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期货第一届无领带论坛·能源期货

 

3月15日,中国证券期货第一届无领带论坛在金海滩度假中心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中国是否需要能源期货”,与会人士被要求不得“西装革履”,不必事先准备讲稿,全部采取即席发言与讨论的方式。到会者除主办方中国证券期货执行社长郑力、执行主编冉小林及采编人员外,均为各大期货公司研究部负责人。

经过近五个小时的激烈争论,与会人士在关于能源期货(尤其是石油期货)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上达成了共识,并表示回去后将继续推进与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研究。

以下为论坛部份嘉宾发言。

清议(本刊首席策划,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

首先,我觉得中国很需要石油期货,因为从期货市场的角度讲,石油是个很重要的大宗商品。就目前国内期货品种而言,大宗商品的数量还是很少的。

但是要推出一个期货合约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的研究一下现在究竟是什么在妨碍我们建立石油期货。

关于未来的石油期货以什么方式来推出,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以国家计委为牵头,由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来搞,而期货界人士也有他们心目中的一套方案,这方面还有着许多争议;另一方面,在对推出石油期货的必要性上,争议也比较多。有人从“油价上涨威胁论”的角度提出应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同时也有人认为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个利好因素。这些问题都有必要通过讨论来获得共识。

今天来的都是期货界的资深研究人员,我想先谈谈自己对期货的认识,在我看来,期货首先是一种前瞻性的资产价格指标。从目前全球化的进程中来讲,还有一个前瞻性的资产价格指标就是汇率。

从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世界财富的总量每年增加是很小的,但这些财富在全球经济的不同流向却主导着整个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石油一直是影响南北国家经济关系的一项重要产品。我们后来的研究更进一步发现,石油价格(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期货价格)对不同地区的汇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日元还是欧元,它们对美元的汇率实际上受到油价的很大影响。当油价下跌时,美元就表现得比较平稳,而一旦油价上涨,美元就变得很强。这跟美国作为一个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元在不同时期对石油购买力差异有关。

从会计的角度讲,石油是非常重要的生产成本,比如在冶金产品里,能源成本能占到50%,实际上如果要进行分解的话,能源成本在终端产品里占的比例恐怕还不只这个数。

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发生重大变化实际上是在七十年代的事,在那之前世界石油价格维持在2美元左右。七十年代的三次石油危机给整个西方的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西方人突然发现他们并不能决定世界的财富流向和经济增长。在那之后,美国、欧洲和日本都进入了一个能源政策的重大调整阶段。

它们当时的办法,除了通过战争控制石油资源外,就是通过发展以核电为主的多元化能源政策。目前世界上的核电供应总量中,很大的一块都是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作为企业界来说,则发展出的异地生产型的全球跨国公司。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许多措施。

从中国的石油需求趋势来看,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需要量是不断增加的。但与美国的情况还是不同,因为发达国家现在面临的是自七十年代以来建立的核能转化的问题——自1986年开始,瑞典就推出了关闭和限制核电的政策,目前除了法国和日本的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通过了关闭本国核反应堆的最后期限。1999到2000年的那次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德国斯洛德政策上台不久,就出台一个在2016年关闭本国所有核反应堆的计划。因此对西方国家来说,是如何通过石油来取代核能的问题。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一个进口量迅速膨胀的问题。

那么在设立一个石油期货市场的目的上,我想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首先都是要建立一个石油价格的预警机制,也就是建立石油的一个前瞻性价格的发现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证的案例来探讨一下中国油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98年6月,中国宣布油价和国际市场接轨,这应该是一个根本性的重大变化。当时的背景是国际上的石油价格已经跌到了每桶10美元以下,而国内的开采成本(在没有剥离的情况下)却高达每桶13美元。从比较成本来说的话,如果中国坚持自己开采石油,那么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成本上就非常不利,而中国又是个外贸依存度非常大的国家,如果产品因为成本过高难以出口的话,对整个国民经济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被迫与国际接轨,大家还记得那年中国经济确实很艰难,中国外贸出口出现改革开放以来少见的负增长,其中相当一部份因素来自油价下跌的影响。而到了1999年的第四季度开始,国际油价开始上涨,从那时一直到2000年,中国外贸形势都很令人振奋,出口增长率最高时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几;而到2001年,国际油价又开始回落,因此有关人士对2002年的发展不抱乐观态度,但到2002年3季度国际油价突然上涨,导致2002年全年经济增长又“超额完成任务”。

