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烟草公司日前的一项声明引起业界极大关注。公司总裁白礼顿宣布:“中国政府已经同意在本国内签署协议,允许该公司在四川绵阳设立烟厂。”白礼顿并表示对合资前景充满信心。
这项声明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英美烟草公司将成为第三家在华建立合资生产企业的烟草公司,更在于此前国家烟草专卖局为了抑制卷烟的过量生产,已经冻结了一切合资生产卷烟产品的计划。正因为如此,英美烟草公司能否在绵阳设立合资烟厂,便成为了各大跨国烟草公司试探中国政府在WTO后政策变化的一个“风向球”。
对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外事司司长周瑞增表示,他并未接到有关合资烟厂的任何正式消息,在从其它渠道了解此事后,他曾与四川省政府联系,对方表示“根本不知道这个情况。”周瑞增重申,政府对于控制卷烟生产总量和冻结合资生产卷烟产品的政策并未改变。
作为一项重要的财税收入来源,中国从1982年开始对烟草制品实行国家专卖和对烟草行业实行集中管理(以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为标志),此后烟草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00年全国烟草业共实现工商利税100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0%,烟草行业向国家提供的税收总额已连续14年高居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首。在许多地区,烟草业成为当地最大和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香烟消费市场,现阶段常年吸烟人口约占世界总吸烟人口的25%,总数高达3.1亿人之多。平均而言,中国每年的烟叶生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5%,卷烟产销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2%。近年来,中国的吸烟人口数、烟叶收购量及卷烟产销量等都稳居世界第一位。
这么庞大的市场,对于跨国烟草企业的诱惑力不言而喻。从80年代初开始,世界各大烟草公司便纷纷在华设立办事机构。然而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拓展计划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消费习惯、市场定位与预期目标的不同,有的企业放缓甚至暂停了中国市场的拓展。
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万宝路生产商)深圳办事处的李小姐表示,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高峰期在全国设有16家办事处,专职人员100多人,而在1999年公司的调整中,取消了其中的绝大部份,只保留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办事处,在该公司供职五年的李小姐也是在那次调整中离开的。
也许是由于选择的方式不同,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则顺利得多。2000年10月,英美烟草公司与中国烟草总公司签署了一项跨世纪合作意向书,目的是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继续加强双方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此之前,双方在烟叶、品牌开发和技术合作方面已经有了合作,合作成果之一——与贵州黄果树集团共同开发的“特醇黄果树”已于近日推向市场。在这一合作中双方采取了技术合作的方式,由英美烟草公司投入技术协助黄果树集团拓展和开发主导产品“黄果树”系列品牌。
黄果树集团显然对这项合作非常满意,有关人士表示,国家对他们合作开发的低焦油醇烟型给予了大力支持,而这一品种也将成为集团未来市场战略的“主力军”。
周瑞增表示,尽管中国实行了符合国情的烟草专卖制度,但并不表示封闭市场,更不意味着排外和拒绝竞争,“对于国外卷烟进入中国市场,只要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竞争我们都表示欢迎,这也是国内烟草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烟草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于生产经营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与此相对的则是自90年代起,中国烟草市场进入饱和阶段。据介绍,中国烟草市场容量为17000亿支,而生产能力已经超过20000亿支,因此政府的目标是关停一些烟厂并杜绝再建任何形式的新厂,严格控制总量,减少企业数量并扶持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由于烟草企业对于许多地方经济利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部门实行结构调整和组建跨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方面有着相当大的阻力。但如果不能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未来“一盘散沙”式的烟草企业在面临WTO后国外烟草企业的挑战时将面临严峻危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周增瑞表示中国烟草行业还将与各大跨国烟草企业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与竞争,并在这种合作与竞争中学到真正的市场经验。
而对于那些急不可待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烟草企业来说,想要真正获得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它们还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高超的技巧——专卖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内取消,而中国政府对于控制烟草总量的政策也仍将继续。
或许它们能够做到的最好选择就是等待,在等待中为进入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做好一切可以做的准备。正像BAT高层所说:我们时时注意着这里的变化与发展,对每个可能的机会都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