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千亿与一个人

1999年6月30日,“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正式成立。公司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东方农业产业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湖南省郴州市种子公司、“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自然人)共同发起设立。

据资料介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设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农平杂交水稻种子分公司、湘园瓜果种苗分公司、农化分公司,是一家以农业高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和产业化经营为主,集科研优势与成果产业化经营优势于一体,通过国家科技部审核、中国科学院高科技企业听证会确认的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历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达586项。

在这个股份公司的成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公司以被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命名,而在此之前的1998年,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对袁隆平进行品牌价值评估,结论是其品牌价值1000亿元。而在这家新成立的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袁隆平除担任名誉董事长外,还以他的无形资产入股持有这个公司5%的股分。

据说当初为了让袁隆平同意用他的名字为公司冠名时,颇费了一番周折,袁隆平开始坚决不同意,说:“一旦股票上市,到处都在说袁隆平今天涨三分,袁隆平明天跌三分,这像什么话!”后经多方说服,他才勉强同意。

2000年最大的新闻之一将是袁隆平主持研究的“超级稻”获得正式成功,对此,他自己也有着充分的信心。

与此同时,有消息说,尽管中国证监会有意放慢公司上市步伐,但作为未来农业高科技“龙头股”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有望于2000年5、6月间正式上市。公司目前正处于上市前紧张的筹备阶段。

在新年来临之际,本刊记者来到了位于长沙市郊湖南省农科院内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杂交水稻之父”

要了解袁隆平,就不能不提到他在杂交水稻研究中所作的开创性贡献。

1982年,在当时世界水稻研究的中心——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一场不同寻常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举行。当介绍到来自中国的水稻杂交育种专家袁隆平时,会场中央的幻灯片上不同寻常地映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字幕和他的头像。

会场内掌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专家学者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从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大字标题,不断地出现在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袁隆平所发现的杂交水稻更掀起了一场“世界风暴”,被誉为“东方魔稻”,更有人将之比为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这一年,距袁隆平第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1966年2月28日)发表恰隔16年。而距他第一次发现“天然杂交稻”,并由此转入杂交水稻研究(1960年7月),已经过去了足足22年。

在这22年里,由于时代的错误和认识的阻碍,袁隆平经历了个人被“打倒”,实验材料被抛弃、即将成功的研究成果被拔除毁坏,研究工作被“权威”批评甚至阻挠等种种“劫难”。但在他自己不屈不挠的毅力与一大批有识之士的支持与帮助下,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解情况500多万的吃饭问题。

与此同时,“袁隆平”这个名字也令世界为之瞩目。1986年在长沙召开的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菲律宾原农业部副部长、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联络员乌里博士的发言代表了国际学术界的共识,“中国有句古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对于水稻科研工作者来说,应是‘上有天堂,下有长沙’。因为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就在长沙,这里是各国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麦加’圣地。如果你没有见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么,你的科研旅途才刚刚起步……”

为了纪念这次富有历史意义的国际盛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大楼右侧,建成一座和平女神塑像。女神伸展着的左手抱着一个天真活泼的男孩,右臂托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和平鸽。在塑像的底座上,镌刻着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向湖南杂交水稻中心赠送的一段纪念铭文,铭文用中、英两种文字写道: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国际水稻研究所荣幸地祝贺第一次国际杂交水稻学术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在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召开这一学术会议分外合适。这里,通过袁隆平教授和其他中国科学家卓越的研究以及有关人员献身的劳动,使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成为现实。我们祈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功地发展成为杂交水稻研究和培训的国际著名中心。

所长 姆·斯·斯瓦米纳森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贺”

袁隆平并没有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前停下脚步。

1986年,他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新的战略设想,他在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一文中,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灿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新近培育成功的“超级稻”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从三系法转向两系法的成功例证。

他的战略设想再一次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各国水稻研究机构与专家们纷纷按照他的思路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计划。此时的袁隆平,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而是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新的千年来临之际,袁隆平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赤子情怀,圣人胸襟

当谈起袁隆平的生活习惯时,他的一位助手笑着说:“袁先生的性格开朗风趣,但也非常直爽,只要跟他谈过话你就会发觉,他的喜恶非常鲜明,也从没有无谓的客套与虚伪,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正是因为这一性格,让袁隆平在70年代初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就能不畏权威,在海南岛的一次座谈会上,就自花传粉作物有没有杂种优势和当时的“学术泰斗”争辨起来,直到辨得老专家们无言以对,“不知趣”的袁隆平还在一问再问,“泰斗”们拂袖而去——实话实说的结果,是早在90年代初就被湖南省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却一再“落选”,直至1995年才戴上那顶姗姗来迟的院士桂冠,个中缘由,据说是由于院士评选需要投票通过,而他当年得罪过的两位“泰斗”正是具有投票资格的学部委员……