当然这只是一个现象,再深入分析的话,我们发现世界上有三大贸易区:欧元贸易区、北美贸易区和日元贸易区。中国处在日元贸易区。与前两个贸易区相比,日元贸易区的特点是生产成本较低、出口加工比例较大。而北美和欧洲国家的生产有机成本高,也就是机械化和对能源的依存度更高。

在日元贸易区内部,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由于日本的生产有机成本同样在增加,中国成为自日本、韩国之后迅速成长起来的出口大国之一。过去几年,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势头十分明显。加上人民币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当日元对美元升值时,不仅人民币对美元出现间接贬值,而且人民币对日元、韩元会出现直接贬值。这就成为油价上涨、日元升值对中国经济有利的原因。

实际上在之前的编务会议上,我们讨论得最热烈的就是假如推出石油期货的话,它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简单来说,象大豆期货那样,它应该可以指导生产的成本价格。如果你的开采成本是15美元,而国际上只有10美元的话,那么你就不应该去开采。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套期保值以稳定生产的问题。

其次就是对消费者来说,由于它的下游产品非常广,因此它有着非常宽泛的市场。从中央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可能是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探讨石油安全。可是我们发现,与一个国家能源安全有关的因素,并不仅仅是能源期货的问题,实际上期货只是个次要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你的能源市场的发育状况是怎么样的。有没有达到没立期货市场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而过早地去推出石油期货,可能会得不偿失。

那么现在还有什么因素能够更彻底、更本质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石油安全问题,我认为实际上是垄断问题。

我们接着刚才的油价改革往下说,到了去年国家对油价的定价政策又做了一个重大调整,说两大石油企业的原油价格可以在国际油价10%以内自由浮动。这实际上等于重新形成两大集团在中国能源市场上的垄断。垄断到了什么程度,就以上市公司报表来说,当成品油下降幅度大于原油下降幅度的情况下,公司收益本应下降,因为它的利润空间小了——但中石化的业绩反而大幅增长。后来我们发现问题就出在10%的浮动空间上,当国外原油价格下降时,国内原油价格降得比国外还要大;而当国内、外原油价格都在涨时,国内的涨幅比国外的要小。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所谓的上市公司,它们的原油都不是自己采购,而是由大股东统一采购,然后再供给它们。因此我们怀疑在石油上市公司虚假盈利的同时,它们的大股东由于这种“高吸低抛”,已经累积了大量的亏空头寸。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计委和能源部当然更期望尽早推出国内的石油期货市场,但是假如在这种政府和大企业垄断的状态下,按他们的思路推出石油期货的话,我觉得问题不但难以解决,甚至可能会变得更糟。

所以我认为,中国不是说不需要石油期货,但是,假如在市场还没有成熟的状态下推出的话,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之前我们还讨论到一个煤炭期货的问题,之所以讨论煤炭期货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而且中国煤炭从储量和开采量都是居世界前列的。西方国家对煤炭需求也是在增长的。

煤炭要是再细分的话,里边还有一个更棒的品种,就是焦炭。因为它很轻、容易运输,而且热效率高,我们注意到连德国都在从中国进口焦炭。

王希中(深圳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

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中国已经具备推出石油期货的一些条件,但事实上现在从推出的时机上来说,应该说绝对不是个好时候。

因为石油目前在国内基本被中石化和中石油垄断了,而石油价格又是由国家计委按国际石油价格每月进行调整,完全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没有什么市场可言。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期货交易是不符合期货本身的发展规律的,我倒觉得它很可能会变成价格垄断的一个工具。

中国在1995年以前曾经推出过石油期货,当时的背景是从1992年以来石油价格开放,市场程度相对高一些,但自从1995年国家把石油定价收上去后,市场上基本就不存在什么价格波动了,它也就失去了作为期货的最根本的功能。

