处,由肩关节与胛骨开合转换,将手部所接之劲转换为向两侧下直通足底之压力,由此形成太极劲中之“化力结构”;
在这一“复杂劲力系统”结构下,不同受力点受力时,均可以其附近或对侧迅速形成接、化、打的传力结构,最终形成“全身无处不是拳”、“何处接劲何处打”的全方位劲力传导与转换模式,也就是太极拳的高级发劲模式;而在此前的推手训练中,实际上就是在训练双手不同部位相接时,如何以“八法”迅速形成接化反击的劲力结构。而如朱利尧等在训练中所强调的“争力”、“矛盾”,即为形成劲力结构的必要条件与训练模式,以此而言,说太极拳是“矛盾拳”不如说是“结构拳”,盖因矛盾、争力本为劲力结构中的表现之一也。
11月12日 新体悟
近日练拳时,感觉髋胯部又松一分,似乎大腿根部原来是粘在骨盆上,而胯窝处大筋松开后,大腿终于与骨盆松脱开,整个上部因此而真正松立起来了。
在新的松立状态下,臀部兜住上身所接之劲,形成一个“平台”,而原本已松开的丹田腰胯处,渐渐形成一个球形转轴——也就是说,原本依附于腰部和大腿的骨盆与髋关节,在尾椎松脱和腿根大筋松开后,形成某种与上下部相对独立的“自组织结构”,由此形成了新的“三节”。
新的“三节”结构下:上身至命门处为上节,丹田与骨盆形成中节转动轴,而大退以下则为下节;
在三节结构中,上部又以肩胛转换形成“上三节”:手指至肘部为上节;大臂至肩背“黄金三角”(朱利尧)形成转换中节;脊背两肋至命门处成为下节;
相应的下部以膝关节为转换轴形成“下三节”:大腿为上节,膝关节为中节,小腿至足趾为下节;
而依现在练习程度,上三节中的上节又分“三节“:以腕为轴,指掌为上节,小臂为下节;
下三节中的下节同样分“三节”:足踝为轴,小腿为上节,趾掌为下节
如此层层细分,恰好形成一个分形几何结构。而分形结构恰恰是被视为“真正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张志俊所言太极拳结构之美在此找到了真正的本源。
由于太极拳每一个动力“三节”结构中,都是以球形滚轴(腕、肩、丹田、膝、踝)为中心,由此形成了“节节支撑、层层转换”的动力效应,而这一多层多维传动结构中不同动力模块的组合,便形成了太极拳千变万化的招式应对。
以此类推,在太极练习层次中,应当还有一个“指掌三节”:即以指根的灵活关节为轴,指掌分别为上下节的结构,看张志俊推手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妙用(手指一转人便倒地),那应属于高级功法阶段了。
而再往下(手指、足趾)由于都是单向传动关节,不再形成“三节转换”结构,太极拳的劲力分形结构应当就以到指掌结束,而这也是张氏“两头领劲、梢节卷曲”的核心要义所在。
而前人所言“命意源头在腰隙”,以及“有不得机、不得势者,当于腰腿间求之”,其间关于“腰隙”与“腰腿间”的表述,恰恰准确地指出了太极拳劲结构中最大的转换轴——丹田劲所依托的身体结构要求,便是“腰腿间”劲力结构的形成。
只有在上下松脱,形成这一相对独立的劲力转换结构后,练习者的太极拳劲力框架才真正形成,由此进入“懂劲”阶段,在大劲力框架的支撑下,层层打磨不同层面的“三节”劲力。
至此可再回到太极拳理中所谓“练意不练力、练劲不练招”的含义:“练意不练力”要义在于三节转动结构中,一方面要能够以“意领”拉抻关节间隙,从而形成灵活转换的劲力模式,而非靠肌肉锻炼形成的“僵劲”;另一方面则在于这一层层传递的复杂劲力系统控制与转换,不能够靠意识简单控制,而需在长期磨合练习后所形成的“下意识”,与具体攻防中对时机把握的“灵感”相结合,形成“有意无意之间”的接发化打,即所谓“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而所谓“练劲不练招”,并非指无需套路练习,而是指套路练习的真正价值在于找到招式中的劲力结构与变化。高医生说自然门后来仍须创建套路,意义即在于此——没有套路招式做依托,凭空想劲很容易走入歧路,而套路招式则是在长期传承实践中,近乎被自然淘汰留下的有效劲力组合模式,由此也成为太极拳等传统武术理念传承的载体。