对这一切,袁隆平看得很淡,甚至很不愿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有人提到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理应成为中国“第一富翁”,袁隆平明确表示了他的态度,“我的杂交水稻成果不是我一个人的知识产权,没有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资助,没有我的众多助手,杂交水稻是不可能在那个年代问世的。”

而在另一个场合,他更直接地提到了自己对“名”和“利”的理解:“人家都问我,一千亿怎么看法,我就一笑置之。对我来讲,我认为毫无意义,我不要,我要这个钱做什么,我觉得我生活很好,够用够花就够了,钱多了还是个包袱。我现在的思想,集中在我的研究上面,对这个问题我没考虑过……(对于名)毛主席讲过这句话,就是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虽然我有一点小小的名声,也不得了啦,我就生怕再出名,一出名之后,我这个自由度就越来越小,你走出去,这就是袁隆平。袁先生是“杂交水稻之父”,又是什么“水稻王”,搞得我不好意思。”

而一旦谈起他心爱的水稻,袁隆平的整个神情都改变了,他会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超级稻”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的进展,时时忍不住还要自己的宝贝稻米如何高产,如何好吃夸上一番,那模样活象一个夸耀自己宝贝儿子的父亲,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在采访中,记者“不小心”问起“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袁隆平毫不客气地说:“那归开发部门管,我只管科研。”说完站起身就想走,记者赶快补充道:“那我们就谈谈‘超级稻’吧。”已经向门口走去的袁隆平突然又转回身来,一脸兴奋地介绍起超级稻的情况来,浑忘了刚才的不快。

千万不要以为沉迷于科学研究之中的袁隆平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实际上,他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更富于生活情趣。

他喜欢游泳,早在40年代就曾获得过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直到今天,年已70的袁隆平,只要有机会,还要畅畅快快的游上一场。

他喜欢骑摩托,用他自己的话说,年轻时骑摩托还有“车瘾”,而现在,当然更多是为了工作方便。

他喜欢打麻将,当然是那种不赌钱的“卫生麻将”,输了的人就得钻桌子——一旦人们想到这幅场景便忍俊不住:世界知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堂堂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竟然在输了牌之后还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或许,除了用“赤子之心”这个词外,也很难找到第二个形容词来描绘这么富于人情味的场景了。

他还喜欢拉小提琴,这可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雅好”,虽然后来由于肩周炎,很少拉琴,小提琴也送给了学生,但对古典音乐的爱好与欣赏品味却留了下来。另据“最新消息”,在今年湖南电视台举办的农民春节晚会上,袁隆平“重续琴缘”,为大家表演了他的拿手好戏——届时大家不妨侧耳以听……

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是对世界的热爱。后一种热爱更多地体现在了袁隆平的科研工作里。

80年代初,袁隆平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究中获悉,全世界面临“人田膨胀、耕地锐减、粮食紧缺”的严重危机,他的心中再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袁隆平大胆地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以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由于当时国内一时面临着“卖粮难”的问题,袁隆平所提出的由三系法到一系法培育超高产稻种的战略设想遭到一些种子经营部门包括某些科研人员的反对,致使在80年代中的宏观决策上没有对水稻的超高产育种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袁隆平认为,一系法一定要搞!科学应该是不断进步的!

这恰恰在“科学”这个词的真正意义上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科学只能为了造福全人类而为断进步,而不应被一时一地的利益所阻碍甚至出现倒退……

1985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的论文中大声疾呼,用极具说服力的证据呼吁人们重新超高产杂交水稻的无限的潜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袁隆平与他的同事们坚持不懈地继续着以“高产”、“优质”为目标的超级稻研究。事实证明了袁隆平的预见:“优质”必须以“高产”为前提,只有在“高产”基础之上的优质才是世界真正需要的未来粮食……

美国著名农业学家,普都大学教授汤·巴来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专章介绍了“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文章中写道:“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1998年,朱钅容基总理批给水稻研究中心1000万元研究费用,用于超级稻的研究工作。

机遇宠爱有心人:袁隆平访谈

(1月27日一早,记者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时,正逢中心召开年终大会。在记者的再三请求下,袁隆平院士终于答应在会议中间的休息时间里接受记者采访,但他通过秘书再三声明:确实时间有限,最多只能交谈20分钟到半个小时。11点30分,袁隆平来到他的办公室,没有多余的寒暄,采访立刻切入了正题。)

记者:最近有报道说您宣布中国已经率先实现超级杂交稻的目标,您能介绍一下目前的进展吗?

