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
张志俊培训班学习感受
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1月1日,参加深圳张志俊太极拳会馆主办的第四期高级培训班,感受颇深。
在上培训班前也看过《高手》、《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等文字视频,也参加过其弟子朱利尧的培训,并对他进行了两个多少时的专访,自认为对其理论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在培训班的第一天,就真切地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一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撇身锤,在他的分解讲述下,却令已经练了数年太极的我感受象一招从未接触过的招式。
一个撇身锤被分解成十四个动作,每一动均有其攻防含义,在他随着拈来的示范讲解中,一个招式几乎就象一个小套路,攻防之间令人惊心动魄。
而在招式讲解过程中,他不断强调的核心要点如“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等,也只有在具体的应用示范中,才体现出其“毫末之差”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此前已经多次接触“两头卷曲、梢节领劲”概念的我,实际上是在与实际练习中才发现,自己之前所以为的“都是错的”,因为在通过长期练习拉开指掌筋骨之前,你根本就“卷不起来”。
张老师常举前人“知易行难”之说为例,认为太极拳练习恰恰是“知难行易”,而“知”之难,真在于你不是“真知”。
在练习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张老师所言的“真知”,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体悟”与“身知”:当你的身体与指掌没有在长期抻筋拔骨的练习中感受到“卷曲”之力时,这个词其实只是你脑海里的一个苍白概念。
而一旦你在指掌划圈等基本功练习里感受到这一筋骨抻展带来的微妙感受与实用效果时,你会发现自己多年“习焉不察”的身体内,竟然还蕴藏着如此精微美妙的感受。
练习后的一个深刻感受,是我突然发现自己多年以来,竟然在用一种“很笨”的用力方式生活着,从而忽略了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态,那就是“触感世界”。
早起洗漱时,用指尖捏住牙刷的感受,与此前一把握住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在吃饭、喝水乃至此刻敲打键盘时,我用指尖感受到的世界也都跟此前数十年有着清晰的差异与变化。
从某种意义而言,短短三天的太极拳培训,竟然为我带来的一种全新的“生命感受”,这是我在报名参加培训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的。
从这个意义而言,张老师在讲座和培训中不断举例讲述的“太极就是生活”并非虚言,而是他自己在数十年精研苦思和亲身体验中,所领受到的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与“美”的境界。
这套拳不仅是拳,而是“道”。在经过艰苦而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后,能为平凡的生命带来充满惊喜的“质变”。
具体心得日后再回顾……
1月7日
早起练拳时,将八字圈要点融入缠丝功法中,感觉进展颇速。
另练至中间,忽然感觉尾椎似乎又松一分,整个上身也立得更直(尤其转身发劲时),似乎尾椎跟髋胯关节分开后,两腿运动对上身虚领顶劲的影响渐渐减少,渐有“节节分离、各自转动”的趋势。
其实手部辛苦练习,也是为了将指、掌、腕、肘各关节“节节松开”,才能形成张氏独特的发劲模式,也就是从一条“长整劲”变为“九曲珠”,各关节之间互为杠杆支点,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接手走劲模式,这方面刚刚入门体会不深,未来可多作体察并记录。
2018-01-15
太极觅劲之“打法”与“尺度”
——张志俊太极拳培训班学习体会
张志俊太极拳第四期高级培训班学员 黄河
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1月1日,有幸参加深圳张志俊太极拳会馆主办的第四期高级培训班,得以亲身领受张志俊大师教导,感受颇深。
身为太极拳爱好者,此前已通过《高手》、《最高境界的格斗术》等书籍和视频对张老师的拳法和拳理体系有所了解。2017年中又因机缘巧合,参加了其弟子朱利尧的短训班,得以亲身体会陈氏太极拳极具震憾力的实战效果,也因此对张老师的拳法有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此次培训前,更有机缘向张老师进行了近三个小时的访谈与请教,从思想上加深了对张氏“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理论体系的了解。因相关访谈内容未获授权,此处不便公开,只就自己在培训班上的个人体会略做总结,以做日后学习回顾之用。
张老师的“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教学理论,大约今天的太极拳爱好者都有所了解。但在这个简明的理论宗旨背后,为什么要这样练,以及具体如何练,却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培训班的第一课,就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看似并不复杂,自己也曾练习多年的”撇身锤”,在张老师连比划带示范的分解讲述下,却令我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好象自己从未练过这个招式似的。
此前以为的撇身锤的攻防含义不外乎“一拨”加“一打”,然而在张老师的讲解下,这个招式竟然被分解成了十四个动作组合,每一个动作组合均有其攻防含义。在他随手拈来的示范讲解中,十四个动作组成的“撇身锤”就象一个完整的小套路,攻防之间令人惊心动魄。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曾描述过衡山派剑法中的绝招“一招包一路”,把一套剑法合成一招变成“衡山五神剑”。这种武侠小说里才有的场景,居然变成了眼前的现实,令人不禁生出“今昔是何年”的虚幻之感。
而在招式讲解过程中,他反复强调的要点如“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等口诀,也只有在具体的应用示范与对比中,才真正体现出“毫厘之差”背后的深刻内涵。
我自己此前也曾反复思索“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含义,并曾试图按照网上视频练习“8字圈”等基本功,但折腾数月后却无疾而终,再度回到习惯的套路练习与走劲方式中。
此次培训期间,虽然张老师并未直接讲授基本功练法,但在与前期学员的交流中我才发现,自己以前所体会的“卷曲”基本上都是错的——因为在通过长期艰苦练习拉开腕部和指掌筋骨之前,你的手根本就“卷不起来”。
正如此次培训班上张老师所提到的“知难行易”,传统认知理解下常常被误认为是“知易行难”。张老师认为“知易”之所以不对,恰恰在于这种看似轻易获得的“知”并非“真知”。许多太极拳练习者就是在这种“一知半解”的肤浅理解下,就迫不及待地去练习(行),结果反而无谓地绕了许多冤枉路,甚至误入歧途。
在此前的访谈中我也能深刻体会到这种“真知”获得之难:以张老师的武学修养,在功夫大成之后,仍须“闭关”十余载,反复推敲打磨之后才能获“一字之安妥”,又岂是我等三脚猫看两眼视频,翻几页书就能参透的?