对初学者而言,套路练习由于没有劲力依托,实际上只是“画斑马”,并没有任何实际效用。这个阶段也不应该去想象或练习什么攻防,因为想到的全是错的。初学阶段练习真正的价值在于“抻筋骨”,在按照太极拳复杂而别扭的招式比画时,在追求每一个细节准确的过程中,原本僵死的身体结构渐渐被拉抻,到某些局部筋骨拉开后,便逐渐体会到“走劲”的乐趣;
而对于已经跨过“懂劲”门槛的练习者而言,每一个招式实际上就是一组劲力组合,练习者在加入自身的攻防想象后,在招式练习中体会劲力结构的内涵,并推过推手散打等实践机会,找出劲力结构中的原理,由此可以“举一反三”,最终进入”出手成招”的招熟阶段。张志俊、洪均生应该便处于这一阶段的高级状态,至于突破后的“阶级神明”,想来应是在大量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对太极拳劲力原理有了深刻理解和新的体悟,进入“化繁为简”的“合道”境界。
朱利尧自成一路,从“灵活关节”与“固定关节”着眼,推衍出了“三节”结构的动力机制;但似乎还在不断探索阶段,从早期对上部“黄金三角”到近期对腰胯转换研究,渐渐形成以现代体育动力学理解释传统太极拳理的路向,未来大成之际亦颇为可期;至于我自己,大约就是在以“三节”为基础结构的“多层多维动力结构”方向下,继续打磨和寻找自己的理解体系了——跟朱不同的是,我自己的理解体系突破了体育运动框架,实际上是与当代“系统演化”思潮有着某种呼应,且看继续研究下去还会有哪些有意思的发现罢……
11月15日 汗迹
这两天练拳后换衣服时,注意到内裤上的汗迹颇,与此前成片湿透颇有不同:昨天运动量小一些,只有两臀处各有一片;而今天运动量较大,形成了连接腰臀的半月形。
再回顾近日练功感受,忽然意识到这一汗迹形状,恰好意味着骨盆两侧的臀部肌肉开始“做功”,而一旦这两处身体中最强大的肌肉开始发挥功能,整个身体控制性立刻得到明显强化。
11月18日 换劲
周六与老汤推手时,感觉颇为得心应手。虽然亦偶尔被他推动,但架子不丢,因此心态极平和。不像之前被推动后,劲力失控会有恼羞成怒的感觉。
同时劲力变化更加灵活,攻防研究时能够抓住一些细小空档,在变化中找到丢劲顶劲处加以改进。一上午推完后觉得并无不适,但老汤却说肩背酸痛,第二天依然未好,因此停了一天。
这让我想起刚学推手时,被人推到肩酸背痛,几天都缓不过来的感觉。看来在胯根松开后,整个劲力结构又发生了变化,其实可以叫做第二次换劲。
第一次换劲是刚刚感觉到筋骨力时,与未形成筋骨力结构对手推时,可以做到硬劈硬砍,有劲力大增之感,可以说是以“筋骨劲”替换了肌肉力的第一次换劲;
但首次换劲后,真正形成的其实是肩背劲:一方面肩胛部未彻底松开;另一方面因腰胯未松脱,上下劲力未接通,也就是“局部劲”的阶段。
此后数年间,跟朱利尧与张志俊学“黄金三角”(肩背框架)与“梢节领劲”(节节松开),上部肩背劲力结构渐整,并由脊椎及两肋延伸至骨盆尾椎处,进入尾椎松脱阶段。
而在骨盆与尾椎分离的同时,上部大小臂在梢节领(八字圈)练习下,大小臂渐分,同时以腕部为转换的新“三节”结构渐有感觉,指掌骨鸣不断,以腕部为支撑的“四方力”渐显;
而在下部练习中,早年第一大门槛是膝盖关,持续数年终于结构稳固后,开始进入髋胯关节松开阶段;
这一阶段为期甚久,从早期腰部松开的“假松胯”,到后期尾椎松脱后髋关节与骨盆开始活动分离,然后进入腿内侧大筋抽紧的“抻筋”阶段;