袁:超级杂交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农业部的标准,产量指标是比较低的,(百亩片中稻一季稻亩产七百公斤以上,要求两个百亩片连续两年产量达到七百公斤以上才算达标;早、晚稻要求达到650公斤。);第二步达到“863”的指标(每公顷每天产100公斤稻谷,因为水稻产量跟生产期长短有关,这种计算更合理一些。折合亩产800公斤);

第一步我们准备在2000年,也就是今年达到;第二步计划在2003年达到。

目前进展是这样的,99年在全省布置了22个百亩片的示范片,其中通过正式验收的有三个点达到700公斤以上,另外还有两个一季稻加再生稻达到900公斤;今年准备搞30个百亩片,3个千亩片,要求千亩片有一个达到农业部标准,一到两个百亩片产750公斤,另外3个达到700公斤,如果成功的话,我们第一步的目标就达到了,到时就可以搞一个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超级稻”研制成功!

记者:那大概会在什么时候?

袁:要在今年晚稻收割以后,大概是在12月份左右。

另外,在我们的研究中,“有苗头”的超级稻小区组合(两、三厘地范围内,一厘地约十几个平方)达到每公顷每天产100公斤的正式标准。今年我们准备在亩级水平上达到这一指标,其中有一个产量很惊人,可以达到亩产1000公斤以上。

对于这些新的品种,我们争取在明年搞一、两个百亩片,这就意味着我们在2001年就开始在百亩片的标准上冲刺2003年的目标了。

(育成“超级稻”一直是世界育种专家的梦想。日本于一九八一年最早提出“超级稻”设想,计划在十五年内将本国的水稻产量提高百分之五十,但是此计划至今没有实现。国际水稻研究所也于一九八九年正式提出培育“超级稻”计划,预计产量可达每亩八百公斤。但这一计划将推迟至2005年实现。
为了满足全国人口增长的巨大粮食需求,中国于一九九六年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四年来,农业部所属的十多家科研单位及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了超级稻的协作研究。
袁隆平认为,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有把握比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前三年在更大面积上实现水稻的超高产指标。)

记者:目前“超级稻”的高产已经得到公认,但还有人认为它的米质跟过去相比难有提高,您是怎么看的呢?

袁:我可以这么说,除了产量之外,现在我们超级稻的米质也相当好。

广东省澄海市市委书记去年夏天来这里参观时提到澄海目前粮食不够,想发展高产的杂交水稻。但当地由于经济发达,除了“吃饱”之外,更要求“吃好”,人们大多喜欢吃进口泰国米。他说超级稻产量是高,但米质究竟怎么样呢?我们也没说什么,吃午饭时就用超级稻煮的饭招待他,吃完饭后,书记自己说:“我怎么一下子吃了5碗哪……”

隔了三天,港深记者代表团将近20个人来采访,其中还有5、6位是小姐,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大家听后半信半疑——超级稻真有那么好吃吗?结果让他们去吃,就连那些小姐们也一口气吃了四碗。

现在我们研究的超级稻米米质确实是好。在国家颁布的9项米质标准中,它有6项达到一级米米质标准,另外3项达到二级标准。我们戏称之为“准一级”。

记者:当时您曾说过要达到二级标准,那现在已经超过了当初了预想了?

袁:超过啦,“准一级”虽说还达不到一级,但已经超过二级米的水平了。当然,这还是农业部的指标,标准要低一些。如果按“863”的指标来衡量,我认为能达到二级就不错了。

(在说这段“故事”时,袁隆平充分表现出了他对自己研究的自信和科学家的严谨。在谈到来访者“不小心”一下吃了那么多碗饭时,袁隆平得意洋洋地笑了,那神情活像一个恶做剧成功的小孩子。

而当记者问到米质标准时,他首先向记者解释了农业部部颁标准和“863”计划标准的不同,同时坦率地承认,虽然现在超级稻按部颁标准已经是“准一级”,但按更加严格的“863”计划指标来看,“能达到二级就不错了。”)

记者:另外还有一个关于您个人的问题,当初您是怎么想起来进入农业这一行的呢?