三天学习与训练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张老师所说的“真知”,并非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理解”,而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内所强调的“体悟”与“身证”。
正如看似简单的“卷曲”二字,是个人都能把手指头卷几下,但太极拳练习者如果没有在长期的梢节拉抻训练下,把指、掌、腕每一个关节拉开并形成强健的韧带结构,只凭手指原始本能“卷曲”,在真正的实战攻防中只会不堪一击,甚至自曝弱点为人所制。
而在长期的拉抻与开合练习中,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渐渐体会到自己手部指掌之间的“结构之美”:人体的14块指骨、5块掌骨和8块腕骨并不是生出来做“摆设”的,而是在数十万年生存演化中所形成的精致“力学系统”,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日常理解。
一旦你在指掌开合等基本功练习里感受到这一筋骨抻展所带来的微妙感受与实用效果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多年“习焉不察”的身体内部,竟然还蕴含着犹如色彩般丰富、音乐般优美的“生命原力”。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一种只可“身证”而难以言喻的体会。培训后很多天我都沉浸在一种突然“睁开眼”般的感觉中,同时意识到自己过去那么多年以来,竟然在一种极为“笨拙”的用力方式下生活,而忽略了世界呈现的另一种形态,那就是“触感”——所谓“听劲”,其实就是这种触感在实战技击中的应用表现。
早起洗漱时,用指尖捏住牙刷的感受,与此前一把握住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而在吃饭、喝水乃至此刻敲打键盘时,我用指尖感受到的世界也都跟此前数十年有着清晰的差异与变化。
短短三天的太极拳培训,竟然为我带来的一种全新的“生命感受”,这是我在报名参加培训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的。
从这个意义而言,张老师在讲座中不断阐述强调的“太极就是生活”并非虚言,而是他自己在数十年精研苦思与反复实践中,所领受到的一种全新生命体验与“美”的境界。
老师讲拳很有意思,除了示范各种招式实战用法外,在强调练习要点时常常用上极具感性的形容,比如说手指未撑开或耸肩夹肘等毛病时,随了列举可能受制的“丢顶扁抗”等症状外,还会脱口而出“这样就不美”。
在他的眼中,“美”就是人体结构与太极拳技击功能的和谐统一,而这种对“身心合一”的体会,甚至变成了生理反应:当对方一伸手落到他的掌控下时,他说自己会生出一种“比吃了蜜还甜的感觉”,舌底生津、精神百倍。
对于我们普通练习者而言,虽然还不能体会到这种深刻的感受,但在经历艰苦而枯燥的基本功和套路训练后,依然能够在自己的生命里,一次次感受到充满惊喜的“质变”。
最后简单概述一下我在数日学习和交流中对张老师教学理论体系的个人体会,以备日后回顾修正。
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传统武学传承系统,在历史传承中都是由“理”和“法”两部份所构成。其中“理”是在不同时代的具体实践和训练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规律”以及解释这些运动规律的“原理”,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及各门派心传口授的口诀要点等;而“法”则是不同时代的拳家们在切身经验体会基础上,所归纳出的种种教学经验与实战心得。
在数百年拳法流传过程中,以书籍文字为载体的“拳理”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来,而具体的“练法”与“打法”由于工作生活所需(如保镖护院等),也作为一项“工作技能”(就象今天的注册会计师)以师徒传承方式不断流传和演化。
古代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吃饭工具”的武术技能一旦所传非人,难免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传承中,往往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考察期”,如杨露禅近二十年“三下陈家沟”方得其真传。
