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年悬念

“数目字”里的“乾坤” 中国经济开年悬念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2014-02-28 (发表稿

这些纠结甚至冲突的经济数据,折射的是一些中国经济结构中悄然生变的长期趋势。

制造业的疲弱与进出口的强劲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因为服务业正处于火热扩张之中,其利用外资金额第一次超过了制造业。

2014年开年的中国经济数字,让全世界的宏观分析师都感到头疼。

部分数据让人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加剧,甚至引发股市抛售;但大大超出市场预期的利用外资的亮丽数据,却又令“看空中国”的分析师们大跌眼镜。

这样的景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事实上,每年一二月份的中国经济数据都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谜。

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与日俱增,代表着中国经济每年“开局”的各类经济数据不仅对于中国投资者,而且对全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特有的“春节现象”,却总是容易造成一系列矛盾的现象进而带来一些矛盾的数据,让人无所适从。

正如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王志浩所说,面对一系列互相冲突的经济数据,试图解析中国经济年度“开局”的分析师们“就像是在黑暗中飞行,没有人知道如何恰当调整这些数据”。

不过,这些纠结甚至冲突的经济数据背后,折射的却是一些中国经济结构中悄然生变的长期趋势。

纠结的开局

制造业的疲弱数据与进出口的强劲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恰恰体现出了中国经济结构中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层变化。

以“世界工厂”而著称的中国,制造业却在2014年开年就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表明,2014年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而排除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仅为1%。与此同时,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环比均出现下降,其中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

这两项指标的稳中有降,显示出市场中的供需因素均处于相对疲弱状态。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投资吸引力出现了大幅下降。商务部2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使用外资额则下降了6.78%,为455.55亿美元;2014年1月制造业使用外资仅有34.66亿美元,同比下降21.69%。

制造业数据的疲软不仅令使外资规模下降,甚至影响到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就在2月21日之前的一周内,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暴跌500基准点,不但将2014年以来的升值幅度全数回吐,还使得人民币成为本周表现最差的亚洲货币之一。

有趣的是,就在制造业深陷困局之时,中国使用外资的数据却展示出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火热景象:据商务部2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全国进出口2.34万亿元,同比增长7.3%;同时全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107.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11%,六个月来首次实现双位数增长,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制造业的疲弱数据与进出口的强劲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有分析师认为1月份的进出口数据是来自部分地区或企业“虚假出口”的套利行为。

为此,商业部发言人在2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中,以详尽的统计数据从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地区结构等多方面,论证了1月份数据是“普遍性增长”而非个别增长,对这些传闻进行了驳斥。

而多项数据分析显示,两组数据的反差,恰恰体现出了中国经济结构中正在发生的一些深层变化。

“中国制造”让位“中国服务”

服务业利用外资第一次超过了制造业。在进口服务产品中,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电影和音像服务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与传统制造业占比下滑的趋势相对应的,是服务业呈现出的高速增长。

在2014年1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3亿美元,同比增长57.02%。据商务部人士表示,1月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增量高达全国增量的160%,因为农业和制造业出现了负增长。

推动1月份使用外资规模高速增长的动力,来自服务业在去年进出口业务中的亮丽业绩:2013年我国服务业进出口总额达539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同时服务业首次创下使用外资占比过半的纪录。

在进出口和使用外资规模高速增长的背后,服务业的市场结构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在出口方面,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输出等高增值服务高速增长,其中专利权使用费2013年的增幅高达66.2%。

与此同时,在运输、旅游和建筑等传统服务业出口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占比出现小幅下降,显示出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力服务输出”向“知识产权和服务输出”的重要转型。

而在服务业进口方面,2013年实现服务进口总额3290.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服务贸易逆差由上年的897亿美元扩大至1184.6亿美元。

在进口服务产品中,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电影和音像服务增速分别高达77%、55.9%和39.8%,金融、信息和生活消费类服务产品的快速增长,反映出国内消费市场快速金融化、信息化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趋势。

为企业经营服务的外包业务同样增长迅速。2013年1-11月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0.6%。外包业务的迅速崛起,一方面显示出中国企业在快速升级转型中的经营模式变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企业加速国际化经营的趋势。

在强劲的服务贸易进口推动下,国内服务业市场亦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2014年1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指数为53.4%,其中航空、铁路运输和零售业等均位于60%以上的高景气区间。除受扫黄、反腐风暴影响的住宿业、餐饮业外,其他行业均处于扩张期。