袁:这也是个偶然的机会,其实我一直生长在大城市。我的小学是在武汉读的,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在重庆,高中在南京,大学又到重庆,全是在大城市里。

我在读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时候,班里组织郊游。当时我只有6、7岁的样子,在汉口。郊游时就到了汉口附近的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参观。那个园艺场搞得很美,有一幢小小的别墅,桃子结得很红的,那个葡萄一串一串的——哎呀,我想这个田园真是好,原来学农这么美呀!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这么一个愿望:学农真好,又是在郊区,环境那么好,还有葡萄……我记得那时正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上映的时候,在电影里卓别林做梦不是梦到那个(美妙的田园生活)吗?当时我就想这个学农真是好,我就立志要学农。

黄:那你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个志向了吗?

袁:就没有改变了,从那以后就立志学农了。只是到了上了农学院以后,到乡里面去参加土改时,才发现真正的农村远远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田园风光”。如果我真知道农村原来那么落后我就不去学农了。

(也许,我们还得感谢那位园艺场的主人。他大概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时的兴趣竟然造就了另一位“杂交水稻之父”。当年,小袁隆平怀抱着这个“田园梦想”跨入了农学领域时,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这个“梦想”竟会在自己手里跨出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关键一步……)

记者:许多报道都提到,您的杂交理论是在发现“野败”(花粉败育型野生稻)才迈出关键一步的。当时国际上研究水稻也有很多年了,他们为什么就看不到您当年所发现的杂交优势呢?

袁:这可以说是“机会宠爱有心人”,我们搞杂交稻搞了很多年,一直搞不出来。当时就想把亲缘拉得远一点,就想到了野生稻,开始到云南去搞,没有搞出来。1970年我们到海南去采集野生稻的过程当中,发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也就是“野败”。

野败是这样子的,一般人不认识它。所以我常说两句话,一是“机会宠爱有心人”;二是“世人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还有下一句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野败也是这样的,我的两个助手对于它已经很了解,本来我们的初衷不是去找“雄性不育野生稻”,而是去找一般的野生稻,结果在找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别人都不知道,只有我那两个助手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机会宠爱有心人”。

(在袁隆平的书橱上,至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边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着他自己的一段话:“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作用……”假如说袁隆平在60年代创立水稻杂交理论是来自“灵感”,与他的助手们在70年代发现“野败”是由于机遇的话,那么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灵感”之前的是无数次失败带来的困惑与沉思,而在“机遇”之前,更是长达十多年,数千次的耕耘与尝试——命运女神从来不会敲开毫无准备的门。)

没有结束的采访

20分钟的采访时间飞一样地溜了过去,袁隆平抬手看了看手表,匆匆说了声抱歉又赶回去继续主持会议。

然而,在记者的感觉里,这场采访似乎才刚刚开始……

还想问问他所获得种种荣誉背后的故事:从1991年袁隆平获得我国颁发的至今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开始,他又于1982年被国际水稻所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1993年获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1995年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1996年获日本“日经亚洲大奖,”1997年获世界“先驱科学家奖”,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1999年10月26日,中国将新发现的小行星1996SD1(国际永久编号8117)命名为“袁隆平”,从此,“袁隆平”与“巴金”、“陈景润”星一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骄傲永远闪耀在世界的头顶。

还想问问他对于知识产权的看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杂交水稻研究要不要与市场接轨?知识产权息样保护?袁隆平为什么不申请专利或者垄断经营?在另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这些问题,袁隆平的回答是:“我没有想这么多。谁想种都欢迎,而县越多越好。”而他同时也坦率地承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要推向世界,最缺乏的就是渠道与资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否能找到一个更合理的解决办法?

还要问问他的生活经历,他对人生的看法。一篇关于《中国863》的书评中这样写道:“也许是袁隆平的研究课题与我们的生存根本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的缘故,这位世界性的‘杂交水稻之父’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难忘的:不仅仅是他的坎坷曲折的人生旅程,更重要的是他那种持久的吃苦精神,那种淡泊名利的人格、那种像农夫一般浸泡在田间的科学家作风,那种一心想着为人类解决吃饭问题的博大胸怀。”

问问他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想法,因为袁隆平曾经说过,他这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而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则这样评价袁隆平:“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他认为,袁隆平一旦解决了远缘杂交水稻优势的利用,就有希望解决整个世界的饥饿问题。

送记者前往采访的一位出租车司机骄傲地向记者宣布:“我们农科院在全世界都是很有名的,因为袁隆平在这里。”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股票上市直接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市场也非常看好,因为有‘袁隆平’这个概念……”

一位小学生对记者说:“谁不知道袁隆平啊,我们吃的米就是他‘发明’的。”

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问题。

我们期待着,期待着袁隆平院士向世界正式宣布中国“超级稻”获得成功的那一天。

那一天并不遥远……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