今天我们讨论的两个议题,一是中国需不需要能源期货,二是现在能不能推出石油期货。对于第一点,清议刚才已经说了,中国绝对需要能源期货,我再被充几点中国需要能源期货的理由。

首先是从消费市场来看,中国各大航空企业都是很大的产业集团,它们就非常需要石油期货的买方保值功能,在2月10号中国民航的机票名义价格就上浮了50到100元左右,而国际航空公司的价格就没什么变化,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国外航空公司在每年初就对所有的运作成本(其中燃油占30%以上)通进期货市场进行了价格锁定。

就我所知,去年仅燃油价格上涨一项,国航就多付出了4个亿的成本;东航因为管理有所改善,所以在油价方面增加了3个多亿;南航就更多了,光燃油成本就多付出了6亿人民币。所以对航空企业来说,对燃油期货的需要是很迫切的。

2001年南航集团就找到我们公司,要求了解石油期货,我们当时派了一个比较强的培训团给他们做了个较全面的培训。当时南航集团老总在武汉开会,为了参加培训连夜赶回来,据公司里的人说,有史以来公司开会,中层以上的干部,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内的人全部来齐的就这一次,可想而知他们的重视程度。

其次是从中国原油的进口量来说,现在每年已经达到7、8000万吨了。在全世界进口量和消费量来看,现在已经超过日本占第二位。但在这么大进口量的前提下,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油价上发言权却是非常小的,中国在全球石油的消费量大概占2%左右,但在石油定价方面的权重还占不到0.1%,甚至不如印尼、韩国和新加坡这样的小国。

日本从1999年就推出了汽油和柴油期货,2000年推出原油期货,目前发展得很不错。韩国也在作这方面的准备。而中国每次进入国际市场采购时,整个国际市场的油价就马上涨起来,等你高价买完后又掉下来,中国每年为此付出了很多冤枉钱,连国外的石油厂商都觉得赚中国的钱是最好赚的。

所以就推出石油期货来说,我觉得定价权也是个很重要的考虑方面,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定价体系,这个体系刚开始成立时,可能只是个“影子市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跟国际市场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机制。

就拿咱们的铜期货来说,中国的铜期货市场刚成立的时候,完全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一个影子,但发展到现在,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很大的价格影响力。

最后,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目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采购很多都是通过外国经纪公司点价,这样国家的商业机密就完全曝露在国外企业眼中,它们很容易抓住时机来影响你的价格和整个经济运作。

所以说现在中国很需要石油期货,但如果国内垄断的前提不能撤消的话,原油期货就不可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邹峻(香港景盛投资基金执行董事):

从市场本身的规律来看,期货市场应该是参与者越多,市场风险就越小,市场的运作效率也越高。所以清议刚才说参与者的主体问题,我很同意他的看法。

还有一个就是推出什么期货品种的问题,这应该是个品种结构问题,象清议刚才举的煤炭期货。我觉得在产品选择上,如果仅仅是以产量在决定的话,可能还不够全面。象除了煤炭外,我们其他的小金属品种应不应该开,我觉得也可以考虑。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才结构的问题,只有你的市场足够大、有了足够多的品种以后,才可能培养起相应的人才储备。

我们在市场在操作这些年,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人才的培养,许多金融产品国内市场规模太小,真正能研究和把握国外市场走向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如果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才越来越多的话,整个市场的价格敏感机制也会越来越高,市场也越有效率。所以我认为不管是石油还是其他产品,只要有市场需求的都应该支持它们出现。

王宏友(深圳金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信息咨询部部长):

从国外期货市场发展和目前的期货品种购成来看,生活原材料和生产原材料都要进入期货市场。这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要求,而从我国转型过程中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上什么品种应该说都不为过。

象国外连猪肉羊肉牛肚都可以上期货,石油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我们对期货品种上市卡得很严,假如市场真有需求的话,那么它就会通过别的途径来实现。象海南像胶和广东的白糖,你不让它上期货市场,它就自己搞个什么大型电子交易市场,整个运作机制跟期货市场一模一样。

所以说石油期货的必要性都不用谈,肯定是需要,剩下的是怎样推进的问题。

要开石油期货,首先应该从期货市场的功能来考查一下它未来的功能和作用。大家都说石油期货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有了石油期货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比如说石油安全,我觉得就算有了石油期货市场也解决不了中国的石油安全,假如美国把中东控制了,你原油进不来,你的石油安全就永远解决不了。

