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之争背后的新能源博弈

南方周末记者黄河发自深圳、广州、东莞  (发表稿

(记者原稿,发表稿见链接)

颠覆式的技术创新、跨界式的产业聚合、从“农耕”到“工厂”形态的产业转型:在一家引发巨大争议的企业估值分歧背后,中国新能源产业或许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源格局之变……

股权转让引发的质疑

2014年7月11日,上市公司西藏矿业(000762)公告表示,接到公司控股股东西藏自治区矿业发展总公司(下称“矿业总公司”)通知,矿业总公司将通过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下称“西南联交所”)向锂业上市公司挂牌转让所持有的西藏扎布耶20%股权。

西藏矿业自身则早在4月29日便宣布因“重大资产重组”而停牌至今,作为持有西藏扎布耶50.72%股权的控股股东,此时宣布母公司的相关股权转让,不免令投资者联想到上市公司迟迟未曾公布的资产重组计划。

作为持有西藏矿业近1800万股的第二大股东杭州华泰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泰信”)就是这样认为的。

对于矿业总公司的此次股权转让,华泰信法律顾问夏德忠向记者表示深感“吃惊与不满”。他表示早在股改期间便巨资入股西藏矿业的华泰信,看中的正是其属下以西藏扎布耶盐湖为核心的锂业业务。

据负责西藏矿业投资的华泰信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在参股西藏矿业之前,他们便对上市公司的业务结构进行了详尽分析,并认为西藏矿业目前最大的业务铬铁矿开采“就是块吃饭的资源”,很难为公司发展带来新的飞跃。

与此同时,西藏矿业控股的子公司西藏扎布耶,拥有锂资源储量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而且资源品位极高的扎布耶盐湖,在新能源产业即将引发锂资源需求的爆发性增长之际,其未来的市场价值难以估算。

在这一投资结构分析下,西藏扎布耶成了华泰信参股西藏矿业后,耐心持股多年所期待的“黑马”——但眼见锂资源的市场需求即将爆发之际,却获悉矿业总公司将转让相关股权给潜在竞争对手(其他锂业上市公司),令其不由得气急交加。

夏德忠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华泰信认为此次股权转让严重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将以股东名义向西藏矿业提出议案,要求上市公司行使优先收购权收购母公司所转让的20%股权。

“我们认为在锂资源对新能源战略的影响日益关键之际,上市公司试图向竞争对手转让锂业业务的做法极为不妥,而且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也极为不利”。夏德忠向记者明确表示。

据上市公司资料显示,西藏扎布耶(全称“西藏日喀则扎布耶锂业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在历经多次股权变更及债转股转制改革后,于2010年引入外部股东比亚迪和西藏金浩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金浩”)。

而在公司业务方面,西藏扎布耶自2005年投产以来,便长期陷于亏损,新股东进入后依然未能带来起色。

2013年年报显示,西藏扎布耶的上游锂矿开采业务营业收入近1亿元,但净利润仅为68万元;同时下游精炼与销售业务营业收入5000余万元,亏损近550万元。

对此,华泰信相关人士表示,早期公司缺乏资金支持,发展缓慢情有可原。“但三年前上市公司募集了10亿元以上的现金,核心投资项目就是锂业务,到现在相关业务依然不见起色,确实令我们非常失望”。

一家坐拥新能源产业发展优质核心资源的上市公司,相关业务却在近十年经营中陷于连续亏损;而在锂矿资源市场需求面临爆发式增长之际,上市公司却坐任母公司将相关业务股权转让给潜在的竞争对手。

这一系列难以用市场化逻辑来解释的现象与争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南方周末记者在近一个月的跟踪调查中,意外地拉开了一幅关系到中国新能源产业格局之变的技术创新博弈……

价格之谜:评估价是否就是市场价

颠覆性开采技术的出现,为存量国有矿业资源赢得了新的市场化估值:从15亿元的“成本价”,是否就是 “市场价”。

作为西藏矿业第二大股东,华泰信对西藏扎布耶“爆发式增长”的期待并非空中楼阁。

早在2010年9月比亚迪和金浩以近2.5亿元现金参股西藏扎布耶后,便一度成为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短短半年时间内西藏矿业股价便从23元左右飚升至51元的历史高位。

而到了2011年年底,平安证券更以“崛起中的世界级碳酸锂生产商”为题发布推荐研究报告,预期未来两年内西藏扎布耶的碳酸锂产能将提高10倍,同时成本下降60%,成为与国际四大锂生产商相提并论的世界级锂业巨头。

