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在传统的中国日历(阴历)上,是一个浪漫的日子。传说这一天喜鹊们都飞到天上,搭成一座鹊桥,让被分隔在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一偿相思之苦。
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的“七夕”已经渐渐消失在都市的喧嚣里,而另一个7月7日更牵动着千千万万焦灼不安的心灵——那也是一座桥,一座“千军万马”争过的独木桥:高考。
深圳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在谈到自己人生最大的转折时,毫不犹豫地说到:高考。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他不惜将自己的户口从内地迁到西北一个边远的省份,并在那里一举考上了一所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他的一生从此跨入了另一条光明的坦途。
与此相应的,则是一位女中学生在文章里愤懑地写道:“如果有一天,全国的学生进行一次新‘五四”运动,炸学校,拒考试,烧课本,那本人积极参加……”
一方面,教育专家们在为中国素质教育的落后而忧心仲仲,甚至不无偏激地叫出“取消高考”;而另一方面,则是家长们在为自己孩子的前途而操心劳碌,他们问,“取消高考后,孩子怎么办?”
在一本刊物里,赫然写着:“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付出一份努力并不意味着得一份回报,读书也许是最稳妥的投资。”而一位从事了30多年教育工作的老校长却这样说到:“在经过12年的教育以后,假如不能考上大学,学生们所学的考试知识在社会上基本没有什么用途,也将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很快被忘记,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教育浪费。”
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里一个最大的“情结”,一个斯芬克斯之迷。
又是一个七月到来,在千军万马的洪流之中,我们仅仅来得及撷取几朵小小的浪花……
“考试经济”的背后
在采访中,一位出版商向记者倾诉了他的“十年大计”:“我准备聘请全国一流的中学老师和教育专家编写一套从中考到高考的系列辅导教材。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它们拍成教育系列片,然后压成光碟,建立专门的教育网站……”他的理想近乎无限地膨涨起来。
“这要多少钱啊?”记者的担心更实际一些。
“只要我能做到第一流的质量,就靠这套教材也够我吃十年的了。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学生吗?”他伸出一个指头,“一亿,整整一个亿啊!”
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她在一个暑假里为学生补习的收入几乎顶得上她整整半年的工资。“那真是累啊,一天十几个小时,一批又一批学生坐在你面前。有时我真不想教了,我又不缺钱,费那么大劲干什么?但总是顶不住家长软磨硬泡,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孩子想想吧,他们十几年的辛苦就押在这场考试上了。”
打开电视机,连篇累牍的保健品广告把观众都弄糊涂了,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原来是因为缺少了各种各样连名都没听过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就在电视里主角手里举着的那一个个小瓶子里。一位家长这样说道:“反正也吃不出毛病来,就当是个心理安慰吧,不就是多花几个钱吗?十年都熬下来了,最后这个关口,怎么也能挺得过去。”
在众多的考试背后,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也在形成。出版社将考试用书作为稳定的盈利产品;各类考试培训班打出诱人的招生广告;高考期间,宾馆提供钟点房间优惠服务;还有“让你变得更聪明”并能在考试中稳操胜券的脑黄金产品……有需求,就有供给。
考试正逐步成为一种巨大的消费。有调查证明:中国家庭存款的用途之一就是教育消费。这种消费需求的背后,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考试经济正在浮出水面。
面对蜂涌而来的种种选择,“考试消费”的主体,学生们又是怎样看的呢?一名就读高二的学生这样对记者诉说了他的困惑:“实际上,我们自己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从上高二开始,家里就给我买这样那样的补品,说这些东西要长期吃才有效果,到现在我也没看出什么效果来。话说回来了,我们班上几乎人人都在吃这些玩意儿,你说有效果,那效果跟效果也‘抵消’了(笑)。”
而另一位女生则坦白地说:“家里给什么我就吃什么,不给我也不会要求。操心功课的事还操心不过来,没功夫去想这些事。但我知道,真要让我们轻松起来很容易,搞一次活动,旅游烧烤什么的,保证有效,但能吗?”