所以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石油期货最大的作用不是维护什么石油安全,而是维护国内与石油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一个重要均衡器。如果我们国家没有石油相关品种的期货合约的话,它的下游行业就无法套期,无法套期保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它就无法生存。

以铜期货为例,我国有很多独立的铜冶炼厂,这些冶炼厂如果无法在期货市场上对购进的铜精矿进行保值,炼出来的铜价在市场上再跌一下,我的冶炼厂是无法经营的。

再比如机票,如果没有石油期货的套保功能,石油价格一涨你的机票价格就得跟着涨上去,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外国航空公司加入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你的票价就很难涨上去,消化不了这个成本你就得准备亏损甚至破产。

所以石油期货首先是维护相关行业的均衡性,而不是通过期货能赚很多钱。

还有一个是资源配置问题,如果有了石油期货市场以及相关产品的定价,那么对国内的所有相关产业的经营主体都会形成一个有力的约束机制。因为在这样一个定价机制下,不同企业才有动力通过内部经营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经营成本,从而达到整个市场的合理资源配置。

有了期货市场价格照样会波动,但波动的幅度就小一些,而且通过期货市场的调节,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小得多。

在石油期货品种的选择上,比如说原油期货和成品油期货的选择。我们还是以铜期货为例,目前的期货市场上并不是所有关于铜的期货品种都上,而是选择了精炼铜这种半成品,从而维护了下游相关产品的均衡。

那么在国内石油期货品种上,选择汽油和柴油这样的成品油品种比较好。因为汽油和柴油的市场主体是多元化的:首先是消费者的多元化,而在供应方,虽然炼油厂目前还是垄断的,但它中间还有不同环节上的销售商,这些销售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同样可能形成多元化的价格供应机制。

而在原油方面,由于现在的进口主体还是很单一的,短时期内还很难形成供应主体的多元化。

另外,在关于设立石油期货的时机问题上,刚才大家也都谈到,要建立石油期货市场,首先应该具备市场化的条件,这当然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在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本身也有个程度的问题。

象国内当时推出农产品期货的时候,国内应该说还没有成很熟的大宗农产品,但在经过一段的时间后,期货市场反过来帮助了国内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

栾自强(上海金瑞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信息研究部副经理):

因为我自己一直是做铜期货的,所以我想从国内铜产业发展的角度谈谈期货业的作用。

通过这些年国内铜企业的分化当中,其实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把国内铜产业推化市场化的过程中,期货业是在大大加速这一过程。

别的都不说,我就说国内铜产业这些年在做的三件事:第一、技术装备在进步;第二、市场化在进步;第三、规模化的问题。

我记得很清楚,在1999年以前,国际铜价跌到13800时,国内铜价14300元再也跌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国内企业一点求生能力都没有,当时国内平均成本是15800,基本上是全行业亏损;到了2001年,伦敦铜价到13650,国内价格到了13800,企业照样活得好好的,出的盈利报表没有一家虚的。为什么,这主要是市场化推动了国内主要大的铜生产企业,尤其国内三家上市公司(江铜、云铜和铜陵)在管理水平,尤其是在成本管理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所以我说市场化本身对企业的促进是非常大的。

其次我们再拿整个铜行业和钢铁行业来做比较,在98年刚起步的时候,宝钢和江铜是同时进入市场的。目前通过比较我们就发现,宝钢虽然在行业内名气很大,但它对价格的承受力是非常脆弱的,只要国外一限制它的进口,它的效益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但铜企业就不一样,现在不要说掉到13650,就是掉到12800它也同样承受得了。因为它在成本管理中,在原料的进口多元化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调剂余地。

这说明有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期货市场,对企业的价格承受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回到石油期货上来说,按中国现有的条件要短期内开设原油期货市场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正象铜产业一样,在石油产业的中下游产品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目前的中国内地可一说一个省就有一个省的柴油和汽油价格,这种差异本生就是套利市场产生的最大机会,并可以通过这种下游的市场化最终来冲破上游垄断的终端。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