但“功夫”本身又需长时间练习才能积累,如果二十年才得个“真传”已经来不及练习应用了。或许正因为如此,包括太极、形意在内的武学传承中,才会出现“练法”与“打法”的区分:对于“门外弟子”可以数十年练习“练法”而不知应用;直到通过长期“品德考察”入门之后,师傅才真正传授“打法”,令已有功夫在身的弟子实战技能突飞猛进,并可以此谋生。
然而自民国之后,传统武学传承却面临一个尴尬局面,那就是需要以“打法”谋生的“武术市场”越来越小,许多真正的“打法”也随着民国一代高手的退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崩盘”而绝传于江湖。
只剩下“一套半传承”(一套理论、半套练法)的传统武学,由此越来越被视为某种“健身运动”,渐渐失去了当年叱咤江湖的英雄气概。
失去了打法的太极拳,在其后数十年的流传演变中,也日益偏离武学前辈们所设下的“规矩”:“法”之所以被称为“法度”,正是因为只有在具体的“打法”与应用中,武学前辈们在太极拳招式与套路中所设下的种种“规矩”与“尺度”,才能有所依归。
为什么传统太极拳伸手就是一尺半的距离?因为在实战中它正是一手拿腕、一手托肘的“尺度”。而整个腰胯乃至身体的开合升降,也正是以这一尺度为基准而形成的一个个“动态力学系统”。
失去了这一实战中的“尺度”,太极拳练习中的种种“规矩”,也就失去了“本源”。对不知“规矩本源”的普通太极拳爱好者来说,伸手拉开至三尺可能更舒服,看起来也更大方——但那已经是“太极舞”而非“太极拳”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觉得张老师以“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为宗旨的太极拳实战教学体系,其价值正在于以陈氏太极拳传承为基础,在自身多年的实践与教学中,发掘完善了传统太极拳几近失传的“打法”体系;并以现代科学和人体结构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武学体系内的“模糊概念”,进行了更加精确的“量化”与“标准化”,重新建构了当代太极拳实战中的“尺度”。
而有了“打法”与“尺度”的当代太极拳,也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一方面在新的打法体系完善过程中,不断发掘传统拳理经典的现实内涵与实战指导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与当代武术博击流派的切磋交流,不断提炼和完善符合现代运动认知规律的新型“打法”与“练法”,令太极拳理法体系重新恢复不断演变与进化的生命活力。
与此同时,我并不怀疑今天包括太极拳在内的许多传统武术门派内,依然可能保留着部份“门内传承”的打法系统。
但是在现代体育运动社会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秘而不宣”的门内打法,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与传播,最终后果很可能像许多失传的“民间绝技”一样,带来一个流派甚至一个拳种的消亡。
在这一点上,张老师能够放弃门派之见,向全社会普及太极拳“打法”的勇气与担当,或许正是令传统太极拳重新恢复生命活力的关键所在。
2月3日
早起练缠丝功,新架一路(张架半套),老架一路(朱架)。
近日练拳时命门至胯部又有松动,与此前只是肌肉牵动感不同,开始渐渐有流动感及劲力转换的感觉,但转换时腰脊命门处仍微觉酸软,劲力不足的迹象。
同时两胯更松一分,髋部外顶略拉开档部,但左腿内侧及左足内侧仍感劲力不足,且时有牵扯感,应是内侧筋键韧带还未彻底拉开。
倒卷肱退步时,足尖仍不知不觉外摆。今天试着摆正双足,足底外侧有牵扯感,似乎此处有小韧带未拉开,下一阶段可强化练习,直至双足摆正为止。
练老架时,左足踝仍然偶尔会有扭筋感,应是内侧劲力未足,不自觉依靠外侧走劲的原因。张老师说足踝劲力最为难练,诚非虚言。
近期练缠丝时加强双腕扭转及指掌走劲,右手大指背侧酸胀且有骨节松动感,应为指掌筋键渐渐拉开的迹象。上部劲至指掌后,下部劲力也开始沉至足踝,似乎在练习进阶过程中,也有肩胯、肘膝与腕踝对应的不同阶段。
劲至足踝后,上身走劲渐从“块状转换”感,变成“流动感”,前人所言劲如水流之感,应该是这一练习阶段才能体会到的现象。
2月21日
回饶平一周未得空记练拳体会,此处补上。
早上约5点半至7点半练拳,张氏新架两趟,老架一路一趟,单剑2至三趟,加上二路、散手等练习若干。
练拳时感觉似乎尾椎处已彻底松开,上半身劲可直落至腿部,腰背处弹劲渐足,主要运动关节转向手腕与足踝。
左足踝处骨鸣渐密,且足底涌泉至然谷处平时感觉疼痛,有甚至痛到影响走路。找了瓶骨刺油擦,一两天后足踝周围渐痒且出现细水泡,足底也出现小水泡,似乎此处多年积蕴寒湿之气渐被逼出。
开车回深后再擦海底铁树油,次日早足趾间大痒,似乎香港脚有复发之状,或因春季湿暖所至,且再擦两天继续观察。
2月27日
近日练拳体内变化甚多,且概录以供日后参考。