据商务部的分析显示,目前世界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70%,服务出口占世界贸易出口比重为20%,而中国服务出口占外贸比重不足9%,还有着很大提升空间。

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超过4万亿美元,但服务贸易只有5200亿美元左右,占比仅为1/8。商务部预计2015年全国服务贸易规模将超过6000亿美元,2020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

而服务贸易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拉动就业方面的功能亦为经济决策层所高度重视。

为此中央决策层已将服务贸易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并提出围绕“中国服务、全球共享”这一目标,培育“中国服务”和“中国制造”双轮驱动的外贸发展格局。

制造业:东部转型,中西部接棒

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89.07%和71.73%,远高于东部地区4.36%的增速。

尽管在利用外资比例上出现下滑,但制造业依然是中国进出口业务的核心力量。

在2014年1月的1.27万亿元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了“半壁江山”,而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占了余下出口额中的一半以上。

在2013年,机电产品和7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以7.3%和10.3%的增幅,与增幅9.8%的高新技术产品一起,成为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三个火枪手”,为中国出口总额带来了7.9%的增长。

在出口规模整体增长的同时,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区域结构方面,2014年1月份依然延续着自2013年便开始出现的变化趋势。

从贸易方式上,加工贸易比例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中国正从世界的“代工厂”变成了出口产品的“原产地”,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再是简单的劳动附加值,而是包含了品牌、技术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企业能力”。

在出口产品结构转型的同时,出口地区分化也日渐明显:在1990年代以代工出口完成了资本积累和城市升级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转向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品出口模式。

从出口数据上看,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速高于同期出口总体增速。而作为此类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地的广西、江西、重庆和四川等中西部地区,2014年1月出口增速分别为60.4%、40.9%、23.9%和41.2%,以高速增长“开局”。

在实现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89.07%和71.73%,远高于东部地区4.36%的增速。可以预期随着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内移,中西部地区将迎来一波新的外商投资高潮。

在总量上而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相比仍然有着较大差距,2014年1月,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76.27%、14.54%和9.19%。

作为传统出口重镇的东南沿海地区,除广东出口下降12.3%外,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出口增幅均超过8%。广东、江苏等七省市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近八成。

唯一出现出口额下降的广东,其实出口增速并未大幅下滑,只是因为上年同期的数据基数过大——当时出现了因虚假出口套利贸易而高达53.7%的反常增幅,随后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后,相关出口数据已应声回落。

在排除了这些短期数据的“噪音”后,广东外贸进出口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其转型升级的成就也赢得了包括商务部在内的各方认同。据商务部统计,至2013年广东全省已经拥有特色出口产品的省级著名品牌近500个,在全国出口地区中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身为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则借助自贸区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进出口的竞争力。据上海市商委统计,在2013年前三季度,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3.4%,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61.6%。这表明上海已经完成了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的初步转型。

2014年不会容易

面对已经到来的2014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用“十分严峻复杂”来形容中国面对的外贸形势。

这一系列的结构性变化在5年比较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根据商务部数据,跟2008年相比,2013年中国外贸结构出现了“五个优化”:

国际市场结构优化(新兴市场出口比重由53.8%提高到61.2%);国内区域布局优化(中西部出口占比从10.3%提高到15.5%);经营主体优化(民营企业出口占比由26.8%提高到41.5%);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从29%提高到29.9%);贸易方式优化(一般贸易比重从48.2%提高到52.8%,加工贸易比重从41.1下降到32.6%)。

在进口产品方面,2014年1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煤炭和原油分别同比增长33%、17.5%和11.9%。而在2013年中,中国进口消费品增长高达24.6%,达2322.9亿美元,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同比分别增长7.3%和10.1%,总额近14000亿美元,显示出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

尽管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市场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趋势,但是对于庞大的中国经济体系而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依然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挑战。

面对已经到来的2014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用“十分严峻复杂”来形容中国面对的外贸形势。

他认为,尽管近期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国内宏观经济向好,进出口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但是由于成本高企、资金短缺和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加上季节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数较大等原因,预计2014年一季度的进出口数据仍有可能出现波动。

而就全年来看,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不稳、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及产业和订单外移加速等原因,全年外贸预期增长很难准确判断,一般认为不可能高于去年水平。

复制去Google翻译翻译结果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572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