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作为一名陈氏太极拳的初学者,早已对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充满好奇与想象。
2012年8月下旬,借师傅朱保林(朱天才大师长子)回乡省亲之机,深圳天才太极院部份学员跟随造访陈家沟天才太极院总部,我亦有幸忝随其末,来到了闻名已久的太极圣地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焦作市温县城东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陈卜迁至该村后,随着陈氏家族的繁衍兴旺而得名。陈氏家族在此至今已传20余世,村中现有300余户人家中,绝大部份均为陈氏后人。
令这座小小的村落闻名于世的,则来自陈氏九世祖陈王廷所创立的太极拳。在其留存的长短句中写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早年陈氏太极拳只在家族内传承,直至十四世陈长兴才开始外传,河北永年人杨露蝉便是其著名高徒,后改创杨氏太极拳,“太极拳”之名始闻于世。自陈氏太极外传之后,又衍生出了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等多宗太极流派。
至清末民初,陈氏太极传人陈发科等也开始走出陈家沟,北上南下,将陈氏太极拳推广到了大江南北。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中,由于文化大革命等种种冲击,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陈家沟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
直至20世纪7、80年代,陈照丕、陈照奎两位太极宗师在陈家沟内重续拳脉,带出了以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等“四大金刚”为代表的新一代陈氏太极拳传承者,他们更借改革开放之机走出国门,将陈氏太极拳和中国源远流长的太极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太极拳爱好者而言,来到陈家沟不仅是为了拜访名师提高技艺,也希望能借此机会感受太极拳诞生之地的氛围,以及太极拳文化数百年传承背后的魅力与奥秘。
而能够通过保林老师直接接触到身为当代太极拳文化传承人的朱天才大师,以及在过去数十年中跟大师朝夕相处的家人弟子,亲身感受太极拳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演化,相信更是令无数太极拳爱好者心向神往的难得机缘。
保林老师自2005年便南下深圳创办深圳天才太极院,而我直到2010年因为健康原因才开始接触太极拳,象许多初学者一样经历了诸多曲折与探寻,直到2012年初才得以跟保林师正式学习。所学虽浅但感触颇深,保林师的言行风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位当代武师的德行修养,进而也对他生长其中的陈家沟充满了亲切与向往之感。
初识
飞机到郑州时已是傍晚六点多钟,热情开朗的董艺兵早已带车等在机场门口。任职于出版社的艺兵兄跟我同年,是朱天才大师的学生,按年齿可称兄,但按师门辈份其实该叫“师叔”。他曾策划出版《朱天才解读太极拳》一书,被太极拳爱好者们广为收藏。
顺着高速一路来到温县陈家沟天才太极院时,已是晚上八点过。保林师的三弟、四弟以及两位教练等候多时。
天才太极院位于陈家沟村口,雕梁画栋的大门上方是大师手书的“天才太极院”门匾,两侧门联写着:“品位太极知人间有情修身应德”、“心怀慈爱晓天地无私和气致祥”。
门侧是一块写着“陈家沟”的指路石,后边的院墙上书“太极圣地”,是许多游客的合影留念之处。而天才太极院的斜对面,便是世人所熟知的杨露蝉学拳处。
跨入大门是一面影壁,上书“一代师表”四个大字,落款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太极拳协会。从影壁右侧的回廊绕进,感受不象到了一个武术世家,倒象是一间书画博物馆,从回廊穿过天井进入客厅,一路挂满了书法作品。
穿过客厅是一间可供3、40人用餐的餐厅,天才太极院的学员、教练和大师家人日常便在此用餐。再穿过餐厅便是宽阔的室外练武场,练武场周边的围廊上也挂满了大师在世界各地授拳的图片,以及陈氏太极拳的渊源介绍等等,俨然一个小型的“太极拳博物馆”。
站在练武场中,面对的后院院墙上左右分别刻着陈氏太极拳“学拳戒律”以及“朱子家训”,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似乎也暗示着这个家族来自太极武学和朱子儒学的家学传承。
次日一早,来自深圳的太极爱好者们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太极拳专业训练。令我意外的是,原来专业学员们的训练,其实并非此前想象中的招式对打什么的,而是由跟我们一样的基本功训练和高强度的辅助训练两部份组成。
所谓基本功训练,就是我们日常练习的缠丝、四式、十三式及老架一路等;而辅助训练则更接近职业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如蹲跳、举重、快速跑等项目。此外学员们的对练主要是推手和摔跤,而非招式对拆。
在此后几天中随着教练老师们的讲解,我自己慢慢有了些初步的体会:那就是随着时代变迁,当代太极拳的发展其实也出现了新的演化。
当年的太极前辈们练拳是为了保家、护镖等实用目的,其练拳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用技击,强身健体只是其辅助效用,练武目的可以称之为“体用合一”(借用儒学术语,指身体锻炼与技击实用融为一体)。
而在进入以枪炮为标志的热兵器时代后,太极拳(包括传统武术)的实用技击功能面临着“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而如果只是为了强身健体,许多更简单的运动项目也能达到类似效果——从某种意义而言,简化太极拳的出现就是放弃技击应用,强化健身功能的一种变化。
但这种“简化”的致命之处在于,随着技击功能的消失,传统武术中的精髓也因此而失去了传承的意义——而随着这种文化精髓的消失,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任何一种武术传承,最终都可能变成某种失去文化底蕴的“现代体操”。
正因为如此,真正的太极拳文化传承者们不可能背弃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因为只有在实战技击的前提下,招式的规范才有意义,才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去理解一招一式背后的“拳理”,由“懂理”而逐渐深入到太极文化的底蕴之中,最终体悟到这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社会性的实用功能(如保镖护院)消失后,现当代的太极拳传承者们实际上也不断在为太极拳寻找新的“用武之地”,最终开拓出了以表演竞技为核心的太极拳职业化之路。