其预测依据在于西藏扎布耶拥有碳酸锂储量中国第一、世界第四扎布耶盐湖,而高品质的盐湖卤水和全球最低的镁锂比例,使得扎布耶盐湖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不需要化学反应,只需物理提纯即可获得碳酸锂的“超级锂矿”。

研究报告指出,此前扎布耶盐湖的多年亏损,来自于原有提锂工艺“成本过高”使得扎布耶锂业即使在碳酸锂价格在历史高位的年份里,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报告并乐观地预期,随着新工程投产带来的制锂规模大幅提升,每单位制锂成本将明显下降,并为企业带来大幅盈利。

然而在3年之后,平安证券的这一乐观预测并未成为现实,扎布耶盐湖的资产价值也因此而止步不前:按照7月11日公告的股权转让挂牌价格计算(3.1亿元转让20%股权,折合每股价格1.67元),西藏扎布耶100%的股权价格约合15.5亿元,其转让价格低于2010年比亚迪和金浩的入股价格(2.45亿元收购22%股权,折合每股价格2.6元)。

从常规的市场逻辑而言,上市公司将一块迟迟不能增值的资产转让给其他更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并将套现资金投入其他更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似乎并无违背常理之处。

而此次转让的股权定价,公告中也明确表示系由合规资产评估公司所评估,并报西藏国资委备案,从某种意义而言也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

然而正是这一“合符规范”的企业股权估值,却引来了西藏扎布耶其他股东们和上市公司股东的严重质疑。“守着全世界最好的盐湖锂矿资源却赚不了钱,就象是捧着金饭碗还讨不到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股东代表向记者尖锐地表示,“讨不来饭不去检讨自己的问题,却把金饭碗也给扔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经营理念!”

而在过去数年中直接参与扎布耶盐湖提锂技术改造的扎布耶公司董事,则向南方周末记者陈述了他们的观点。

“实际上原有的盐湖提锂技术难以实现真正的盈利。,,”他们向记者表示,实际上西藏扎布耶从2012年就通过决议,暂缓了原有技术的扩大生产规模,并“另起炉灶”重新组织研发一整套盐湖提锂的工业化生产流程。

据金浩提供的资料显示,这一包含工业化提锂技术、光热光电利用和热能回收技术和固液分离三大核心内容的系统技术,在2011年底开始正式组织研发。

历经三年多的研发与实验室试验(小试)、小规模生产试验(中试)及工程化量产试验(工程化实验),项目组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七项技术专利,其中最后一项专利是2014年5月28日刚刚获颁的《一种适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卤水结晶碳酸锂的装置》,这也意味着整个盐湖提锂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准备已基本完成,随时可投入大规模量产。

记者从新工艺创始人之一,国内材料学权威易丹青教授处了解到,新的生产工艺将过去长达数月的生产周期缩短到了两个半小时以内,同时锂盐回收率和品位均大幅提高。并认为在新工艺下,扎布耶首期工程如年产5万吨碳酸锂,预计利润可达10亿元左右。

基于这一工程化改造随时可投入量产的前提下,国内外知名券商机构,也对西藏扎布耶新技术带来的产出项目进行了独立分析和估值。

金浩总经理余昊向记者表示,券商分析师对投入新生产技术后的扎布耶估值令人吃惊:市场对技术进步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超出了想象。。

”他同时表示表示,我们和扎布耶公司的合作一直是良好的,也一直保持着信息沟通,但知悉西藏扎布耶技改已获得突破和董事会通过工程化实验方案之后,矿业总公司按评估价挂牌,有点令人难以理解。

据记者向会计专业人士咨询获悉,在市场化股权转让过程中,确实存在以“成本法”和“收益法”两种资产价值评估的模式。

“国企资产转让大多以成本法评估,尤其是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成本法可比较准确地估算出国有资本的前期投入,从而避免转让过程中的低价流失,”相关人士同时向记者表示,象西藏扎布耶这样可能出现巨额盈利的情况,在评估时还应充分了解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与实施可能性,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应该采取哪一种资产评估模式。

产业之变:从盐田到工厂

全新的工业化生产思路,加上一系列跨界工程工艺与新材料技术的整合,使得农耕模式下的“盐田晒锂”,变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工厂提锂”。

尽管扎布耶盐湖独特的锂资源优势早已为业内公认,并赢得了市场化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但是一套制锂技术的变革,居然能为盐湖资源带来的市场化估值的大幅提升,其巨大的价值差异依然令包括记者在内的观察者难以置信。

“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技术研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金浩向记者说道,在入股西藏扎布耶之初,他们的想法仅仅是在原有的生产工艺基础上做一些提升效率的改革,以扭转经营亏损的局面。