在轰轰烈烈的“考试消费”后边,更深的是一种无奈与困惑。一位中学班主任坦率地对记者说:“成绩好的不吃任何补品成绩一样好,不好的再吃也白搭。最紧张的就是那种中上水平的。加一把劲就上去了,但一个小小的失误也可能就断送了。实际上一个班里最好和最差的也就那么几个,绝大多数都还是中等水平。我是反对吃什么补品的,但家长的心情我也特别理解。我带学生高考时,有的学生包里鼓鼓囊囊的,尽是补品,我也不好说什么,就当是给家长的一种安慰吧。”
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道:“说真的,平时我对孩子学习关心不够,连家长会都没时间参加。好在孩子还自觉,眼看就到考试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我有钱,但钱也买不来个好成绩啊,只有买点东西给他补一补,除此之外,我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一项调查显示,城市中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的比例占91.9%,中小学生希望自己考上大学的占78%。而全国同龄人口高等院校入学率去年为10%,即使按照教育部的扩招规划,到2010年,高校入学率也只能达到15%。
只要千千万万学生还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考试消费”还将衍生出种种新的形态与种类来。从某种意义上,其中的许多“消费”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消费本身,而变成某种“信仰”与“寄托”。
“谁谁谁的孩子去年就是吃了什么什么,结果考上重点大学,我的孩子也要……”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撑起了一个又一个产品。很难说这里边究竟有几分是真实,几分是幻想甚至迷信。
综合课:素质教育与应试制度的悖论
“素质教育”已经从口头上的讨论走进了教育的现实,然而,就在老师和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准备“向高素质进军”时,却发现他们还面对着一座难以攻破的桥头堡:高考。
一位教师这样对记者说道:“搞素质教育、学生减负当然好,我们天天跟学生朝夕相处,不知道学生有多辛苦,缺乏哪方面的锻炼吗?但再搞也只能在小学、初中里搞。不为别的,就因为一个高考。学生考不上大学,你再说什么素质,什么全面发展都是空的。家长和社会都只认一条:考上大学的是龙,考不上的是虫。”
面对这一情况,教育部门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教育部学生司司长、高考改革实施小组组长瞿振元在就高考改革回答有关媒体记者的提问时这样说到:
“高考改革,的确会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但我想强调一点,把素质教育的所有希望寄托在高考改革上是没有出路的。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待各方面的协同作战,有待整体环境的改善。仅靠高考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比如,现在大家都欢迎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但有一些地方就马上准备开“综合课”来对付“综合能力测试”,这实际上是以应试教育的思想对付高考改革。所以我认为,教育思想观念还要进一步改革,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来。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先导。”
在记者问及开“综合课”的问题时,一位教育工作者坦率地说:“我们学校现在没有开,但并不表示以后不会开。这要看情况的发展。综合考试考的是综合能力,但这种能力能不能量化和标准化,本来就有着不同的意见。”
而另一位教师则举了个例子,“美国的哈佛大学在招生时,除了重视你学过什么之外,更看重学生们还‘干过什么’,比如说做过学校橄榄球队队长,或者参加过义工活动,在录取时都会有很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真实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很难以一、两次考试的分数来衡量与测定的。”
一位资深教师谈到了他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在我几十年的经验里,学生走入社会以后,最有成就的往往不是当年班上学习最好,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而是中间的学生。他们除了学习成绩外,往往在人际交往,个人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目标上都有着比较平衡的发展。
联和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发展。其中学会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条,而我们的考试,包括高考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做到对知识的评判与比较,而缺乏其它几个项目的衡量。”
正如矍振元司长所说,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先导。但观念的改变首先要依赖制度上的保证。正如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我不是不想改变自己这十几年一贯制的教育方式,但改了以后,谁来承认呢?王蒙做高考语文试题不及格已经是个众所周知的笑谈,但我如果教出一班学生来语文考试不及格,那就不是笑话而是灾难了。学校开了我不说,家长们还不得要了我的小命哪……”
又一个纠缠不清的悖论:素质教育的加强需要教育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需要制度的保证,而高考制度又无法(或者说难以)承担起对素质教育的结果进行检测与评判的功能。
高校扩招:期望与误区
据广东省招生办公室介绍,由于今年全国高校仍在扩招,所以无论是广东省内高校还是外省主要高校,在广东省内的招生人数都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今年全国普通院校专业第一批本科院校在广东招生计划为1928人。而全国高等教育再次扩招的人数更高达33万余人。对于许多学生和家长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据有关人士介绍,北京市今年高校招生人数为13万,而参加高考的人数也是13万。有人乐观地预测北京考生中有70%以上能考上高等院校。然而这仅仅是北京地区,与全国每年数百万高考人数相比,33万的扩招人数(其中包括职教、成教等)仍然只能是杯水车薪。
在与高校扩招的同时,社会上也产生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认为高校扩招能尽快拉动消费,可以减轻就业压力,充分发挥高校潜力,有利于素质教育以及推进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等等。
仅以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人认为,应该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实行“宽进严出”,让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只要愿意都可以上大学,而且并不见得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毕业,这样,中小学教育也不用为应付升学而发愁了。