春节回饶平期间左脚踝底两侧陆续出现水泡,似疱症水泡但不痒,亦似此前手足癣时症状。足踝内侧出现淤青,同时足底内侧胀痛不止。
春节回来后双手指间开始出水泡,先是大指外侧,然后食指、中指间陆续出现,奇痒无比,挠破后流水结壳。(严处曾言练张架时,亦出现此症状,此后手上指力大增)。
耳内常觉痒,但又未掏出耳屎,姑且视为气至耳内所至。
近日手上劲力渐有至指根之感,练缠丝时以手领劲亦渐有手指递个旋转之感,大指外侧常有骨鸣,似乎此处劲力有阻滞。
左足踝、膝内侧常有骨鸣,且有拉扯感。有时练完感觉足底松开,但久坐或午休后疼痛加剧,显示左足肾经仍未彻底打通。
练拳时双肾下侧有拉扯及酸痛感,似乎此处筋键松动,但未至气足。
有时练拳至中段,会有“发根竖起”之感,且头顶周边有气冲胀满感。
练缠腕及叼手时,指根骨节脆响,似乎此处筋骨渐拉开。
日前看张志俊早期教学视频,发现许多重要细节(如掤脚旋转等)仍未练到,日后须再反复看视频打磨,把相关细节练到套路中去。
3月4日
前日去平乐检查,乃知足底疼痛来自“底足筋膜炎”,医生开了几贴药膏让回来包。
此前虽然在百度上查到相关资料,自己也有所怀疑,但随着手足出水泡,又以为是经络排湿所至,乃至一拖再拖,白痛了那么多天。
昨日包后感觉好转,早晨不敢练习改为写稿。今早恢复练习后,感觉果然恢复不少,但仍略有疼痛。
练完缠丝后已满头大汗,再练套路时即改为高架,忽然发现高架其实有其特殊的练习效果,那就是胯、膝省力不少,从而可以专注于踝、腕等梢节走劲。
现在看来太极拳中的各种架子其实各有功效,以我自己现在的理解,应该是“大架抻筋、小架盘劲”、“低架练中节、高架练梢节”。
因此在早期练习阶段,宜练大架与低架,把全身筋骨拉开,并且形成膝、胯关节的稳固性,为后续练习打下基础。
而在低架练习拉开筋骨后,即可以中架方式“找劲”,慢慢摸索上半身与下半身,身弓、臂弓与腿弓等“局部劲”,并渐渐从“断劲”到“局部组合”以至“整劲”。
此时的练习功效,一半在于继续稳固骨架基础,增强筋腱韧性;一半在于探索各类走劲的组合模式。
至整劲渐成,开始“主攻”梢节走劲时,由于中节转换反而降低了梢节旋转与膨胀的劲力,往往费劲不小,但梢节锻炼效果却不明显。
此时就显出高架练习的优势了,由于高架行拳过程中,胯膝用劲较小,传递到梢节的劲力反而更加明显,因此更有利于踝腕乃至指掌的走劲练习。
而在高架练习阶段,实际上已可渐渐脱离招式与套路,在行住坐卧各类日常活动中,均可练习手足膨胀旋转以及全身外撑内裹的“六方劲”。
再练下去,应该就可进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与“无处不是拳”、“日用而不觉”的返朴归真阶段了,那时又会有何体会,且待日后观察。
3月13日
手足脱皮,开始以为是春季手足癣发作,但观察几日后发现指关节也在脱皮,乃知是劲练至指掌后,原来的皮肤已无法适应走劲时的指掌胀缩,于是开始“蜕皮升级”。虽然现在搞得两手一片白花花的颇为吓人,但以后想必亦会如朱天才、张志俊等太极大师们那样又嫩又软,只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脱完。
3月30日
早起送小胖回家后练缠丝,新架反打十三式及新架一路两趟。
胯腿内侧两股大筋拉开后,腰胯与手臂渐有开合升降配合之感,同时足底劲至大趾端,足踝、足底渐有开合之感。
髋胯部拉开后,全身整劲感觉又是一变,开合旋转感觉极为明显,过去须以意领的整劲断空处,被全身膨胀劲撑起,外撑内裹之感日益明显。
练拳时内部争劲感明显,走劲速度渐缓,但每趟拳练完后锻炼效果更明显。近期或可再从视频学完全套新架,待年中推手培训时再检验实效。
5月7日
早起练拳时,在缠丝、新架一路后发现近日练功骨鸣与抻筋处,大多在指掌腕(手)与踝底侧(足)各处,似乎此处练劲时宜用高架,以便放松前期已拉开之肩、膝等处,令旋转拉伸之劲直达梢节。
此前看前辈大师练拳视频动作极小,似乎懒洋洋的不用什么劲,看来也是练到中后期阶段后,锻炼部位不同所致。
近期感觉较明显的部位,一是手足梢节抻展旋转;二是胯根大筋处;练时动作不大,但练完后疲累感觉比此前低架大动时更加明显。
且再练一段,待梢节劲走实后看看还会有何变化……
5月11日
早起练缠丝功时,似乎第一次体会到全身劲通的感受:在每一个缠丝动作过程中,劲力如何借由撑胯与松胯,在梢节引动下形成类似“齿轮传动”式的同步转动与开合升降。
在这一过程中的“外三合”,实际上是在全身同步运动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与外部现象相对应的是体内从足趾到指尖的“实劲”感,似乎是在一条长轴上,各个齿轮(关节)带动腰椎与肢体(三节)形成滚动开合的转换。
在这种“实劲”转换中,前期未拉开的各细小筋腱处被再度调整(骨鸣),同时劲力直达梢节,手腕指掌与足踝底趾处均有细碎骨鸣。
整个身心沉浸于某种类似“内观”的和谐与微调之中,从这个意义而言,“懂劲”的关键应该就在于缠丝和套路练习中,拳架内由“虚领”变成“实劲”。
下一阶段应该是将此感受引入拳架套路内,做到每一招式,乃至招式中每一局部细节都能把劲“走实”。