然而在经历了大半年的资源调查与工艺分析之后,金浩与比亚迪均独立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原有生产工艺长期以来不能盈利说明其存在重要缺陷,必须重新研发新的工业化提锂技术。

原有的盐湖提锂技术,用比亚迪代表的说法基本上就是“农耕模式”:在连绵数百亩的“晒盐(结晶)池”内,通过长达数月的自然日晒,令盐湖水多次蒸发并形成锂精矿,再通过人工在盐池中铲收。

“如果不是到现场亲眼看见,你都没法相信作为锂电池的核心原料的碳酸锂,原来是用这样的方法生产出来的,”金浩向记者感叹道,当然,其原因是在扎布耶没有电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的,有它的客观和历史原因。

但根据数年的数据统计显示,这一“农耕”式的提锂工艺,在实际操作中,远远不能达到设计目标,只能形成50%左右的锂盐混合物,必须通过下游工厂高成本的再度提炼才能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高纯度碳酸锂。

需要关注的是,在晒池制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板结盐,将晒池底部增高(每年20-30公分)致使晒池需要不断维护,成本高于产出的循环使其亏损的结果是在所难免的。

在比亚迪等新进股东看来,这种““农耕模式””还对原有盐湖资源逐渐造成了影响,近年来扎布耶南湖锂品位降低,湖平面缩小等都是不合理的开采方式造成的,必须尽快以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取而代之。

因此比亚迪和金浩联合提出议案:暂缓二期工程建设,同时迅速展开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研发。

在普通人看来,一项涉及到产业变革的工艺流程设计谈何容易。然而对比亚迪和金浩而言,这恰恰是它们的长项: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典范比亚迪不用说,金浩实际上是一个矿业技术研发公司和有一个热衷于技术研发的团队。

金浩技术研发人朱彬元向记者表示,工业化提锂虽然是一个系统技术,但与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相比,其实简单得多,“不外乎就是结晶方式、热能使用和回收、固液分离和纯化等技术的结合”。

而在这一“简单原理”背后所涉及的,则是大量传统工艺中从未接触到的新材料、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和新的综合开采方式。金浩利用自身早期研究所搭建的科研人脉平台,迅速建立起了一个跨行业的技术攻关小组。

研究小组首先在易丹青教授指导下,突破了高纯度碳酸锂的提纯技术;,并最终确定了以电热结合提锂工艺的技术方向。

在综合西藏高原环境特性及碳酸锂逆溶解特性的基础上,金浩与易丹青教授共同研发了“电热减压蒸发”的提锂工艺技术并获实验成功,在工业化生产的核心技术上获得了重要突破。

而在寻找热能回收技术过程中,项目小组找到了国内唯一的高温热泵专利持有者东莞永淦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合作开发过程中意外地获得了热能回收和光热收集的巨大成功,不但使工业化提锂的能耗成本大幅下降,更为西藏地区光热资源的使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向记者讲述工业化提锂工艺诞生的过程中,项目小组成员多次提到他们的“没想到”:没想到工艺原理的第一次试验就获得了意外的高纯度锂;没想到远融千里的瑞典斯特林光热发电技术,竟为他们的提锂工艺带来了能源使用思路上的突破;没想到在寻找热能回收技术的过程中,竟发现早有技术成熟的优秀企业做出了巨大突破……

一系列没想到的结果,是一项本来为了避免传统生产模式“恶性循环”的工业化设计,最终竟然发展成为一整套在提锂效率和工艺成本上,可以跟国际锂业巨头同台竞技的“盐湖工厂”。

在位于东莞的工程化实验基地,朱彬元指着挂在墙上的拱型厂房设计图向记者解释,盐湖卤水如何利用光热交换实现减压蒸发;在同一个提锂反应釜中,锂是如何析出并实现固液分离的;钾钠在热能回收的是如何同步生产的;而蒸发形成的蒸馏水又如何对锂盐进行纯化和为生活提供用水的。

他还说,原有工艺是基于没有电的基础上研发的,从直接使用太阳能的意义上说已经是比较成功的了,而现有工艺是将太阳能以光热和光电两种方式集中使用,实现了热能吸收和转换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降低,也可以说新工艺是原有工艺利用热能技术的升级或突破。

在他的心目中,未来的扎布耶盐湖周边大片的“盐田”,将被这些结构紧凑、效率惊人的“盐湖工厂”所升级和取代,而拥有丰富光热和盐湖资源的西藏自治区,也将在新工艺的推动下,成为新能源时代当之无愧的“锂都”。