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下,太极拳传承与发展出现了某种“体用分离”的趋势,那就是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可能停留在强身健体的目标上;但与此同时,一部份专业的太极拳拳师依旧在继承与深入钻研太极拳本身的技击功效,并通过表演和职业竞技等方式,向广大太极爱好者展示出太极拳技击规范的意义和魅力,从而为太极爱好者们深入理解太极拳文化提供某种方向指引和示范效应。
正如我们这些初学者,虽然平日也跟着老师有板有眼地练基本功,但其实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基本功所包含的内涵与价值。而在来到陈家沟跟专业学员和老师们朝夕相对,看到他们在精彩的表演之外,比我们更加认真地千百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时,一方面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专业”跟“业余”的差异,端正自己过去好高骛远的浮燥心态;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练习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原来我们正在学习的道路可以走到这么深、这么远的地方,而能够走多远,又全在于自己的努力。
大师
我们来到天才太极院时,恰逢朱天才大师在家。大师早年长期在世界各地教学,一年中在国内的时间只有三、四个月,最近几年留在国内传拳的时间渐多,但也多在全国各地巡回教学,真正留在陈家沟的时间反而不多。
而我们此前虽然曾在深圳听过大师讲座,但能够在陈家沟天才极院里与大师朝夕相对,不但指点练功、喝茶聊天,更亲自带我们参观陈家沟各处风景,一一讲解各处典故,实在是难得的机缘。
朱天才大师身为陈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虽然早已名闻天下,但在家中却始终是一副乐天随和的长者风范,天才太极院里从上到下都亲切地称之为“老爷子”。
每天清早学员们开始练拳时,老爷子便悄然出现在练武场边,默默地看着小伙子们训练。然后或是接待各方访客,或是在书房内写写书法;到了中午时,他的身影又出现在餐厅内,跟学员和客人们一起边吃边聊。到了晚上练功结束后,老爷子又如家中的长辈一般出现在练功场边,跟学员们讲讲太极拳的拳理心得,指点一下练功过程中的要点,并在最后离开时细心地关上各处灯火。
在给学生们讲拳时,大师从不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而是在观察不同学员的练习后,针对不同学员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毛病,有针对性地讲解正确的招式练法以及练法背后的拳理。
在一天晚上深圳的学员们练完老架一路后,大师走上前来说,“这次我给你们讲两个问题,一是腰裆的运用,二是倒卷肱的步法。”
随后大师系统地解释了陈式太极拳里三种不同的腰裆劲力变化,如运动时松腰活裆、发力时拧腰扣裆和定势时塌腰沉裆,每一种腰裆劲的练习方式、感受特征以其它们在套路运动中的功能等等,相当于为大家上了一堂系统的腰裆转换课程。
而在随后讲解倒卷肱的步法时,大师便结合前边提到的知识,具体解释外界练习这一招式时常见的错误,以及一个看似细微的步法差异如何影响到后续的招数变化,而正确的步法背后的原理又是什么。
在这样一番讲解之后,学员们不仅清晰地感受到了太极拳练习中,每一个细节变化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到“捏架子”过程中的无穷乐趣;而且还能在不断练习过程中,把相应的道理用来检验其他的招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天才太极院内,这样的教学与指点其实随处可见,平时只要有学生愿意上前请教,大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
在平日聊天时大师曾多次说起,象我们这样“半路出家”的业余学员,学太极拳要少走弯路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明理”,要真正明白一招一式,乃至每一个细节背后的技击含义、身体变化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在整个套路练习中所发挥的功能效用。
在另一次讲拳时,大师讲到了野马分鬃、前招后招、云手、拗步等诸多招式的手法,正当大家听得目眩神迷之际,突然一语点破,“其实这些都是双手缠丝的变化和用法”。
随着大师的讲解和示范,我们才恍然大语,原来以为互不相干的这些招式,其根基皆源于我们长期练习的基本功之中,只是因为不明拳理,所以我们平时练习时看不到其间的相通之处。而在大师一语点破之后,这些形态各异的招式背后共同的运动和技击原理也就豁然而通。
在大师的讲解之中,让我们这些初学者第一次感受到由“招熟”而“明理”,再由“明理”进而对已经熟悉的招式产生更多感悟的为学之乐。
也正因为如此,大师对于外界流传的太极拳练法中某些“不讲理”的练法十分反感,我们在陈家沟参观的几天时间里,两次见到大师不高兴都是因为看见了“不讲理”的练法而引发的。
按一般人的理解,区区练法上的差异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以大师的身份而言更没有必要为此而跟外人计较。但是作为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者,大师的执着背后,实际上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厚责任感。也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担当,使得大师不仅在传统武术界深孚众望,而且还赢得了众多文化思想界的知音与朋友。
在我们到访陈家沟的第三天,天才太极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朱高正教授。
朱教授系南宋大儒朱熹第26代孙,早年赴德国波恩大学从事哲学研究,其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被评为当代康德法哲学研究的必备著作。1990年代以后转向国学研究,出版了《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解》及《近思录通解》等一系列国学专著。
我们无缘得知朱教授与大师之间的相识经历,但是看到朱教授在客厅里熟悉程度,亦能想知两位朱氏后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在练拳聊天之余,深圳学员们在保林老师的带领下,不仅饱览了陈家沟风土人情,踏上了黄河滩,而且远上洛阳开封,一路游览了云台山、龙门石窟、少林寺等风景名胜。
短短的数日陈家沟之行,给深圳天才太极院的同学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怀念,大家相约在明年这个时候,带上家人与朋友,再度相见于陈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