5月12日
早起练缠丝、新架一、老架一。
全身劲路走实后,缠丝功练习时感觉尤其明显,手上划圈时实际主要是升降动作以肘为支撑,至上下方后依然以肘为支撑横移,同时撑松胯带动脊椎平移,令肘部小圈扩展为外部大圈。这种感觉其实数年前便有所体会,但直到近期胯部撑松劲走实后,才实实在在感受到其中可用于实战攻防的“劲道”。
似乎在肩胯等大关节练习过程中,都有一个“虚劲”与“实劲”的变化过程,早期练出的是“虚劲”,也就是局部转动成形,但其实在走劲过程中劲力不实,可以看见而不能实际使用;直到近期双胯外侧劲走实后,才真正体会到身形转换中的胯部支撑(酸软累)之感,这种感觉出现后,连接上下部劲力的整劲转换才能走实,同时形成各部位自然呼应。
胯部劲走实后,感觉上身之劲”又松一层”,到此时才真正有拳理中所谓“半身在水面上”的感觉。同时下部劲直透踝底,招式转换时足底侧至足趾部骨鸣不断,练完拳后明显感觉足踝底酸累,下部劲力至此方成一气,未来仍须在上、下部两个“整长劲”基础上继续打磨,令全身整劲框架更架紧凑灵活。
5月29日
近日练拳时,感觉足底筋键渐拉开,练至中后段足底至足趾处均有骨鸣,唯左足踝内及足底似乎仍有粘连,左足发劲时后跟处有酸软痛之感。
6月6日
近日练拳感觉脚掌筋骨开始拉开,以涌泉为界形成两部份,后部是以足跟、踝为核心的支撑及劲力转换部份,而前部则感觉足趾间筋骨渐有拉开感,似乎再练一段前脚掌处足趾亦会分开,形成手部一样的“递个转换”感。
现阶段还是筋骨拉抻过程,缠丝走劲时前掌渐吃劲,时有骨鸣。上次朱保林师和李辉学来家推手时,便感觉接劲渐渐传至两髋胯部,但转换应用依然不灵活,时时需要靠肩背掤拉开,因此被辉学推拿大臂和肩背时仍无法顺利化开。
下一段练习可着重感受髋胯转换,直至能顺利化开肩臂被拿方可算告一段落。
6月11日
自上周朱、李在家推手后,渐感双胯髋关节处松动渐大,感觉上身肩胯合上后,似乎可在两腿间象滑板转轮般,一边下弧两头滑荡,一边由两胯撑松形成上半身的“自转”,其自转幅度正如朱天才口所言,“左右四十五度间”。
看胯关节结构图,主要能够松动的关节由腰骶关节、骶髂关节和髋关节三大部份组成,最早感觉到的“尾椎酸软”及松脱,似乎是腰骶关节松动所致,但此时骶髂关节和髂关节仍未松开,因此上身转动实际上是以脊椎转动拉动的“腰转”,实际上并未做到“胯与肩合”;待骶髂关节松动后,开始牵动髋关节,大腿内侧出现“拉筋感”;再练一段髋部韧带拉开,两胯外侧渐感撑劲,此时才进入髋关节带动的“胯转”阶段。
胯转阶段再练下去,待髋关节基本拉开后,才开始有“肩与胯合”之感,此时上身转动变成左肩合右胯、右肩合左胯的平面式转动,双臂只须保持固定角度,即可以胯转形成採挒劲别。
加入胯转后的缠丝劲走向,亦从前期的平面缠丝,变成左右四十五度旋转的立体缠丝,加上两腿虚实变化,实际上变成一个支点不断流动,力臂左右旋转的“滑轮杠杆”,化发之间变化极为丰富。
下一段除仔细体会这一“滑轮杠杆”中的各处开合变化之外,还须多在推手中找到合适的发力点与具体合力用法。
7月25日
近日双胯及髋关节附近有火辣疼痛感,且出现热感症状,跟此前数次大关节劲通时感受类似。
练缠丝时感觉两腿前胯窝处渐通,双胯旋转引动的走劲渐能将上下部劲力接通。仍然类似此体会,前期以为的“劲通”只是感觉,并非实劲;现在劲渐走实后感受上又有明显不同。
同时左足底及足背侧等数处仍有酸软粘连感,似乎韧带粘连仍未彻底拉开,相比之下右足虽然同样有骨鸣,但并无酸痛粘连感。
近期可适当减少运动量,待髋胯处适应后再恢复。
8月27日
近日自觉髋胯之劲渐近全通,距此前感觉两胯火辣疼痛之有一月。
期间减少练拳强度,并出外旅游两周,回来后又在车上略受风寒,身体不适。
至前两日感觉头顶百会处疼痛(此前被撞),且符近数处有堵塞痛感;左足前底外侧处,自上次按脚时感觉疼痛后,一直未好,直到近日练拳时方才有所变化;
数日前练拳左踝巨响,似有关节错开重新对位,此后足底渐有吃劲之感;至昨日公园练刀时,发现走劲已至足底,但仍须意领;此后练二路,此前一直未能发透的合挒发劲,突然在足底至腰胯实劲支撑下,发出短合实劲,与此前发劲感觉大不相同。
至此腰胯终于松开,上下之劲亦渐相合;练拳时手领、腰催与足底劲合渐成整劲;与过去练刀数遍次日即肩背酸痛不同,此次练刀后仅肩胛、两胯(四块)略感酸痛;脚踝处筋骨渐实,走劲时仅偶有骨鸣,且足底前后左右四处均有明显感觉,练拳时可自行调节劲力落点。
此后练拳,当一式式打磨,把每一动中各处劲力呼应及虚实感觉把握清楚,理清劲力细部走向后,再渐形成自动反应。
9月18日
近日练拳,依旧以踝腕通劲为主。
左踝背侧骨鸣,同时足跟后侧沉劲时仍有压痛感,似乎有经络未通。练缠丝时劲渐沉至足底,且由双胯撑松分配虚实,略着意形成单重,与过去双腿撑实腰胯摆动感觉有所不同。
双踝侧下太溪附近酸胀感较强,似乎此处俞穴未通。查经络图当属足少阴肾经。
前两周公园推手时,因对手较弱,听劲感明显,感觉对方空后发劲,十有九中;同时在前弓步接手后,似可利用腰胯后移旋转引空对方,并将其牵扑出。