然而,同样有论者认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难度之大固然与目前的升学率有关系,但关键还在于全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人才选拔和使用重素质、重能力的良好机制和风气。从教育内部来说,大量落后的教育观念、死板的教育方法、陈旧的教育内容都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实行“宽进严出”,反而可能由于把关不严带来大学教育质量下降问题,由于国家不堪重负而从学生中大量收取学费带来贫困生问题,由于学生就业期望值高而社会难以容纳大量高学历人才而带来社会问题。
而对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化”问题,有关人士更是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高等教育确实具有商品属性和私人生产的特点,因为人们在付出一定成本接受高等教育以后会获得一定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要实行上学交费。但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把高等教育当作盈利的事业、赚钱的买卖。因为教育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主要表现在教育消费的结果,不仅对本人有利,而且对社会有利,对人类文明的积累、传承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都决定了它不能像私人产品一样完全产业化、市场化。
应该说,高校扩招的本意是通过扩大招生人数使更多的人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中、小学面对高考的压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但这种改革会不会影响到高校自身的教育质量,怎样来判断这种影响,仍然是一个需要时间来验证的问题。
三十所大学向外透露扩招专业及人数 |
今年高等教育再次扩招33万余人,这种增长前所未有。现将部分高校扩招情况报告如下: |
北京大学:扩招100人。电子工程和环保工程专业:40人,中文、心理学、政治与行政管理、法学专业:60 |
人; |
清华大学:只扩招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其中法律专业300人,计算机专业90人。 |
中国人民大学:扩招200人。新闻专业:文科15人、理科5人,法律专业:文科20人、理科10人,金融专 |
业:文科10、理科20人,国际政治专业:文科10人、理科20人,经济学专业:文科10人、理科20人,会计专业: |
文科10人,理科20人,工商管理专业:文科10人,理科20人; |
北京师范大学:扩招200人。编辑出版专业:10人,哲学专业:10人,法学专业:10人,经济学专业:10 |
人,工商管理专业:10人,国际贸易专业:10人,统计学专业:10人,计算机专业:40人,信息管理专业:20 |
人,电子信息专业:20人,应用化学专业:15人,天文专业:10人,环境学专业:10人,应用心理学专业:10 |
人; |
复旦大学:扩招100人; |
上海交通大学:扩招150人; |
南开大学:扩招100人; |
武汉大学:扩招200人,其中文科80人,理科120人; |
四川大学:扩招800人。其中文科220人,理科280人,工科300人; |
北京外国语大学:扩招250人。主要扩招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专业的学生; |
华中理工大学:扩招300人; |
华南理工大学:扩招100人; |
北京理工大学:扩招600名本科生。(文中数字仅供参考) |
假如高考不再来临……
“来年当然要取消高考!”
作家何建明在35万字的《中国高考报告》结尾,写下了这个“不用置疑的理想。”
他写下了这样几条原因:
“首先是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进入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考死题、死考题’是过去20多年高考中一直存在的最严重的劣病和顽症。
“连当年在邓小平面前呼吁恢复高考的湖北大学查教授都这样认为:如果看到现在这样的高考,我宁可不主张大学招生还搞考试。
“其二:能力与素质考核的发展方向注定了现行高考方式的死刑。
“其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方式彻底得以改变,决定了现行高考必须改革。
“第四,也即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正在沿着邓小平所指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待国家经济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有一天,我们的人口得到了最佳控制,高校的发展规模及设置日趋合理,社会综合实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国家必将对所有公民全面开放大学之门,高等教育必定有一天也会像今天的9年义务制教育那样,只要是中国公民都有权利接受。”
面对这个美好得近乎“乌托邦”的理想,首先跳起来反对的竟然是学生自己。
“考大学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唯一的选择。”在一所重点中学里,何建明当场请一个班级的45名高中生对此问题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共有44名同学举手并作了肯定的回答,而唯一没有举手的一名女生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够好,所以不敢举手。
其次提出疑问的是那些辛劳的家长们。一位儿子即将参加高考的家长这样对记者说:“我知道现在的高考方式不那么合理。但现实就是这样:一百个同龄人里只有不到10个能接受大学教育,如果不通过考试,你有什么更有效,更合理的方式能把这10个人挑选出来?相对而言,成绩的好坏还算公平的了,那毕竟是学生自己努力的成果。不然怎么办?比谁的官大,比谁的钱多?”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高考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而这部份内容仅仅以教育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学家们谈到要改变观念,认识到人的一生是个终生教育的过程,光有文凭并不代表一切。但一位家长直言不讳地说到:“在我的理解里,高考就是一条捷径。我能够为孩子负上的最大责任就是让他考上大学,以后的路只能由他自己去走。但如果考不上大学,他就跟别人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入社会后他要付出的努力,受到的挫折都会多得多。套用一句时下的流行话。考上大学并不是万能的,但考不上大学是万万不能的,我就这么对儿子说。”
可怜天下父母心!
高考,一年一度的“黑七月”。
来了,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