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迅为什么?

1998年5月19日,拥有180万传呼用户的深圳润迅通信发展公司宣布投资1个亿成立润迅互联网有限公司,全面开发互联网经营服务。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家曾以“一呼天下应”而震撼中国传呼界的通信企业推出一连串大型活动与项目:成立润迅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互联网研发中心;推出“百特门”个人信息门户网站;与国内七家著名网站建立“百特联盟”;开发与推广“百特上网卡”……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强,令一向以“速度”和“变化”而引以自傲的互联网界也不禁瞠目结舌。

在1999年4月北京召开的“中国信息化专家论坛”上,润迅通信公司总经理杨军第一次清晰而完整地表述了润迅未来的发展理念:润迅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跨地域、多元化的通信服务公司,但进入互联网领域半年多来,润迅深信由于互联网对整个世界影响的日益深刻,传统的通信业必须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有新的发展,所以润迅毅然决定推出“新润迅”这一事业品牌。“新润迅”的推出标志着润迅将在新的起点实现企业的转型,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经济规律,全面重组润迅现有的资源和业务,最终完成向现代综合通信服务商的过渡。

润迅的这一做法,在掀起了传媒报道热潮的同时,也引来了互联网企业界的纷纷议论。在一片叫好与赞扬声中,同样有资深的互联网专业人士提出疑问:作为一个从未“触网”的通信企业,润迅的这一举措是否有“凑热闹”之嫌?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领域内,润迅是否有清晰的发展思路与操作能力?润迅提出的“百万用户大移民”是不是一种新闻炒作?

为此,记者近日走访了成立不久的润迅互联网服务有限公司。

“百万移民”是炒作吗?

一位多年从事互联网经营的专业人士不屑地表示:“互联网与寻呼机用户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用户群,并非简单地给个电子邮箱就可以把寻呼用户变成网上用户的,这纯粹是炒作。”

对此,润迅互联网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也许,对于传统的互联网商来说,只有坐在电脑前拨号的才能称之为用户,才有提供服务的价值;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互联网则是对于传统寻呼内涵的一种拓展与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决没有把200万寻呼用户‘搬’到互联网上去的想法,而是想通过互联网,为我们今天和明天的用户提供一种更加方便、快捷而周到的服务。”

假如要做一个比较的话,那么传统互联网企业(尤其是ICP服务商)是把网站作为一件“终端产品”来经营;而润迅则是将它当成一件工具,为自己的终端产品——新型的综合通信服务而提供的一个手段来经营。

正如这位新闻发言人所说:“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可能会很不理解,事实是我们的‘百特门’网站既不重视发布新闻、又不强调搜索功能,甚至与眼下炒得热火朝天的‘门户’或‘电子商务’网站类型也大不相同。因此有些人会觉得我们定位不准、思维混乱,如此等等。

但恰恰相反,我们在建立网站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并选择了最符合我们发展的途径:那就是个人通信的集成。”

用杨军自己的说法,那就是:“目前的互联网服务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整合了润迅的业务,将互联网、传呼、移动电话等多个业务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与国际上的最新技术潮流不谋而合……”

许多人也许没有注意到,在进入互联网之前,润迅已经建立了通信多元化服务体系。寻呼(本地、联网、秘书、自动、金融信息和智能台);1994年开展产品维修业务;1995年开发集群、微波业务;1996年代理中国电信GSM全球通移动电话业务;1998年又代理了广东视聆通业务。

而互联网的加入,恰恰为润迅这些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业务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综合平台,难怪杨军会充满自信地说:“润迅将是信息服务业的专业公司,而不再仅仅是寻呼台。”

“百万移民”对于媒体来说,也许是一个绝佳的炒作题材,但对于润迅来说,却是一步深思熟虑之后,所下出的意义深远的“棋”。

互联网研发中心:走出“跟风”的怪圈

在关于润迅的种种新闻与传闻中,设立于北京的润迅互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也许是最为“默默无闻”的。然而在润迅内部,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这一中心的成立都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试图摆脱“跟屁虫”的形象,开始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了。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互联网在今天所走的仍然是一种“模仿”与“修正”的道路,无论是“新浪”、“搜狐”这样的“老牌大户”,还是蓬蓬勃勃生长起来的“网络新贵”,身上都带着很重的“洋”味儿。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发展初期,一定的模仿是必要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互联网人士一边说着“网络的可能性是无穷的”,一边却束手无策地走着国外所开拓出来的那几条“老路”上时,中国互联网就很难、甚至不可能与国际水平接轨。

无庸置疑,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有很多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份也是国外互联网发展中所遭遇的,倘若我们只能一味“等待”的话,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里,不小心就会沦为“二道贩子”或“二等公民”。就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互联网不是发展得太快,而是发展太慢、太缺少独创性了——这有点象早期的广告设计行业,从国外抄一个创意就可以在国内赢得一片掌声和市场,何乐而不为?正是这种发展初期的“懒惰”导致国外广告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后,国内广告公司溃不成军的现实……

要做到真正的创造,就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学术与基础研究之上,近百年来的企业发展史告诉我们,仅凭“经验”或“灵感”是很难在创造领域内走远的。反观国内互联网企业界,最为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基础研究。

199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非官方“中国信息化专家论坛”上,国家信息化办公室邓寿鹏教授称,这是1993年来中国首次对电子信息产业作专家讨论。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感概!

而润迅互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成立之初就表示,中心所有的研究成果将以白皮书的形式定期发展,无偿地与业界共享,使更多的企业少走弯路,令中国互联网企业能以群体方式崛起并达到世界水平。

该中心已于1999年10月19日发布了它的第一批研究成果“人与信息”,这项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众多专家学者作出的成果,被认为具有首创性,涉及国内互联网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而润迅所开发的“百特门”网站则是根据这一最新理论成果转化而成的第一个实践产品。

“新润迅”的启示

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1992年润迅涉足寻呼市场到今天“新润迅”切入互联网发展,有心人会发现,在不同的两个时期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竞有着那么多相同的特征:都是处于“百家争鸣”的上升阶段;都有着无数新增出来的、大大小小的企业想“分一杯羹”;用户都呈指数型地高速增长;企业都在近乎“不择手段”地“抢用户”;许多企业都处于“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的混沌状态……

在寻呼市场的“大战”中,润迅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强劲的品牌战略、超前的服务与管理所取得的成就,人们有目共睹。

在今天,“新润迅”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实力依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许多网站还有为如何减少亏损、增加用户而焦头烂额时,这家拥有近200万用户的大型寻呼企业并没有把利用网上业务吸引用户看得太重,“新润迅”的人员骄傲地宣称,“我们没有利润任务,只需要考虑如何把服务搞得更好。”

其次是清晰而独特的发展理念,这来自于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可以说,今天的“新润迅”对于互联网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看法:当别的互联网企业把网站建设当成“目的”时,润迅却将它看作“工具”;当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正忙于“融资”或“上市”时,润迅却在考虑如何“花钱”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当媒体把互联网“炒”成了“万应灵丹”时,润迅却指出,它应是一种通信工具的延伸……

第三,则是润迅一贯的服务风格:一旦把它定位于“个人信息集成服务”,润迅就开始在每一个细节上修筑和完善这一服务体系——从电子邮箱到网上寻呼、从“百特联盟”到“百特上网卡”,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普通用户都能方便舒适地享受到为自己度身订做的实实在在的服务。

这个目录还可以列得很长,润迅有的已经做到了,有的正在做——对于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分享: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