近日练缠丝感觉渐细,手指引动旋转掌心空缩,形成手掌拱形结构;肘定位后小臂旋转,渐与腰胯撑松合劲,形成梢节旋转、小臂旋转+腰胯旋转(升降)、腿部撑松(单重转换)等数节劲力变化合成的圆转劲,对拳理中所谓“转关须认真”更有体悟,盖因转关之处是缠丝圆转之劲变化关键,如合不上则圆劲顿断,或形成凸凹拖拉,无复“八面支撑”之整圆之势。
转关处如能接合转换顺利,则圆劲形成四方滑动之势,可随对方来劲变捋采挒靠,无须自己再去细辩劲力类型。
下一段仍须把踝腕劲力走通走熟,如其他部份练熟后即“忘劲”,只须关注新的阻滞之处即可。另曾试站混元桩,极为吃劲,站数分钟后大腿根即酸痛难忍,看来站桩亦是长劲关键,未来须找时间专门练上一段以过此关。
9月19日
昨日记录练拳感受后,下午忽然出现抑郁症状。虽跟老爸近期生病折腾有关,但似乎也有练拳破关迹象:右肩胛骨与大臂接缝处忽然发痒,与此前通劲之感相似。
此前推手时,逢功深者常于肩背处受制,且推后仍有酸痛感,似乎此处仍然有部份小劲未通。昨晚泡澡后,今早练拳时忽感缠丝时大臂又松一层,原来局促别扭的小臂转动,跟大臂之劲打通,不再是“两截劲”,而是与腰背劲融为一体。
此处劲通后,双胯撑松时渐有坐实之感,似乎胯部形成一个固定基座,腿部之劲至此方可顺利转上腰背,再沿肩背臂腕直达指尖,至此开合缠丝方成实劲。
同时脚踝之劲亦渐通,走劲时直达足底,且有开合松展之感,足部骨鸣声密,应为此处开始进入抻筋拔骨及接骨斗笋阶段。
练缠丝时有内观入定感,各处筋骨顺背可做微小调整,走劲极慢且有劲通梢节之感。此前一直未注意的悬顶收颌,也渐随背部挺直而调整到位,从而令堵在大椎处劲力得以上冲百会。练后头顶发痒,有气血充足迹象。
至此缠丝整劲框架似已成形,未来当属在套路招式中不断打磨各“转关过脉”处,令小劲圆整充足,并在推手练习中感受劲力未达及磨合不够之处。
9月20日
昨天下午按摩后浑身酸痛,早起练缠丝后,套路改为高架练习。
练习中感觉此前根节与中节松开后,日常惯于以此吃劲旋转,反而梢节(踝腕)处仍未得到有效练习;高架时略留意锁住腰胯肘膝,只以踝腕关节带动走劲,反而效果明显;练习中足部骨鸣较密,显左踝外侧旧伤时,时有拉痛感,似乎仍在重调筋骨之中。
练完后走路时,忽然发现可以足底使劲撑松推动步伐,感受颇似此前微信公号中看到过的走步练习,反复走动几趟后才觉足底略酸痛,以后可常做此类练习,日常走动中亦可留意。
2018-9-25
经过一年多的受伤、治疗、调理与训练,近数日间忽感足部之劲渐通。
劲通之初,各处筋结拉扯处渐渐松开,足底背筋酸骨痛的同时,伴随密集骨鸣声与细碎拉筋感,尤其是足底后跟处本以为全为肌肉关节,结果却有碎裂般的奇特拉筋感,与当年背部“压碎方便面”之感相比,具体而微;
筋结拉开后,渐感足底贴地,且有开合揉动感,练缠丝时间或足底揉动开合,调整足底位置后便感觉手部劲力走实;
至今早练拳时,忽觉套路中全身劲力接通,以前只感觉手肘部划圈之劲,在肘部放松后,从指掌尖直过肩背,于腰胯处与下半身旋转之劲接合,形成一个从足底到指尖的大圆整劲;
此劲接通后原本招式间停顿调整之感顿消,变成一个“头尾相接、圆融无间”之螺旋滚转之大圈劲,套路练习中似乎再无招式之别,只是“一劲伸缩旋转”,几无间歇休止之意。
但其间依然只有套路中段部份有此感觉,练一段后突然又消失了,应是整体走劲仍未熟练,间中仍有凸凹断续之故;
练至此间,方真实体悟孙䘵堂所谓“太极者,一气(劲)之伸缩”的含义,近日须时时涵养打磨,把体悟感受巩固下来。
另近日练拳后散步,略施意于足,感受足底步行间开合滚动之力,虽不如此前见人言“辗碎核桃”之功,但亦渐入境矣。
又另:此次感觉足底劲实,似与昨日练刀有关;前期抻筋拉开足底筋键后,只觉松动但未有实劲;直至练刀时,刀身重量与劲力压下,由于此前肩肘胯膝等劲已通,因此直接落于足底,将“抻筋拔骨”后之足部筋骨结构压实,相关于借刀劲之外力重新“接骨斗榫”,颇有意思。
此亦为太极器械练习之另一重要功能也。
2018-10-7
国庆数日公园推手练刀,自感功力又进一层。
新推友小汤劲颇大,初疑在别处练过,但数次推手后又觉似乎是其本力;初时劲断屡屡被打发,后渐合住且可寻机推动我;自觉练拳近十年居然被初学者推动,颇不适;后两日忽然发现前后两胯撑松变化,此前均为前胯转换,因此遇劲难转,后渐会随劲退至后胯,在后胯处转换对方即无力进攻。
近日练拳渐有两胯分离之感,以前转换时以尾椎为支撑,但尾椎之下并无实劲,因此不得不以腰胯乃至肩背承力,转换不灵常被推动。近日两胯分开后,练拳时渐有“单重”之感,以一胯为支撑,另一胯虚撑,上身之劲撑在一胯处,犹如实棍支地,再加变换;
至推手时亦生新变:对方来劲时上身随其劲退往后胯,至撑实后再加转换;而在对方回劲时,后胯撑住上身移往前胯,至前胯撑实后,以前胯为支点转换进攻;
前后胯变化既出,上身之劲即可松开,双臂松掤对方臂上,反而令其沉滞难转,片刻后即叫肩酸难支,这应该就是前人所言“松沉难挡”之太极劲雏形。
至此对拳理中之“单重”、“双重”又有新体悟;此前所理解之“单重”是指上下形成十字交叉劲力,在推手中此劲虽可转换,但仍有被制之“杠杆支点”;而在两胯分离后,原来的“不动点”随两胯撑松进退,变成了在两胯支撑点之间移动变化的“滑动点”,对方劲力更难控制,且两点之间“忽焉在前、忽焉在后”,由此生出更多採挒等隅劲变化。