在此阶段足踝部才开始真正受力,并因此引发左踝旧伤爆发,从2017年8月底练刀拉伤左踝,至2018年底基本都处于旧伤修复阶段,足踝、足背与底侧发生种种变化,直至今年年初才重新进入练劲状态。
此后大腿根及膝部重新调整,直至近期才真正突破髋骨松脱门槛,进入“填胯”感觉状态。
而只有在真正松脱髋胯后,上下劲力才得以接通,上部接劲能够传入足底;同时练拳时明显感觉到由腿、踝和足底形成稳固的支撑结构。
因此,第二是换劲其实就是拳理所谓由“断劲”向“整劲”的转换,其本质是上下部打通后的整体劲力框架结构成形,因此第二次换劲可以说是“结构劲”。
一旦劲力框架结构形成后,对套路及推手中走劲的理解便发生变化:之前的走劲感觉,是“无根”情况下以局部“整劲”压迫或带动对方劲力变化,本质上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拼力气”,只是因为对手没有形成筋骨劲力模式,因此得以“以力欺人”;
而在劲力框架真正形成后,对走劲的一个明显感觉就是“结构支撑”,无论是自己练习还是推手时,都明显感觉到劲路必须在劲力框架的“结构传力”线上运行,才能真正做到“以逸待劳”,并利用不同的支撑转换点(腕、肘、肩、胯)改变对方劲路与落点,从而形成“人背我顺”之势;
练拳时亦是如此,一旦在走架过程中感觉到劲力“出圈”,而又没有对拉、开合等平衡“争力”时,传劲结构便被破坏,自己也感觉重心垂线脱离两足底间,变成了“无根劲”。
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走劲和接劲的动态阶段,重心垂线可在两腿间变换,但在真正的发劲转换一刹那,整个劲力线一定是落在支撑腿上;转换瞬间过后,随着步法和身法变化,重心再度回到两足底间“应机而变”的状态。
之前看洪架多有不明,觉得洪均生双手常常贴身变化,感觉“缩手缩脚”没有大师风范;但劲力框架一旦形成,便立刻体会到其“缩手”之处,正与对方来劲形成合力,而合力垂线正在足底,顿时理解其中化、发、打、拿之攻防内涵。
拳理中所谓“初学时力求开展,功深后渐渐紧凑”,其实正是不同劲力阶段的练习要点:由力变劲的早期换劲阶段,由于各关节韧带未拉开,因此必须以“大开大合”来建立身体平衡感,并拉抻筋腱;而在由“断劲”到“整劲”的换劲阶段,发力结构由“筋骨伸缩”变成“结构支撑”,因此必须做到“节节支撑”,拳式外形也因此而变得紧凑。
在此阶段的练习关键,应该就是把前期已经拉抻的筋骨关节,通过套路与推手练习纳入劲力框架结构内,在每一招、每一动中,都要能清晰体会到由梢节(接劲处)至足底各个“三节”系统内,固定关节支撑接劲,与灵活关节转换变劲的“节节支撑”之感;待这一劲力系统真正练至“无意而发”时,方可称为真正“懂劲”:这种“懂劲”是“身懂”而非“脑懂”。
同时在这一阶段也是“梢节练劲”的过程:从指尖到足趾,劲力如能做到“从梢到梢”,其实就意味着在包含着多重杠杆系统的整劲框架里,杠杆力臂的不断延伸;而随着力臂伸展和手腕、足踝“梢三节”的结构力更加稳固,与未练梢节劲的对手相比,相当于多出一个接劲转换的“三节”系统,其灵活度与控制力自然更高一层。
11月27日 破三关与大循环
数日前大病一场,本觉得是自己没注意,但再想想似乎又跟练功进程有关:几周前足底涌泉出现水泡,顺手剥开后便开始不舒服,吃了一天头孢症状消失后也没注意,结果去深大讲座回来后疲劳加上喝了两杯红酒,一下便爆发开了。
连吃数日头孢后再度恢复,同时有个奇怪的小症状,便是头顶百会处似乎有脓包脱皮,心里自嘲正应了那句老话:头顶生疮,足底流脓。前日开始又觉得颈脊处疼痛,今早练习时刻意悬顶拉抻后,感觉又恢复正常了。
佛家修炼所谓“破三关”,系指命门、大椎与百会处,功夫练到时会有“气冲破关”之感,百会气冲之前已有感觉,但大椎却是近期才有感受。所谓“破关”,按练拳体会并非所谓“气冲”,而是劲力理顺后在关穴处形成劲力连通的连接点,三关冲破即可进入三禅境界,亦聊备一说耳。