然而随着矿业母公司股权转让的启动,工程化实验的后续工作突然陷于停滞。

产业链变局:技术创新与新能源战略

2014年5月中旬,扎布耶盐湖工业化提锂的技术研发进入了工程化试验试车阶段,为此工程化实验小组曾要求上市公司从扎布耶盐湖的结晶池中提供符合标准的浓缩卤水十余吨,卤水也按时从西藏运送到7000公里外东莞的工程化试验基地。

而之所以要求用浓缩后的结晶池卤水,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工业生产中,可以让投资规模巨大的晒池和结晶池继续发挥部份功能。

试验的成果极为成功,工程化反应釜首次试车即达到了收率在40%以上,纯度90%以上的碳酸锂。然而在试验小组庆祝实验成功后,却意外得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此次运到实验基地的卤水,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传统工艺中进入结晶池的成卤标准——,但却提取出了较高纯度的碳酸锂。

在不解与后怕之余,实验小组成员们却陷入了更大的惊喜:这意味着针对品质极高的扎布耶盐湖所开发的工程化提锂技术,实际上完全可以应用于普通品位的其他盐湖提锂,并带来同样的低成本和高收益。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的盐湖锂资源将在国际市场中,与国际锂业巨头展开全方位的市场竞争。”事隔近一个月后,研发团队在向记者谈及这一辉煌的市场前景时,依旧抑制不住他们的兴奋。

要理解研发团队的激动,需要先对作为“新能源载体”的碳酸锂市场格局及其发展前景有着粗略的了解。

据瑞银证券、天相投资等多家知名投资研究机构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在即,作为汽车动力电池关键原料的碳酸锂,也将由原来在医药、化工领域“工业味精”式的小规模应用,转向“新能源载体”这一急剧扩大的需求市场。

天相投资预计2020年全球锂市场年度需求量将达到近30万吨,比2012年增长约13万吨。

而与这一急剧胀胀的市场需求相比,全球碳酸锂的供应和定价权却掌握在四家国际锂业巨头手中。其中三大卤水厂商(盐湖提锂)SQM、Rockwood、FMC合计占据了全球锂市场45%的份额,唯一的锂精矿供应商泰利森(Talison)在2012年被国内锂业上市公司天齐锂业收购后,依托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市场占有率跃升至35%。

按业内人士的说法,“三份卤水一份矿”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锂供应市场,并牢牢地把控着碳酸锂市场的价格控制权。

而在这四大锂业巨头中,由于盐湖提锂相对于矿石提锂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实际国际锂市场定价权基本掌握在以SQM为代表的三大卤水厂商手中。国内的许多锂业公司,其制锂原料也都是从三大厂商所进口的盐湖卤水。

在这一市场结构下,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将不得不面对国际锂业巨头所掌控的市场价格波动。

一位锂业人士向记者形象地描述了这一“定价权缺失”对中国企业的威胁:“SQM要涨价,甚至会提前三个月发通知,然后整个产链就必须按照新的定价重新调整成本,本来赚钱的业务可能转眼就变成亏损项目了。”

而在这一寡头式的垄断市场结构背后,中国本身却是世界排名前列的锂资源大国: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拥有的锂资源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27%,其中的绝大部份储量位于西藏和青海等地的盐湖之中。

庞大的资源储量却并未转化为国内锂原料市场的供应,2012年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国内制锂原料75%以上来自进口锂辉石和盐湖卤水,而储量丰富的国内盐湖仅提供了8%的制锂原料供应。

庞大的资源储量和羸弱市场供应能力之间,横隔着的一个巨大壁垒就是:生产成本。

在传统的晒盐提锂模式下,正如西藏扎布耶的经营绩效所显示的那样,高额的生产成本和低效率的提锂方式,不仅造成了企业自身的连续亏损,而且为盐湖环境和资源带来了难以逆转的长远损害。

而扎布耶盐湖工业化提锂技术的如获成功,不仅能够一举扭转企业本身的经营亏损,为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盈利的市场价值,而且这一新兴技术的推广,更将成为中国整合盐湖锂资源,并重新赢得新能源战略关键原料价格控制权的“关键一役”。

就在工业化制锂技术获得系统突破后,美国Simbol公司(美国地热制锂公司)总裁约翰巴布尔博士专程访问了金浩。

巴布尔博士考察后认为,金浩的工业提锂技术适用于许多同类盐湖,而其中热能技术适用于面更大。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将给盐湖提锂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并给中国和全球新能源储电革命带来重要影响。

然而记者在截稿前夕向西藏矿业董秘办所了解的信息显示,公司工作人员对这项新技术的出现一无所知,而公司在至今为止的所有公告中,也从未提起过相关技术改造及所获专利的任何信息。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