足底部松开感觉更强烈,且有发热火烫等感受;左踝处骨鸣不止,筋骨调整日渐到位,未来两三月当可彻底调好。
2018-10-11
近两日练拳时左脚外侧有骨鸣及痛感,同时左小腿外侧膝盖下阳陵泉穴胀痛;左侧头部率谷穴附近有压痛感。
查经络图当属足少阳胆经穴位(头部居然胆经穴位密集)。此前按摩时,胆经多处穴位也感胀痛不已,自己揣测或是胆经多年阻塞;在足少阴肾经渐通(然谷穴)后,足部经络渐至通胆经阶段。
练拳时间或有膝盖两侧酸软感,似乎此处肌键或经穴仍未打开,再练一段观察。
另开始接学新架一路后边招式,争取一两个月完成整套学习,未来练习即以新、老架一路为主;如有余力可学42发劲。
2018-10-14
早起练缠丝,反打十三式与新架一路。
刘师傅回山东后,小胖周末不用再去公园练拳,我大约也会减少去练刀推手次数。
近日跟小汤推手发觉已陷入僵局,由于他未正式学推手,其实两人只是粘手找劲,推手中的招式应对与变化几无进展。如此下去再推也没什么大进展,不如集中精力把新架练完,再找刘丁推手试劲。
左踝深处筋骨仍未调顺,练拳时此处骨鸣仍较多,下一段且把这个关隘彻底打通后,再找新的学习机缘。
另练习时仍常忘单重要点,身体转换依旧是在中线为多,此后当刻刻注意,直至出手即为单重方可。
练习至此阶段后,合适的对手难觅,再过一段如张志俊来深教拳,或可继续再去东展处找找推手搭档。
2018-10-17
早起练拳时忽觉尾椎附近密集骨鸣数次,再练时便觉劲力又下沉数分,走劲时尾椎处似有“立起来”之感,上身劲力变化又松活一分。
后见微信文章中陈沛菊谈转身合胯要点,恰与近日所感受到的两胯推移转换颇有暗合之处,乃知自己所体会,其实就是拳家“门内真传”,只是因身体结构未调整过来,此前多年听过的就忘,直到双胯打开后,才渐入其门径。
阿瑟《技术的本质》书中所谈虽多为科技技术,但其实与太极拳技术逻辑相通。均由“软件”(流程)与“硬件”(装置)所组成;而太极拳与物质技术的有趣差异在于,学习者是通过对“软件流程”的反复练习,反过来推动“硬件设置”内部精密化与相互关联深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所遇“关隘”,即是在整体流程运作不畅的情况下,通过对一个个“局部装置”的反复打磨与调整,打通套路“流程瓶颈”,最终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高层系统性功效。
此书与平克《心智探奇》及《思想本质》颇有暗通之处,下一段可将两者参阅,并与练拳中的“技术进化”体会相参,或能有新的心得。
2018-10-21
早起练缠丝,反打十三式,新架一路至第五段,感觉自两天前尾椎再度骨鸣后,整个腰胯乃至脊椎骨架又再出现新的微调,练习时腰胯深处有微骨鸣声传出。再补练老架一路,感觉果然有些不同,走劲时感觉更为清晰。
左踝处依旧骨鸣,微有胀痛感。至左右独立式时,左脚内侧渐有撑实之感,但上身仍觉晃动,感觉此处劲力仍未夯实,未来且慢慢调整。
刘师傅回家后,周末不再去公园练拳,借此机会可把新架一路基本学完,至年底张志俊来讲三段练法时,再去清湖学习调整。
近来练拳一旦走开,感觉颇不愿停下,似乎在练习过程中乐趣无穷,自此乃知禅定中至“定生喜乐”阶段后不愿出定之感,身心内部修炼确实会带来极大乐趣,不止所谓内啡肽分泌带来的愉悦感,还有在练习逐渐深入后,日益发现新的体验所带来的乐趣。
好在练拳不象入定,进去后便无时间感,练拳时套路结束总有出定之时,所以再喜欢也可自己控制时间。
2018-10-23
早起练新、老架一路及反打十三式、缠丝、八段锦各一,至最后老架一路时感觉足背、底侧各有筋键揉抻感及骨鸣,足底有发热发烫之感,浑身通透大汗淋漓,有禅悦之感。
以此推测所谓坐禅入定,或亦是通过呼吸坐姿调整,令身体在久坐中进入高度有序状态,而引发内啡肽分泌所获之感。佛家所谓三禅之下均为“共法”或即此意。
至于“不共法”,或是在不同意念引导下所形成的身心秩序状态不同所至,自己还未至此阶段不必强求,机缘成熟时或另有际遇,且到时再看。
2018-11-2
早起练缠丝、八段锦、新老架一路。
昨天下午看张志俊教学视频,今早练习时略加意于梢节,忽然发现劲力已能过腕至掌根处,但由掌根至指尖依然处于控制力不足状态。
套路练习时开始着意于指尖次递引动(张志俊语),感觉与之前又有所变化,指尖引动与掌根引动时身体整劲走动略有不同,因此引发多处断续骨鸣,方知所谓整劲其实是“一节一节劲”加上去,并带来整体调整变化。
练拳中忽悟所谓“功夫架”,其实正是通过梢节锻炼完成整劲框架,此前老架练习中总觉“劲不过腕”,正在于老架练习阶段侧重于中节与根节拉抻调整,而梢节虽有“梢节领劲”之说,但因缺乏有效锻炼其实并未真正抻开。
新架套路中大量存在的梢节转换,以及多出的招式均为梢节练习关键,因此朱天才说他们练习十余年老架后,再跟陈照奎练习时会有“三个月顶十年”之说,其间关键正在于中节与根节走通后,梢节练习更有“事半功倍”之效。
