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险投资家的自白》
黄河
“忘却商学院那套书本知识吧,这里才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新启动企业能生存,能走向首期公开募股上市,有些则成为墙头花”
——杰瑞·凯普兰《创始》作者拍卖(onsale)公司创建者
“风险投资是干什么的?”假如在一年前提出这个问题,大概会被“圈内人”视为白痴,看看身边那么多已经或者正在融资的公司,再看看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宣传与介绍,就算没吃过猪肉也该见过猪走路吧。
然而随着纳斯达克的崩溃,面对着越来越多“纸上富贵”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似乎都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当初令自己晕眩的光环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魔鬼或者天使?
茹茜安·琨德林就是为数不多亲身见证了这场由硅谷掀起的“风险投资热”的当事人之一。作为华尔街第一位专门从事微机软件的工业分析家和当时硅谷为数不多的女性风险投资家之一,她既参与扶植了象微软、美国在线这样的“成功典范”,也曾为许多挣扎于生存线上的企业而殚精竭虑,深知创业企业的艰难。“但是,不管是创业者还是风险投资者都有一点应该记住:尽管每一个本垒打都有不大不小的收获,一个巨大的成功能够补偿你所有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损失。”
琨德林任职的IVP是由风险投资业巨头之一的瑞德·丹尼斯(Reid Dennis)创建,他在70年代初创立IVP的前身IVA时,是美国唯一一资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占当时所有私人筹资风险基金的45%。
对于琨德林和她的同事们而言,“我们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帮助创业者们创建一个成功的企业。”而对企业成功的衡量也非常简单:一是公开上市,二是被别的公司以高价买去。
然而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变得越来越刺激和富于挑战性。据琨德林回忆,IVP在1980年的第一个风险资金总额是2000万美元,已经是当时最大的基金之一,到了1998年,IVP在年初筹集到的一笔风险资金就高达3.5亿元,而这还不算是最大的一笔基金。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挑战性的增加方式有点象赌博,尽管游戏规则和玩法都没有变化,但随着赌注越来越大,参与者的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正是琨德林的感觉,“过去10年里,风险投资出现另外一种既令人着魔又让人害怕的现象,也就是,本来就大的赌注,现在成指数倍地增长。”
这样的说法也许会令读者,尤其是国内的读者以为琨德林所谈的仅仅是又一场金钱游戏而已,就象我们不久前所耳渲目染的“讲一个故事”,弄一套商业计划,或者给一个概念便从风险投资家那里“圈”来多少钱。
这种想法既对又不对,对是因为琨德林在写作本书时就有意识地按照人才、市场、商业模式等风险投资家所关注的问题专章论述,对于创业者而言,这可以说是一本极好的风险投资实务指南,不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风险投资家与创业者合作的方式与目的,而且澄清了一些流传已久的误解,如“风险投资总是想控制企业”、“投资者只愿意投入已经成熟的企业”等等。
但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资深的风险投资家,琨德林在整本书中真正所关注的,实际上还在于通过一个个案例,研讨创业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经验。在笔者看来,这种对企业的关注与钻研才是目前国内投资界所真正缺乏的素质。正如琨德林所说,风险投资家在与创业者的合作过程中,除了提供融资上的帮助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能够利用自己长期的专业经验协助企业创建人创建公司。这些协助包括招募管理队伍,根据公司的长远方向制度战略战术,寻找资金来源,介绍商业或市场上的合作伙伴等等。
对于中国新兴的风险投资行业而言,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外部环境的制约外,行业自身对于风险投资的理解同样关键。是作为产业资本,投入企业的运作,在企业成功的基础上获得自身的回报;还是短期利益至上,从产业资本变成金融资本,甚至干脆变成证券市场上的“热钱”以博取暴利。不同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未来的生存境况。就此角度而言,琨德林的“自白”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个风险投资家的自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茹茜安·琨德林著
姚坚 徐杨译