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9 月, 2023

五月的野菊花
——《半生为人》读后 黄河 最早接触到徐晓这个名字是在《天涯》的“民间语文”栏目里,那里常常发表一些文革时期的书信,而提供者往往便是徐晓。 我以为这个徐晓是个历史学者,或许正在为自己的某部专著收集资料。后来却从别人的回忆文章里得知,徐晓原来还是民间诗刊《今天》的编辑,而且是个女的。...
“她就是那个去伊拉克的女记者”
——读闾丘露薇采访手记《我已出发》 黄河 或许是受早年读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作品的影响,在我的想象里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女记者似乎都象她那样尖锐、直接、不留情面而咄咄逼人,简而言之,一副“铁娘子”的形象(9·11之后,隐居于曼哈顿的此老豪气不改,一篇《愤怒与自豪》在欧美思想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大数据:一个时代的序幕
网络时代的好处之一是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学习,比如打游戏之余,可以看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网络公开课中解释美联储功能与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就在花了一天把伯南克的四集讲座听完之后,我突然产生了疑问:那个每一秒钟的决策都可能影响到亿万美元流向的老头儿,为什么要在摄像机镜头前,向不知道位于地球哪个角落的观众解释金融危机的原因,以及他想干些什么?...
不再神圣的经济学
黄河 十九世纪初期,经济学家李嘉图主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会使薪资下降到只够维持基本开销的地步。同时,劳工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业者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劳工的薪资不会上扬。这就是所谓的“报酬递减法则”及“工资铁律”。...
贼巢边的新闻眼
黄河 “这场发生在全国金融市场中的犯罪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其数量到底有多大、范围究竟有多广即使现在都很难说清楚。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重大的金融犯罪,但是,任何具有可比性的金融犯罪与这场犯罪相比都相形见绌。...
“企业神话”背后的帝国阴影
黄河 这是个无可争议的繁荣时代,但也是一个让人令人忧虑的时代。 就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市场观察日益深入人心的同时,每天打开报纸或互联网,我们却在准备着领受接踵而来的丑闻与“黑幕”:庞然巨物安然公司在谎言里轰然倒塌、通讯业霸主世通公司因为造假而面临清盘、欧洲食品巨头帕玛拉特公司的财务欺诈演变成意大利政府的“政治问题”。...
一位天才交易员的洞见与幻觉
——评刘军洛《被绑架的中国经济》 黄河 作为一名勉强算得上资深的财经记者,我自己对经济类读物的标准是“少看畅销书、不读危机论”。其实这两条标准几乎可以说是同义反复:看看网上的经济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头几位的永远是各式各样的“危机”与“阴谋”。...
VC们在鼓捣什么?
——《一个风险投资家的自白》 黄河 “忘却商学院那套书本知识吧,这里才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新启动企业能生存,能走向首期公开募股上市,有些则成为墙头花” ——杰瑞·凯普兰《创始》作者拍卖(onsale)公司创建者...
可怕的“借口”
黄河 一位某大型房地产公司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最近正“流行”一本书——其实是老板给每个员工发了一本,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有趣的是,虽然他从没有读过这本书,就连“作业”(读后感)都是请别人代劳的,却苦口婆心劝地我读读这本书。...
《华尔街日报》:不仅仅是讲故事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圣经》是如何写出来的?” “如果彻底学会了《圣经》的写法,是否能够写出另外一本《圣经》来?” 向1000个人问这个问题,大概会有1001个人(包括提问者自己)会给出同一个答复:“白痴”!...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