下一阶段练习中,须着意梢节(尤其指尖与足趾)引动与次序变化,宁可慢练少练,也要把每一节变化抻开理顺,并形成“意在指尖”的走劲习惯。
如有推手机会时,也可注意梢节变化,并形成由梢节转换引动全身合力的走劲习惯,至此方可真正进入“能打”阶段。
2018-11-15
早起练拳,至快结束时忽觉右掌劳宫穴附近有痛痒感,且左足底涌泉穴近两日有刺痛与牵扯感,似乎劲过梢节以后,开始渐渐进入打通穴道阶段。
此前数周感觉左头侧数穴疼痛,手摸处似有一段经络硬结,似乎此处堵塞,情绪也渐低落,写作进度不畅。前日晚自饮至小醉,或与此有关。
两日未练拳,看南怀瑾及抄保尔森书,今日始恢复,感觉似乎又有好转,且头部硬结处消失,这段可再观察。
2018-11-16
早起练拳感觉颇佳,左脚部骨鸣较多,足背处亦出现,颇似早期右足背调整之感。两胯外侧撑实后,内部撑松也渐渐走顺,从足底至胯侧劲力转换时有整劲感。
似乎再练下去,也会如上部走劲一般,渐渐无须关注各关节转换,只需留意指尖领劲即可。突悟拳理中所谓“松空”,并非真空,而是劲力彻底走顺后,各部位运动模式再度下沉至无意识状态。
目前阶段仍处于梢节调整,以及下部劲力走顺的阶段,因此练拳时仍须留意指间、足底等部位,此阶段过后应当另有体会,且到时再说。
2018-11-23
早起练拳,至老架一路时忽有所感。此前练新架时,多注重劲达梢节,以及上部肩臂肋与下部腰胯髋两处结构形成与变化;因此走劲时常有上下两梢节各自为阵之感;此次练老架时略松梢节之意,忽然感觉脊柱上端大椎处及下端命门附近有酸胀感,似乎梢节意略松后,上下部结构劲即附于脊柱,并在脊柱曲伸调整下合为一股松活弹抖之劲。
练后略打桩数拳,感觉劲力由腰胯处下延上抻,如落点合适,无须大力即可劲入桩体。由此推测前期新架练习,其实在形成并巩固上下两处三角结构,同时梢节抻展转换形成“节节分离”之效,重新形成以三角结构为劲力延伸基础的“新整劲”;而当此阶段渐熟后,又须略松梢节走劲之意,以两处三角结构与脊柱所形成的整劲结构,重塑由脚至手之长劲线路。
在新的整劲线路下,腰胯处为发劲源(意头),发劲时如长弓弹开,下部劲经腰髋胯调整顺腿至底足“扎根”;而上部劲则经脊柱弹性加速后,在上部三角处形成劲力调整直送指掌,两处合力至弓梢弹开终点,即为最终发劲点。
与此前练习时不同,近日走劲多有牵拉腰部肌键引发两肾酸软之感,拳经中所谓“两肾如汤煮,膀胱似火烧”之言,或同这种体验有关。
另右膝两侧亦不时有酸软感,似乎此处肌键平时未受锻炼,直到足底渐实、两髋关节处拉开后,才开始炼到相关部位,八段锦中多式练习对此处锻炼亦颇有效。
2018-11-27
早起略晚,练缠丝、反打、新老架一路至九点。练缠丝时双肾抽动感渐强,右胯内侧以前似有筋未抻开,送胯旋转时往往夹角过小,腿部掤劲未整,因此常感大腿酸痛,应是胯部弓形未拉开,大腿肌肉吃力所致,以后须留意。
另在练套路时双胯转换忽有“含住劲”之感,再留意试验感觉渐明显。现在理解所谓“含住劲”,其实就是在劲路转换中保持筋骨抻展,但又不走至劲尾,至劲尾处以折叠旋转把快“走死”之劲兜转接住。
含劲的功能在于始终保持筋骨走劲模式,同时各处劲力连通,接手时可随时“一动全动”。而且含住劲后,方能做到“一劲绵延”,不至中途换劲。现阶段仍处于“由断至整”之间,练拳时可略留意转换绵延之感。
2018-11-30
昨晚练功时感觉身体似有变化,今早起来便觉尾椎与两胯处连续骨鸣,且略有筋酸之感。练拳时感觉双胯处劲力撑实,跟之前“虚筋实肉”的转换感不同,胯部转换时明显感觉到两腿内侧有大筋牵动,且髋部骨节跟腿骨连上,有骨架支撑之感。
右膝两侧酸软感明显,待酸软感渐消后,连接大小腿的膝部骨节似乎才得以真正形成骨架支撑结构。此前单腿转换时大腿酸痛感,应是内部筋骨未实,不得不靠肌肉力量支撑之故。
近期感觉太极走劲之关键,在于初步形成整劲结构后,一劲流转至任何关碍处,即形成“专练”之功,待此处关节密实后,又循序进入下一脆弱结构处,依次打磨、不断深化。
此次即为足踝底关节调整渐到位后,再进入髋胯与膝部整固,下部劲力渐实后,全身劲力转换感与此前体会又有不同,能清晰感觉到从足趾梢至手指尖,节节骨架调整传劲,其间多处骨鸣调整,整劲质量应又上一台阶。
12月练完新架余下两段,至月底张志俊教学时,可与太极院诸生推手试劲,再看看还有哪些须巩固之处。
2018-12-28
早起练拳时,忽然感觉脚踝似乎掤劲渐出,一方面开始拉抻足趾底部筋骨,另一方面则承接上部膝胯处压力,令原本受力过度而感觉酸痛的膝侧及胯侧轻松下来。
套路练习中,由于脚踝部掤劲支撑,而令变步与转换时更加轻灵,忽悟朱利尧所谓“上部关节下部练”,其关键正在于下部形成筋骨掤劲后,才能有效支撑上部拉抻转换,因此踝部掤劲一出,膝胯处即顿觉轻松。
下一段当主攻足底拉抻,待筋骨松开后再渐以十趾支撑,形成足底掤弓,至此则全身之弓劲悉备,可进入深一层探索了。足趾抓地之诀虽然早有所闻,但练至此处方知早期要求乃是“意领”虚练,只有在踝部筋骨拉开,形成掤劲结构后,方可真正进入拉抻足底筋骨阶段,形成足趾抓地的脚掌拱形结构,并由此完成“一身备五弓”的实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