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经济

关于“宝邯之争”稿件的反思
经济部 黄河 一篇被记者自己认定有“轰动效应”的报道,最终却未能发表。其中既有操作实践与思路上的失误,也有新闻价值判断上的不同。 2006年6月19日,编辑顾策在MSN上告诉我,因为版面调整的关系,我上周在河北采写的“宝邯之争”稿件暂时不能发。...
当记者遇见南周
肖小平 还记得黄河给南周的“见面礼”,是那篇关于顾雏军的文章。写这篇文章时,正是去年的五一黄金周。当时他跟我回潮州乡下渡假,我回到家乡忙着会亲友、游旧地,黄河却是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稿。我爸妈说:“不是放假吗?怎么黄河还要写稿?”我知道他是乐在其中,故也为他在爸妈面前说好话:“做记者就是这样的,任务一来,没有节假日,也没有白天黑夜。”爸妈听后,倒没说什么,只是接下来的几天,饭菜愈发丰盛了。假期临近结束,那天傍晚,黄河走到厅里兴奋地对我们说:“我这个稿子将会引起轰动。”我虽然还没读到他的稿子,但深信他的判断力,因此也十分为他高兴。...
2006年工作总结
  经济部黄河 2006年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成功的经验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除了些偶然或必然的外部因素外,从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也跟自己从事十年的新闻工作后,积累到了一定层次,却无法实现新的突破有关。...
“玩数字”心得
□黄河(经济板块,广州) 从前枯燥无味的数字开始变成一条条提供线索的工具,在一些深入分析而又得到验证的时候,甚至会感到一种侦探破案般的乐趣。 在今天的经济(尤其是财经)报道中,数据使用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报道手法,但大量数据的使用也为读者和作者带来了许多麻烦。财经新闻写作的“三难”——难写、难懂和难记,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画斑马”体制下的价格迷思
——与薛兆丰商榷“排队经济学” 黄河 首先我得承认自己对薛兄早有偏见,从当年看到他的《经济学的争议》开始,我就觉得此人好发奇论——常常把一段常识打断成数个逻辑片断,然后分别驳斥,分开看似乎都言之成理,但合起来看却早已尽失本相。...
形质之间
——关于新闻采写中的“文体意识” 经济部黄河 相比于“艺术家”这个飘逸的头衔而言,我心目中的记者更像一名石匠——“前工业化时代”手工作坊里的那种。 这名石匠时时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式地四处寻找可供雕塑用的石料(选题),在找到“料”后,还得顺着山形水势,尽可能完整地开采出那块“可造之才”(采访)。...
我与三联
黄河 2004年10月 2001年2月的某天早晨,我提着大包小包(居然还有一台台式电脑主机),站在客厅中央,第不知多少次向着似乎还睡眼朦胧的爸妈宣布: “我要走啦,去北京,中国最好的杂志做最好的记者!”...
关于南方周末经济报道的一些想法
  黄河  2005年9月21日 作为南方周末经济部的一名“新兵”,近五个月工作里给我带来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惊喜与思考。一直想找个时间把这些思绪整理一下,正好马克让我写份总结,就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
理解中国产权制度的一种思路
黄河 由于此前数年采访中接触到包括健力宝、三九、娃哈哈、科龙等企业在内的大量“产权触礁”案例,让我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产权结构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四月份听张五常教授讲座后对产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颇有感触,但同时发现以自己的经济学基础,要从学术意义上完整阐述这种感悟近乎不可能。...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