同时三关皆为上半身,而到髋胯拉开后,下半身劲通乃形成由头顶至足底的“劲力大循环”,且由各三节构成“节节支撑”之劲力结构,这就属于太极拳特有的身体感受了。
一个并不成熟的猜测是:身体各关节骨缝处长期淤积病灶(寒热毒),在练习至某阶段时,气血流注于此前未能进入的关节韧带等处,将旧伤病灶陆续逼出,导致阶段性的“冲关”症状发作,而待功夫纯厚之际,全身气血无不流畅,于是形成所谓“纯阳之体”,亦可不再受旧伤患所累。
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的:在全身整劲通透之前,血液其实依然流注全身,但由于“断劲”或“气不到”的缘故,血液流注只能靠心脏泵压,大量毛细血管由于肌肉与筋骨僵化,并未得到充足血流带来的新陈代谢;而在劲通之后,由于每一局部筋骨与经络均在练功时出现有序张缩,由此形成不同于心脏泵压的“体压”,带动毛细血管循环加快,且新陈代谢更加顺畅,并改善体质。
一个可证现象是,随着手指与足底劲力渐通,多年不愈的手指皮癣已近彻底消失,而足趾处癣迹亦在蜕皮恢复中,如果足癣能彻底消失,便可证此前多年不愈正跟气血不通有关。
12月2日 纵(直)劲
周末带了大刀去公园练习,感觉每经过一段时间拉抻筋骨后,通过大刀等重器械“压压身”,更能够将拉开的关节韧带提升韧性,形成既紧凑又灵活的关节承力转换(转关)。
腿部支撑结构形成后,大刀练习时压力大部份可下沉至足底,由此足部筋骨拉抻感更加明显,在练习二路玉女穿梭和倒骑龙时,一直发不出来的前纵劲突然有了感觉。
原来前纵劲(直劲)基本上不是上部发劲,而是由足前掌下撑后,以踝、膝、胯折叠撑直所形成的“三折劲”,此前因为胯根未松开,纵向弹簧劲结构未成形,因此试图发劲时总是左偏右倚,不能形成节节传递的直劲。
而在腿部三折结构形成后,发劲时自然有束肋之感,腿部发劲至骨盆支撑点,然后上身左右合劲成直线,再向前纵出,至落劲发力点时,重心落在前足掌处,整个身体利用惯性靠向对方,同时双掌依托上部“黄金三角”如冲锤前撞,发劲瞬间手腕转换贴实劲点,形成瞬间穿透性冲击。
这个劲力结构此前从未体会过,下一段练习时当细细体会打磨。
12月19日
左足底外侧层层蜕皮,练拳时渐有劲通足前掌之感。
上周公园练拳时,看见老婆练24式海底针实在不象样,随手给她比划了一下,表示海底针的功能是解脱后撑打。
此前不知是否看过相关解释,但一比划即理解了海底针双手部位与发劲,让老婆试了试,她居然也能用,然后兴奋了好一阵。
忽然意识到随着太极拳练习渐入整劲阶段,对于套路招式似乎已经无须再去看各家解说,随手比划便能体会到其中的攻防效果。
似乎这也是之前抄洪架拳谱与看朱利尧功夫架均没有太大兴趣的缘故:因为我有了自己的“劲之体”,随即便能按照“体逻辑”推演出相关架势的“劲之用”。
恰如禅宗六祖虽不识字,但听人念诵《金刚经》便能敷衍解说。乍听似乎神奇,再想不过是其多年修炼中,已深体佛家之宗旨(心劲),待听经(套路)时,自然可随口解说其义。
其他学科学习也正在于此,如语文之诵读仿写、数学之习题练习,均不是为了为了抄书与做题本身,而是要在题目练习过程中,体会语言与数字内部的结构逻辑,最终将其化为自身知识架构的一部份。
而一旦“得其体”,其后再遇新境况,自然可以演化出“即其用”。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即各由入门之径,而学至化境后,其所谓“专业逻辑”自然消解,变成自身知识体系“通用逻辑”的一部份。近日观政经形势之变,虽然并未细推,但粗判之下亦与经济学大家们判断相符,即此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