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经济

新闻记者的“怕与爱”
——“海航金船脱壳”报道手记 南方周末经济部黄河 海航“扣船事件”背后的三个报道维度 9月中旬海航集团下属企业邮轮在韩国被扣事件爆发时,我先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条消息。由于此前曾操作过“海航解密”专题,对相关事件自然有所关注。...
珠三角的困惑
经济部  黄河 作为一名经历过无数失败的记者,过去三周本人再度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在一次自己应该很感兴趣,起初也并不觉得有多大困难的区域经济报道过程中,却始终未能形成清晰的思路,直至最后交出一篇草草堆砌的“半成品”。...
关于一次“未遂”报道的反思
经济部 黄河 2005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本人被指派前往南京调查斯威特集团资金链断裂一事。在两周的采访(原拟一周,后又延长一周)后,最终未能完成报道。 就本人而言,这次采访未能成功的原因首先是个人在采访中突破力不够,未能接触到核心人物与核事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个人觉得也跟经济报道中的“范式”冲突和失控有关,现将部份思考内容呈现给大家,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比特币为什么不能成为流通货币
比特币为什么不能成为流通货币 乖乖老鼠(南方周末经济部记者黄河) (2013年12月6日新浪博客发表) 近来关于比特币(bitcoin)的话题似乎成为了社会热点,不但媒体大篇幅报道比特币投资中的种种现象,而且随着中国投资者的大规模介入,其暴涨暴跌也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关注现象。...
政府预算公开报道幕后
  南方周末经济部 黄河 另一个儿子 2008年10月中旬的一天,经济部主任马克给我打来电话,说经济部公共邮箱里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是对深圳市2008年政府预算的点评,作者现在深圳,让我跟他联系一下,看看是否能做篇报道。...
经济报道与“三层事实”
  经济部 黄河    2007年9月4日 《南方周末》的经济报道定位于“深度报道”,这其实是南周一贯的传统。但由于在实践操作中,记者常常容易将“调查性报道”(其实应该叫“揭露性报道”)等同于深度报道,因此不免产生一些疑惑与争论:比如本报经济报道的“卖点”究竟是准确的判断还是广泛的事实;许多经济报道是否违反“客观性原则”,过于“夹叙夹议”;经济记者的“眼见为实”究竟是基于事实之上的概括与归纳,还是对事件的“还原”,等等。...
经济报道与财务分析
  经济部 黄河 2006年4月 许多学生被新闻学所吸引是因为他们喜欢写作,而且新闻关注的是人们如何相处。……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人也是如此——的许多了解并不来自定性研究。 对商业新闻记者来说,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的能力是最最重要的。纯粹的数字说明了许多情况,但是,当这些“晴雨表”与现实配合起来,它们就显示出其重要性。...
绿大地调查采写手记
 绿大地造假上市之事,早在2011年初便被媒体曝光,此后一年中随着事态不断升级,直至公司董事长和相关管理层被立案审判,国内媒体亦掀起了多轮报道高潮,到南方周末介入报道时,已经是二审判决前夕的“余波”了。...
戏剧化冲突与商业化逻辑
——光大证券事件报道手记 南方周末经济部黄河 2013年8月16日(周五)光大证券因70亿元“乌龙指”交易而成为了证券市场中的焦点。在其后近一周媒体的密集轰炸式的追踪报道下,本报于8月22日发表的报道《光大证券:一厘钱套利撼动股市》对事件背后的商业逻辑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为市场投资者和普通读者理解事件性质提供了一定帮助,并因此获评当月南方周末新闻奖。...
经济报道论文提纲
经济报道:记录并影响时代进程 ——关于南周经济报道的思考 提纲: 1、          关于娃哈哈报道的反思:报道发表后的影响,不同观点的批评:一是报道中缺乏“新闻增量”,体现不出调查性报道的价值;二是没有采访到核心当事人,因此报道“立场偏颇”。...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